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方古代服饰
一、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西方原始服饰的发祥期,应该追溯到最早使用服饰装饰身体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大致生活在公元前10万~公元前5万年,他们经历了第四冰河纪。为了御寒,他们开始用野兽的皮毛包裹身体,同时还用茶色或褐色改变身体的颜色。除此之外,在3万~4万年前,从奥瑞纳文化期到马格德林文化期,西方人已经开始穿着绳编式的衣服或围裙式的腰衣。据考证西方原始服装的材料从兽皮变成织物是在第四冰河纪末期逐渐形成的。由于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人类从游牧生活逐渐改成了定居式的农耕生活。最初,人类使用蔓草、柳、藤、桑、麻等植物的茎和皮制成非常细的丝状物来制作服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亚麻。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从埃及的开罗出发至尼罗河上游100km处的法尤姆遗址(法尤姆是阿拉伯语。法尤姆遗址位于埃及中北部,是法尤姆省的首府。该城建于约公元前4000年,是埃及以及非洲最古老的城市)中发现了亚麻植物。与麻类的材料不同,对于一些羊毛、棉类的短纤维材料,要想将其制成长纤维的服装材料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纺或织的处理,纺锤就由此被发明。在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中发现的纺锤车据考证大概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有了基本的制作长纤维的技术,那么将经丝以垂直方向,纬丝以90°的方向与经丝成直角方向交错相织就形成了最早的织物。织物出现以后,人类就开始用这些织物设计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服装。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西方服饰文化的发祥地。随后由于气候、水土、社会以及宗教条件的不同,西方服饰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与样式。
二、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文明也被称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大概从公元前6000~公元前200年,是西方人类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了交汇、入侵、融合的过程。比如,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各个民族是受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肥沃土壤滋润的民族。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基本由沙漠、山峦和大海环绕而成,其西边是叙利亚沙漠,北部是土耳其的托罗斯山脉,东部是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南边濒临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沿河两岸形成的冲积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今天的巴格达为界,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北部的亚述和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划为亚述的北部地形为高地,自然资源和降雨相对丰富,在公元前1600年产生了名为亚述的军事帝国。而划为南方的巴比伦尼亚地形为低地,缺乏石头、木材、金属之类的材料。此地年降雨量不足200mm,当地人们使用灌溉进行农业生产,丰收的农产品使城市得以发展。此地区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了苏美尔文明。到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文明一度衰落,南方后来兴起的巴比伦继承了苏美尔的文明,并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地理特点,石材非常缺乏,因此现存的能在石雕上看到的服饰方面的资料远比古希腊时期的少得多。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发达的畜牧、农业著称。因此食品、服饰品、家畜等在当时都属于贵重财产,这些东西的所有权由男人为主的男权社会来掌握和控制。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因而逐渐清晰,女人的容貌越来越成为体现女性价值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毛织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诸国间的贸易交流也是从毛织物的买卖开始。随着贸易交流的发展,从埃及传入的麻、从印度传入的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中国丝绸,都丰富了欧洲的服饰材料。
