根据情势说话,避免与他人产生碰撞
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根据情形选择说什么话。在不必把话说得太死、太精确的时候,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这样就能轻松地摆脱窘境,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对于他人的各种问题,尽量不用“是”或“不是”回答,直言表达后患无穷。所以聪明人懂得含糊闪躲,用模糊语言应对。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得出结论,避免与对方碰撞和交锋。模糊语言是人际交往中随机应变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于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者无法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例如,当你的一位朋友问你他对某问题的处理是否可以时,而你觉得实在不太妥当,但直接否定又容易伤害人,此时便可以模糊地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不太好还是还可以?不好界定,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
再如,有人邀你有空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十一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节前,可以在节后。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本已清楚的事实或想法,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管理者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我们员工的纪律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员工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员工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如“最近”“绝大多数”等。这种批评既照顾了有缺点的员工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所在。
当被人问及隐私时,例如,“你多大年龄?”“你的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这类问题如果被好事者探到实情,你可能会很被动。因此,遇到此种情况,你可以借助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来应对。这样既不冷落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
如果别人问:“你的收入是多少?”你可以回答“不比你的多”。如果别人打听到你进这家公司颇费周折,有意问:“你是怎么到这家公司的?”你可以说:“如果你感兴趣,以后我再慢慢地告诉你。”
“模糊语言”固然有其作用,也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该明确表态的也含糊其词,那是十分错误的。那么,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宜用“模糊语言”呢?
当事态不明朗时。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经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事物还处于发展变化的初期,对其好坏、美丑、利弊等是难以断定的。此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开口、妄下结论。
当受情势所迫时。有些事情碍于某种情势或某种关系,不便把话挑明,你可以说:“这件事比较难办,让我考虑一下再说吧。”这样就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有些经验丰富者遇到此类问题,会说几句幽默话,或讲个笑话,而不直接作答,这可说是“模糊表态”中的高手了。
当不了解对方时。我们不妨拿谈恋爱打个比方,王军和李萍经人介绍相识了,初次见面,双方都有继续交往的意思。接下来是两人进行交谈,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试探。在分别时,王军对李萍说:“我对你的印象还可以,不过还是让我们再多些了解吧。”李萍也微笑着回答:“我和你的感觉一样。”
这里双方的表态都是“模糊”的,既表达了愿交朋友的意向,又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双方都高兴,也为以后的进一步交往打好了基础。
由此可见,模糊表达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含糊其词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看似很简单,但要把模糊语言用好则是一门学问。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不愿把自己的体重公开,于是,当有人问他现在体重是多少时,他回答说:“比过去轻。”对方再追问他过去多重时,他说:“比现在重。”他用的是模糊应答,绕来绕去,最后对方还是一无所知。
人如果在关键时刻不会模糊应答,不会耍点“语言小花招”,是不能真正把问题处理好的。现实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随时需要你说不同的话。当不小心陷入语言陷阱后,很多人无力自拔,要么撒泼,要么沉默,要么失去理智以拳相向,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为了避免不小心掉入语言陷阱,你需要机巧地应对。
在职场上难以解答的事经常会碰到,甚至有时会让你猝不及防。此时,你明知问题本身就是陷阱,该怎样应对呢?耍耍小花招——顾左右而言他吧。
某公司市场助理崔小姐曾遇到老板这样的问话:“你觉得薪水够用吗?”她不知老板的用意何在,于是张嘴就是一句心里话:“我不敢说不够用……”
有些老板喜欢听手下说薪水不够,因为他以为抓住了你的“软肋”,对你施以小恩小惠你就会甘心为他服务。但有的老板则会由此想到:“不对嘛,一个小姑娘,开销这么大?花自己的钱都这样,花公司的钱不就更……”崔小姐事后颇有感触地说:“遇到此类事,最好是模糊应答,顾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