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服饰

一、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在距今约30万年前,原始人类开始用兽皮御寒,这也是人类服饰创造的开端。在中国的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创造性地发明了早期的缝纫和纺织技术,直至旧石器晚期,人们才制作出了最早的服饰品。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骨针,针长82mm,针尾端直径3.1mm,这枚骨针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缝纫工具了(图1-28)。由此,可以推测出距今2.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从出土的骨针以及一些饰品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随着新石器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搭建房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穴居生活方式。早期的纺织技术开始出现,人们穿衣戴冠的意识开始形成。在山西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质、陶质纺轮,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一些骨梭、木机等早期的纺织工具(图1-29)。

图1-28 山顶洞人的骨针及饰品

图1-29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彩绘纺轮

(一)原始时期的纺织衣料

根据一些典型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实物来看,麻织物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衣料。麻织物的材料有枲(xǐ,大麻)、苘(qǐng)麻、苎麻。例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6900年前的苘麻绳子,山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底部带有麻布或编织物痕迹的陶器(图1-30),可以看出当时的织物有平纹、斜纹等混合编织法。另外,在江苏青莲岗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织物残片(江苏草鞋山距今5000~6000年)是一种名为“葛布”的织物,也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纺织品。山西仰韶文化遗址也曾发现了陶蚕蛹,也可以推测早期的养蚕纺丝技术的雏形开始。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毛织物。

(二)原始时期的服饰

图1-30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带有麻织物印痕的陶碗

图1-31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纺织品及服饰品实物很难保存到现在,因此研究原始社会时期服饰品的面貌只能依靠一些当时的陶器、雕塑上的人物纹样来分析和推测当时人们的着装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并不充分,因此巫术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仪式。巫师的地位也非常高,巫师的服饰也是研究原始社会时期服饰的重点参考。从出土陶器彩绘纹样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人们对于发式、头饰、面饰是非常重视的。史学家们推测这些配饰可能是巫术活动中重要的道具。如图1-31所示,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所绘的人面鱼纹图案就是当时人们戴尖顶高冠的佐证。图案中冠饰的左右及底侧有装饰物,左右对称向外展开。人面中还有纹彩,这是当时纹面习俗的反映。这也说明束发、戴冠饰是远古以来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以后中国的服饰发展进程中冠饰一直是服装中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中可以完整、写实地反映服装的资料不多,也只能根据一些彩绘图案来推测当时服装的款式。例如,1995年青海马家窑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32)。彩绘中的人物穿着类似窄袖的紧身长及于膝的襦衣。人物头顶右侧有一角翘起,人物身后有一尾状装饰。有专家认为这是将包头布的一角垂于额头的右方,而使衣襟向左飘起。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舞蹈的巫术内容,在舞者身后挂的一条兽尾。从这些类似的陶器纹样中可以推断当时人们的服装款式基本应该为上衣下裳相连,长过于膝,腰间束带的服装,属于贯头衣类。贯头衣也是西方早期服饰的基本款式,这说明中西方服饰在早期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在马家窑遗址还出土了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根据陶盆纹彩推测所画舞人均穿紧身上衣,下穿呈半球形膨起的及膝短裙(图1-33)。

(三)原始时期的配饰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早期的配饰,也证明了原始社会时期配饰品种的丰富。例如,笄(jī,固定发髻的用具)、栉(zhì,梳子与篦子的总称)。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为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为篦,用以篦除发垢。新石器时代的栉齿都很疏,出土的有骨梳、石梳、玉梳、牙梳、耳环、耳玦(耳环为圆环形,耳玦是有缺口的圆形)、颈饰等(图1-34、图1-35)。

图1-32 青海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

图1-33 青海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

图1-34 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骨笄

图1-35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象牙梳,长16.7cm

二、夏、商、周服饰

中国约在距今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私有制的逐渐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第一个王位世袭的夏王朝。公元前17世纪商汤领兵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奴隶主阶级成了统治阶层,为了显示自身的地位与身份则把服饰的“礼”制功能提高到了突出的地位。服装除遮体外,更重要的则是被当作划分等级的工具。因此,中国服饰文化自此时期起,服装的款式、色彩、纹样、装饰等更重视其带有暗喻性的意识形态的意义而非装饰以及实用意义。商、周时期对服饰资料的生产、管理与分配使用都极为重视,甚至专门设立了主管服饰资料生产与管理的官职。服饰作为“礼”制的内容从夏朝起,王宫里就曾设有从事蚕事的女奴。商代也有管蚕事的女官——女蚕。到西周更设有庞大的官工作坊,从事服饰资料的生产。主管纺织的“典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国之六职。周朝还设有专门管理王室生活资料的官吏。如王府、司裘、掌皮、典丝、缝人、屡人、染人等。