(一)苏美尔服饰
苏美尔文明是目前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西方早期产生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南部(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约4000年前结束)。苏美尔人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男女同制同形。卡吾拉凯斯(Kaunakes)是古代苏美尔人所穿的一种典型服装(图1-1)。当时,苏美尔人用一种被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缠一周或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因此,这种服饰的名字就使用这种衣料的名字来命名,所以都称为卡吾拉凯斯。这种特殊的衣料今天已无实物可考,只能从考古出土的雕刻中分析它的大致服装结构。这种服饰上有非常明显的“流苏”式样的装饰。目前史学界对这种流苏样的装饰的分析存在分歧。有的观点认为这种流苏样的装饰是在毛织物或皮革的表面固定上呈束状的毛线;有的观点则认为这种流苏式样的装饰是一种类似于仿羊皮(毛)外观的布料;也有的观点认为那些流苏状的装饰就是羊皮上的毛。明显的穗状装饰就是苏美尔服饰显著的特征。这种带流苏的裹身圆式裙的款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下垂至小腿并在后背左侧相交,用几个扣结固定。另外,裙上的穗状垂片也长短不一,有的又宽又长,有的则很窄。这种服饰对后世时装中的“流苏式”装饰有一定影响。苏美尔的男子服装最常见的式样是腰布形式的服装。这种腰布式服装基本是用三角形织物绕身包缠,在腰间扎紧并在身体上形成参差不齐、错落相间的层次。这种缠腰布式样的服饰被称为罗印。而苏美尔时期的罗印大多使用特殊的卡吾拉凯斯衣料来制作。苏美尔的女子服饰也多用卡吾拉凯斯衣料来制作,款式基本与男性服饰大体相同,一般多为带袖的长款全身衣为主,面料多为亚麻和羊毛。这种女性服饰也可视作为一种裙装,名为“罗布”(Robe)。从苏萨出土的公元前4000年的亚麻碎布分析,当时的纺织水平甚至超过了现代技术。
图1-1 苏美尔人的卡吾拉凯斯服饰(公元前2060年)
(二)古巴比伦服饰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个平原上出现了西方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同时也出现了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目前,在两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古巴比伦文明现已消失,但其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很多还流传至今。古巴比伦地区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今巴比伦省希拉市东北郊)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与苏美尔人的卡吾拉凯斯不同,古巴比伦人的服装是用一种边缘镶有装饰的长方形布来包裹缠绕身体。这种服饰的穿着方式是先将长方形的布在身体上缠绕包裹,再将布包裹住左肩并垂下,右肩则裸露在外面(图1-2)。这个时期的男子还经常使用头巾或一种镶有毛皮边缘的卷边帽子。女子的服饰则是穿着带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长袍,也是与男人一样几乎露出右肩的穿着方式。
在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尼亚成了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首都。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最常见的形式是将带有边缘装饰的卡吾拉凯斯呈螺旋状缠绕在身体上。另外,男子还经常用带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卷衣搭在肩膀上来使用,脖子上还经常用金属制的颈饰来加以装饰。女子的服饰在古巴比伦后期,基本上为身长较长的丘尼克和披肩。丘尼克的袖子非常合体,将胳膊肘部以上的部分完全包裹住,衣服的下摆上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荷叶边。上半身会使用非常大的披肩缠绕在腰上并用腰带固定。
(三)亚述服饰
亚述(Assyria)也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国家。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玛代王国、巴比伦尼亚、埃兰和古埃及等地。设都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的时间约有2000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中,亚述可以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公元前2000~公元前605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虽然2000多年中,亚述有时强大,有时衰落或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或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大约公元前900年,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于公元前605年最终灭亡。在文化方面主要沿袭了古巴比伦的文化特点,同时新王国时代受到古埃及文化的影响。亚述人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致而精美的边饰。其实这些服装的边饰最初的作用只是为了防止服装边缘破损,但是后来这些边饰却成了重要的装饰手段(图1-3)。亚述人非常重视和讲究这些服装上的边饰,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方式和长度的装饰性边饰。由于亚述民族是北方民族,因此以带有合体袖子且长至脚踝的丘尼克,并且配以带有精美边饰卷衣的形式是亚述男子最常见的穿着方式。卷衣的样式和披裹方式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异。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到萨尔贡二世时期,国王使用的卷衣,从左肩至腰部呈螺旋状的方式来披挂。亚述·纳西尔·帕二世时期披肩的长度较短,披肩的披挂方式也非常多。亚述人的鞋子是一种类似于凉鞋的可以将脚跟覆盖住的鞋子。亚述人还有专门用来烫头发和胡须专用的烙铁(卷发器),他们有将头发或胡须烫成螺旋状作为装饰的习惯。亚述女子服饰的样式基本上与男子服饰一样,女子穿的丘尼克比男子穿的长度略长,有独特裁剪而且缠绕方式也非常精心。同时也搭配卷衣,佩戴很重的项圈、耳环、手镯,穿镶着宝石的绿色皮质鞋。
图1-2 古巴比伦的卡吾拉凯斯
图1-3 亚述人服饰
三、古希腊服饰
(一)爱琴文明服饰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是爱琴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形成了特有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即青铜器文化)。大约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岛被来自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所征服。后来历史上把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现象称为“爱琴文明”。
克诺索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建筑,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与当时东方各国威严、沉重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区别。从这些壁画中可以帮助史学家研究克里特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在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克诺索斯王宫里甚至设有专门纺纱织布的专门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克里特人对服饰的重视。整个克里特文明的服饰带有轻松、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与其他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
克里特男子服装的主要款式是罗印,而克里特人的罗印一般会在下摆处装饰有各种花纹与图案,这种款式也是受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影响。尤其国王的装束更为特殊,国王穿着的是一种类似围裙式样的罗印,这种罗印的长度正好将臀部遮盖住,并用白色的腰带在右腿的根部缠绕打结(图1-4)。这个时期男子的另一种代表服饰就是缠腰布。此类服饰一般选用类似亚麻等质地布料做成,也用硬挺的类似羊毛、皮革之类的材料来制作,因此缠腰布的样式取决于所选的材料质地。服装上饰以蔷薇花和螺旋状等图案,突出了典型的男性腰身。这个时期无论男女,腰都被人为地勒细,细腰是这个时期人体美的重要标志。
图1-4 克里特岛出土壁画,画中男子穿着罗印
克里特女子的服饰是非常具有现代感的,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剪裁”这一概念正是起源于远古的克里特。从现存的一些克里特壁画和石雕中可以看到克里特人的服饰无论从服装结构还是裁剪的角度,其完成度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蛇女神像”中呈现出来的女子服饰的形象(图1-5)。女子服饰的上半身基本为皮制的合体上衣。这种上衣的款式是将胸部完全暴露在外面,而在腰部到臀部上方用绳子穿过服装预留孔的方式将腰部束紧。女子服饰的下半身基本为“钟形”裙,这种裙子整个造型呈钟形或塔形。臀部的造型微微蓬起,从臀部至脚踝逐渐形成了下摆宽大的吊钟形“塔裙”。这种原始服装的下摆一般是有多层荷叶花边修饰的裙子。一般用灯芯草、木头或金属做成箍并一个个串在一起,将裙摆撑开,有的史学家认为这就是之后裙撑的雏形。从一些壁画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女子服饰的特点,就是贴身的胸衣紧紧束在裸露的胸部下方,衣袖长度到肘关节,样式可以是紧贴手臂的也可以是蓬松的,甚至带有上宽下窄的“羊腿袖”。有些女子服饰的衣袖用丝带绑住,在后颈处打结或用肩带固定。有时圆锥形的裙子也会选用质地较硬的布料来制作,外面再镶上一层层的荷叶边,并装饰着图案,色彩艳丽,裙摆外还用一条浆过的围裙包裹着。