(一)夏、商、周时期的章服(冕服)制度

夏、商、周时期也标志着中国服饰的发展由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地位的确立则称其为“天子”。“天子”是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帅,服饰制度也是以冕服制度为中心规定了等级及相应的章服制度。这种章服制度作为统治阶层的礼服自商周时期确立起一直延续至唐代。在一些重要的仪式时,帝王根据典礼礼仪标准,穿着不同的冕服。冕服是冕冠和冕服的总称(图1-36)。据汉叔孙通《汉礼器制度》:“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1]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呈向前倾斜之势。旒为板垂下的成串彩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鬓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名为“充耳”,垂在耳边,意地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冕服则为上衣下裳的形式,上衣为黑色象征天,下裳为红色象征地(意为上有天下有地)。冕服上还装饰有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冕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图案都暗喻着统治者该具备的品格。日、月、星辰纹暗喻照临,山形纹暗喻稳重,龙纹暗喻应变,华虫(雉鸟)纹暗喻文丽,宗彝纹暗喻忠孝,藻纹暗喻洁净,火纹暗喻光明滋养,黼、黻纹暗喻决断、明辨是非(图1-37)。

图1-36 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及款式复原图

图1-37 明《三才图会》中的十二章纹

(二)夏、商、周时期的一般服装

夏、商、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一般服饰为玄端、深衣、袍、襦(图1-38)。玄端的衣长与衣宽一般为二尺二寸,一般为玄色无纹样装饰,是天子的常服,大臣也可穿。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款服装,一般为白色,款式符合儒家的服饰理念,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服装,一直流行至春秋战国(图1-39~图1-41)。袍也是一种上下连属、长度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作为一种生活便服,不作为礼服穿着。襦则是比袍短一些的服装。

图1-38 1976年河南殷墟出土玉人穿右衽交领过膝绣衣

图1-39 河南殷墟出土玉人头戴高巾帽、身穿交领窄袖衣,腰束带,前系韦

图1-40 窄袖织纹衣、韦穿戴展示图(根据玉人服饰复原图)

图1-41 矩领窄袖长衣图(根据出土陶、铜人复原图)

(三)夏、商、周时期的配饰

由于奴隶主阶层对首饰配饰非常重视,因此夏、商、西周时期的配饰种类和质地也非常丰富,包括发饰、耳饰、颈饰。这个时期开始受到儒家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流行佩玉,这种风俗直到汉代都极为流行(图1-42)。笄在周代主要用来固定发髻以及冠帽,男女都可用(图1-43)。商代的梳则主要用来装饰发髻。玦、瑱、珰是当时典型的耳饰(图1-44、图1-45)。

图1-42 山西天马一曲土村遗址出土西周晚期佩玉

图1-43 河南殷墟出土玉笄

图1-44 北京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耳珰

图1-45 河南殷墟出土龙玉玦

三、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大致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从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开始向封建社会演进,服饰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服饰理念也比较多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极大发展,民间手工作坊与官营作坊并存。当时主要的纺织品为绢、绨、罗、锦(图1-46)。由于织绣技术的发展,纺织品纹样风格也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商、周时的纹样彰显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纹样结构一般为几何框架的中轴对称样式,纹样造型也较为抽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纹样风格较为活泼生动,纹样结构由抽象转向写实,纹样造型也由直线转向自由的曲线。纹样题材的选择一般也都具象征意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最典型的服饰就是袍类服装。当时最常见的袍服分别为直裾袍以及曲裾袍(图1-47、图1-48)。袍主要有三种款式:第一种是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这种款式比较实用;第二种则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上凸、交领,衣身较宽松,这种款式一般穿在最外面;第三种为长袖,袖下呈弧形,衣身较为宽松,这种款式一直沿用到西汉。作为直裾袍就是交领右衽,侧面垂直至下摆;曲裾袍则是衽侧面为三角形并绕至背后,腰间用丝带扎紧(图1-49、图1-50)。另外,此时还有一些与袍服相似的衣、夹衣。还有一种名为衣的服装是短袖对襟衣。另有一种名为绵袴的不合裆的夹裤以及一种名为单裙的半裙。

图1-46 湖北战国楚墓出土雁衔花草刺绣纹样

图1-47 湖南战国楚墓出土少女龙凤帛画刺绣及画中曲裾袍复原图

图1-48 湖北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及直裾袍复原图

图1-49 湖北战国楚墓出土绵袍解构示意图

图1-50 湖北战国楚墓出土绵袍斜裁示意图

(三)春秋战国的配饰

春秋战国的饰物主要沿袭商、周时期的传统。在饰物材质的使用上也有区别身份和表征德操的作用。笄、梳、篦依然常见,耳饰、颈饰也很丰富(图1-51)。这个时期由于袍服的流行,因此一种束腰的带钩成为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配件(图1-52、图1-53)。带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使用,战国时期在款式与用料以及制作工艺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材料有玉、金银、青铜等。款式风格多样,但钩体都为S形(图1-54、图1-55)。另外,《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说明当时佩玉之风非常流行。当时除了统治阶级要佩戴礼制玉佩外,还有很多平时佩戴的装饰性玉佩(图1-56、图1-57)。

图1-51 1979年内蒙古匈奴墓出土战国金耳坠

图1-52 1965年江苏出土战国交龙金带钩

图1-53 金银错带钩

图1-54 黄金嵌玉带钩

图1-55 包金镶玉带钩

图1-56 河南出土战国金链舞女玉佩

图1-57 1978年湖北出土战国早期多节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