图1-5 蛇女神像(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土雕像)
想要完成这样造型的服装,需要相当高超的裁剪技术。克里特的女子服饰在整个西方服饰发展史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服饰现象。这个时期的服饰造型与数千后人们创造的服装外形在形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克里特文明虽然属于爱琴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其服装样式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宽松且基本以缠绕式为主的款式有很大的差异,带有强调紧身、合体的服饰特点。这样的服装外形在古代服饰中是极为特殊和罕见的,它不但最终促成了希腊服饰的发展,还对黑海沿岸、地中海东部甚至小亚细亚的服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希腊服饰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西方文明发展的源头。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公元前10~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还处在多个小国分立而治的混乱状态中,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开始,古希腊的市民主权逐渐扩大,一些施行新制度的城市开始增多,如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这些新兴的城市是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起点。居住于斯巴达的主要是多利安人,居住于雅典的主要是爱奥尼亚人,这两个民族作为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在建筑、美术、服饰等不同的领域为后世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样式。无论在建筑还是服饰文化方面,多利安式样庄重、简朴代表了男性特质,爱奥尼亚式样纤细、优雅代表了女性特质(图1-6)。
图1-6 胜利女神雕像(公元前190年左右大理石雕像)
古希腊人穿着非常简单、质朴,大多数服装都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布通过缠绕和披挂的形式来完成。不同的服装主要是穿着方式的不同,而对于面料本身则几乎没有过多的剪裁和缝纫。根据古希腊文明的时代变迁,古希腊的服装大体有四种形式,即克里特米诺时期样式、迈锡尼时期样式、创始时期样式、古典时期样式。克里特米诺式就是克里特服装的裁剪方式。迈锡尼时期样式则受到克里特服饰的影响,但更趋于质朴,如腰带、衣边等服饰用料更偏爱皮革甚至金属。创始时期样式是在女子束身上衣和披肩的剪裁原理的基础上展开,采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塑造人体。古典时期样式则面料质地更加柔软,穿着方式进一步完善,衣服和身体更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制作服装时开始采用极少量的裁剪和缝纫技术。穿着艺术备受重视。当时人们心中最完美的服装是精致得让人难以区分哪里是衣服哪里是身体。
1.希顿
“希顿”(Chiton)是古希腊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就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布将身体包裹住并在肩部固定,腰部用绳子束紧的服装样式。希顿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多利安式希顿(Doric Chiton),另一种称为爱奥尼亚式希顿(Ionic Chiton)。这两种希顿在用料与穿着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多利安式希顿也称为佩普洛斯(Peplos),是男女皆穿的服装,最初衣料为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多利安式希顿的用布尺寸为长边是两臂伸直后两肘间距离的2倍(约180cm),短边则是从领口到脚踝的长度加上从领口到腰围线的长度。穿着方法是先将长方形面料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下来的长度是颈部到腰际线的长度,然后围着身体将长方形的短边对折,在两肩分别用长10cm左右的别针固定。多利安式希顿常用毛织物,所以衣褶比较厚重、粗犷,凸显男性特征,同时用别针分别在双肩固定两点。多利安式的侧缝一般不缝合,且款式上没有袖子(图1-7、图1-8)。
爱奥尼亚式希顿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住在雅典的女性开始穿着的,面料以薄麻或带有普利兹褶的丝麻织物为主(图1-9)。随着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流行,多利安人也开始穿着爱奥尼亚式希顿。与多利安式希顿一样,爱奥尼亚式希顿也是由一块白色的长方形布料制作而成,但在布料尺寸和穿着方式上略有不同。衣料尺寸为长边是两臂伸直后两腕间距离的2倍,短边是领口到脚踝的距离加上上提部分的用料量。穿法是先将两个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出手臂的位置全部缝合,从肩到两臂分别用8~10个安全别针分别固定,在腰部束带并折出褶量。之所以使用安全别针是因为最初多利安式希顿是用普通别针来固定的,但当人们发生争执时,这些别针就成了斗殴的工具,所以后来爱奥尼亚式希顿就使用安全别针来固定(图1-10)。也因此多利安式希顿后来逐渐被爱奥尼亚式希顿所取代。爱奥尼亚式希顿由于使用麻织物所以衣褶细且多,凸显女性优雅的特征。爱奥尼亚式希顿侧边是缝合的,且结构上有袖子。
图1-7 多利安式希顿(公元前470年出土浮雕)
图1-8 希顿服饰复原
2.希玛纯
古希腊人无论男女经常在希顿外面穿着一种名为希玛纯(Himation)的外套。希玛纯一般是由一块长2.9m、宽1.8m的长方形厚毛织物做成(图1-11)。色彩以白色居多,在长方形面料边缘经常装饰有深红色或青色系的刺绣装饰图案。希玛纯很像现在的斗篷或披肩,穿着方式是直接将其缠绕、披挂在身上并在肩部固定。在天气恶劣或者葬礼时人们会用希玛纯盖住头部或将头部包裹起来。而当时的学者、哲学家、武人则不穿希顿而直接穿着希玛纯,以彰显其推崇的禁欲精神。
古希腊女性还经常披挂一种类似希玛纯的斗篷,这种斗篷称为“迪普拉库斯”(Diplax)。穿着方式是将四方形的大块的面料对折,一侧披挂在肩部,另一侧则从腋下穿过自然悬垂在身体两侧(图1-12)。
图1-9 爱奥尼亚式希顿(公元前475年出土的雕像)
图1-10 固定希顿用的别针
这个时期还有一种比希玛纯略小型的斗篷,名为“克拉米斯”(Clamys)。这种斗篷来源于塞萨利和马其顿军人所穿的斗篷,在古希腊,年轻人和骑士很喜欢穿这样款式的斗篷。它是由1m宽、2m长的毛织物做成,穿着时披挂于上身,用别针在一侧肩部固定。
图1-11 穿着希玛纯的辩论家(公元前200年左右出土的雕像)
图1-12 希顿外面穿着迪普拉库斯的女性(公元前320年左右出土的雕像)
四、古罗马服饰
公元前8世纪,伊特鲁里亚人从小亚细亚向意大利迁徙,并建立了国家城邦。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古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
(一)伊特鲁里亚服饰
伊特鲁里亚人是从小亚细亚迁徙到古罗马的民族,因此其服饰特点带有浓重的东方风格。伊特鲁里亚人最常见的服饰是丘尼克、凯普(披肩)、曼托(斗篷)。伊特鲁里亚人的丘尼克男人穿的衣长较短(图1-13),女人穿的衣长较长到脚踝处。一种披肩式的斗篷名为“泰伯那”(Tebena),这是一种半月圆形的披肩,它搭过左肩在右肩垂下,形制来自于古希腊男子的斗篷,后来古罗马人穿的宽松外袍可能也是由此发展而来(图1-14)。
图1-13 丘尼克服饰复原
图1-14 穿着丘尼克和曼托的男子(公元前5世纪左右伊特鲁里亚的男子铜像)
(二)古代罗马服饰
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名为“托加”。托加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覆盖”。这种服装是一种类似于多莱帕里式样的缠绕式服饰,是用一整块布将身体包裹、缠绕。托加的颜色、边缘的装饰以及穿着的方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色彩、装饰图案、面料的缠绕方式可以反映出穿着者的身份与地位。托加的发展与变化甚至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了古代罗马帝国兴衰的过程(图1-15、图1-16)。
图1-15 穿着托加的男子(公元前1世纪出土的大理石雕像)
图1-16 穿着托加的法官
托加在古罗马共和制初期,作为普通市民服是男女都穿的款式。到了共和制中期就发展成为只有男子穿着。后来发展到帝政时期初期,托加就逐渐成为一种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作托加的面料一般为毛织物,托加的形状基本为弓形、椭圆形、梯形。弓形托加的直径一般为5~6m,在曲线边缘的部分会装饰带颜色的边饰。托加的穿着方式如图1-17所示,是首先将托加搭在左肩上,然后将其绕向身体后方,经右侧肋下搭向左肩至后背。只有皇帝、执政官穿着的托加会被染成紫色或者红紫色,并在边缘装饰有金线刺绣的装饰图案,这种托加被称之为“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中国的丝绸传入以后,这种托加经常使用丝和麻、丝和棉的混纺织物制作而成。普通市民只穿着没有任何装饰的“托加·普拉”(Toga Pura)。托加由于其体积过于庞大以及穿着方式所造成的不便,在帝政末期只有最高权力者、神职者才会穿着。后来托加在形式上逐渐发展成为带状形式的装饰物,也是拜占庭时期服饰中带状装饰的雏形。
古罗马男子一般会在托加里面穿着一种名为“丘尼克”的贯头衣(图1-18)。随着托加的逐渐衰落,丘尼克的颜色、衣长、袖长都开始出现了变化,在丘尼克上还出现了一种名为“克拉比”(Clavi)线状的装饰条,这种装饰条是为了显示穿着者身份。紫色丝绸面料并带有金线刺绣图案的丘尼克成为皇帝或恺撒将军、执政官的专有服饰。古罗马的军装也非常有特色(图1-19)。
古罗马的女子服饰与男子服饰相比样式变化很少。古罗马的男女服饰在织物、色彩方面差别较大。罗马女子的服饰基本延续了古希腊的服饰风格与样式,在里面穿着一种“丘尼克·因提玛”(Tunica Intima)贯头衣作为内衬,外面穿一种同爱奥尼亚式希顿很相似的外衣“斯托拉”(Stola),还会穿一种款式类似希玛纯的名为“帕拉”(Palla)的斗篷。由于帝政时期丝绸已经传入古罗马,所以用丝绸面料制作的斯托拉和帕拉,悬垂效果极好,再配合以鲜艳的红、蓝、紫色,使穿着的女性展现出了非常有罗马特色的女性魅力。由于女子服饰的款式变化较小,因此女子服饰的面料更趋于轻便,以棉、丝绸为主。
图1-17 托加的穿着方法
图1-18 丘尼克贯头衣(公元1世纪庞贝出土壁画)
图1-19 古罗马军装复原
当时人们到公共浴室沐浴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社交活动,男女都可以参与。公共浴室除了可以作为沐浴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人们与朋友聚会的社交场所。沐浴完后,人们常常做些运动来锻炼身体。运动时男人基本上可以是全裸的,女子就会穿上一种类似“比基尼”的服装来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比基尼的前身(图1-20)。
图1-20 女子的『比基尼』(公元前3世纪西西里出土的壁画)
五、古埃及服饰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埃及文明的时间跨度近3000年。古埃及文明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及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古埃及文明中法老不仅被当作国王还被当作神。法老具有绝对的权力,控制着社会的每个领域,也包括艺术和服饰。由于古埃及人崇尚传统,所以古埃及服饰的款式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统治了埃及之后,古埃及人的日常服饰才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最初大多数服装的样式都很简单,大致呈三角形。由于古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非洲,大多地区为沙漠地带,因此埃及的气候极其炎热。这样的气候条件客观上导致了古埃及的服饰大都具备宽敞、轻盈、省布的特点。在古埃及社会全裸是被禁止的,但是男子和女子可以让上身裸露。尽管女子遮盖身体的部分要比男子多,但是二者服装的款式基本相似。古埃及女子的服饰特点是高高的腰围线,而男子的服装则强调臀部。
在古埃及社会中,服饰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但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却并非服装款式而是服装的面料。服装使用的面料越好就代表这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比如法老的服装常常用细软的亚麻布制作,甚至用金丝来装饰,而平民的服装则用植物纤维或皮革来制作。
(一)古王国、中王国时期的服饰
古王国、中王国时期男子的服饰呈现了将下半身遮盖而上半身裸露的特征。用来遮盖下半身的是一种名为罗印(Lion,法语称之为鲜提Shenti)的腰布。这种腰布一般选用耐洗涤且易于保持清洁的亚麻布制作,颜色多为白色,在当时是代表了宗教中“神圣”的含义。特别是国王穿用的罗印还要用糨糊把亚麻布浆上普利兹褶(Pleat,压褶或经熨烫定型的直线褶)。罗印作为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衣服形态,普及于古埃及所有的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印的造型越来越棱角分明。这种棱角分明的廓型需要对面料进行浆洗来完成。这种经过浆洗的腰布就可以呈现出更加夸张、硬挺的廓型并逐渐在身体前部形成一个三角形。对于男性而言,这样的服装造型强调的是身体的前部。这种夸张的目的是通过夸张男子下半身的廓型来暗喻生殖崇拜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达到吸引他人注意的目的。
由于古埃及人的服饰大多为白色,丰富的褶裥所形成的丰富立体感和明暗效果弥补了白色面料的单调,这些褶裥也是古埃及人服饰魅力所在。同时这些褶裥也可以使一些相对紧身的衣服有了伸缩的余地而不妨碍身体的活动。固定褶裥的方法是将衣料浸水、上浆、折叠、压紧后晾干。
古王国、中王国时期女子的服饰主要以丘尼克紧身直筒裙为主(图1-21)。有的丘尼克衣长从胸下直至脚踝,同时用两根背带将裙子吊在肩上,面料与男子服饰一样基本上为白色亚麻布。这种裙子相对紧身合体,裙子上也像男子的罗印一样装饰了很多褶裥,这样可以使紧身合体的裙子有伸缩的余地,便于活动,裙子也更具装饰感。一般只有法老和贵族们的妻子才可以穿这样带褶裥的丘尼克,保养这些衣服需要特别仔细,奴隶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服装上的褶皱制作好。
图1-21 古王国、中王国时期女性丘尼克直筒裙
(二)新王国时期的服饰
新王国时期是指古埃及第18王朝到第20王朝(公元前1553~公元前1085年),新王国时期法老穿着的罗印款式基本延续了原有的样式(图1-22)。新王国时期,古代埃及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埃及男子的服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就是名为“卡拉西里斯”(Kalasiris)的可以覆盖全身的贯头衣。卡拉西里斯服饰的出现是由于新王国时代古埃及领土的不断扩张,使得一些东方服饰品作为战利品被引入到古埃及,这些东方服饰再结合古埃及人的服饰文化就形成了新的款式。这种服饰最初只有男性穿着,后来古埃及的女性也把这种服饰作为礼服来穿着,只是在穿法上与男性略有不同。卡拉西里斯一般穿在罗印外面,由于面料是非常柔软轻薄的亚麻布,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穿在里面的罗印。卡拉西里斯是将一块长方形的布对折,并在中间的位置挖孔作为头部的出口,腰部用细绳、软绳或者略宽一些的带子系紧。由于卡拉西里斯是贯头衣,所以穿着方式很容易变化且多种多样(图1-23、图1-24)。
图1-22 国王穿着带有普利兹褶的罗印(新王国时期图特摩斯3世立像)
女子服饰与男子服饰区别不大。古埃及人在着装目的上除了遮体之外,更注重服饰的象征意义。贵族女子一般可以穿着各种式样的服装,而奴隶和舞女常为裸体或只在腰臀部系一根细绳,称为“绳衣”。这个时期的女子服饰出现了上衣和裙子的两件套组合形式,上衣称为“凯普”(Cape),下身则穿着裙子。所谓“凯普”其实就是类似现代人所说的披肩,这个时期的凯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长方形的布直接披挂在肩上,使其呈披肩状盖住肩膀,并将披挂好的长方形布在胸部打结束紧;另一种则是在一块椭圆形的布中间挖洞,把头套进去,而垂下的面料的长度正好像披肩一样地遮住了肘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名为“多莱帕里”的卷衣,也是这一时期女子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款式。这种款式是一块长方形的面料,经过在身上的缠绕来达到包裹身体的穿着效果,因此也为卷衣型服装。这种款式与古希腊的服饰很接近。
图1-23 穿着卡拉西里斯及丘尼克的宴会乐器演奏者(埃及第18王朝时期的壁画)
图1-24 穿着罗印克罗斯的国王和穿着卡拉西里斯的王后(埃及第18王朝时期的浮雕)
(三)服饰品与化妆
古埃及的服饰品以及化妆可以说是埃及服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最能显示埃及服饰魅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1.珠宝、饰物
古埃及的男女都穿戴珠宝。古埃及的饰物不仅装饰身体还可以彰显权利和宗教寓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颈部和胸部佩戴宽宽的项链或领饰,这也是服装的一部分(图1-25)。除此之外,古埃及人还喜欢佩戴面具、耳环、巨大的手镯、臂饰等饰物。当时古埃及珠宝、首饰的制作工艺技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图1-26)。当时最多被用于制作首饰的材料包括祖母绿、玛瑙、玉、水晶、金、银、景泰蓝等。与其他饰物一样,冠饰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冠饰上也多装饰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如太阳、蛇、圣鹰、秃鹰的翅膀等。
图1-25 新王国时代的颈饰
2.发型、化妆
由于古埃及地理位置与气候的原因,头发很容易滋生寄生虫,将头发全部剃去或留短发更有利于卫生与清洁。因此,古埃及无论男女都流行戴假发,男子假发较短、女子假发一般长至胸部。假发也被染成各种颜色。古埃及人对发型非常重视,他们发明了最早用于头发造型的定型剂,同时还调配药物来治疗秃顶和白发。
图1-26 新王国时代法老的面具
与戴假发一样,古埃及的男子还有戴假胡须的习惯。有身份的古埃及男子都要剃须洁面,光滑的面颊意味着出身高贵且地位显赫。在出席各种庆典活动或重要的仪式时就会佩戴各式各样的假胡须以显示身份与地位。
古埃及的男女都化妆,化妆技巧鲜明繁复。他们用一种被称为绔洱的化妆品将眼皮涂黑,用孔雀石碾成的粉末来勾描眼线,使眼线变长以达到夸大和突出眼睛的目的。红唇膏、胭脂都是当时流行的化妆品,还有一种被称为“指甲花”的红色染料是涂染指甲的染剂。古埃及人对颜色很重视,对他们来说颜色具有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青春和生命,黄色代表永恒之神的皮肤,也正因为如此古埃及人经常把自己身体图上金色。女人用淡黄褐色的化妆品来使皮肤颜色变浅,男人则把橙色的胭脂抹到脸上来使肤色变深。白色象征着幸福,白色也是古埃及人服饰中最常见的颜色(图1-27)。
图1-27 古埃及人的饰物和化妆
3.鞋履
古埃及人的服饰品中鞋履是另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类别。鞋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可能是最贵重的服饰品了。“凉鞋”是已知最古老的鞋子,凉鞋的雏形可以说是出现在古埃及。这种鞋履可以使双脚不被沙漠里的热沙烫伤,同时又能让脚保持通风与凉爽。古埃及凉鞋最基本的形状是由两根鞋带和一面鞋帮组成。无论男女都穿着木头、纸草、山羊皮和棕榈纤维制成的鞋。由于古埃及人认为鞋是最贵重的服饰品,所以一般在室内穿着,旅行时人们则大多提着鞋,到了目的地才穿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