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注>第一段,讲肝实之病,必传脾。上工治未病,是说良医、好的大夫,能预见当前的病若进一步发展,会发生什么病。那么就在治疗当前病之际,同时要防止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例如治肝病,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如果肝实,木实一定克土,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治疗上则需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还要先实脾(即调补脾脏),让病不传,因为现在只是肝病而脾还没病,对脾来说这就是治未病。但有一种情况例外: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还要知道时令之盛衰。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者,春夏秋冬四季,根据天干、地支推算,三个月准有一个土,每季最后十八天都是土盛、土旺之时,这个时候虽然肝病实,但因脾旺不受邪,就不用再补脾了。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水平一般的大夫,不晓得五行相克、脏腑相传之理,见肝病就光治肝,不知脾会受病而先予实脾。
第二段,讲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讲治肝虚怎么用药。治虚证用补法,肝虚补之以本味,所以治肝虚用酸来补,因为酸入肝;木生火,心为肝之子,今肝虚心火亦必不足,补子能令母实,所以治肝虚还要助其心火,助用焦苦,因为苦入心;《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肝者缓其中”,“中”就指中土脾,所以治肝虚还要益脾,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因为甘入脾。这在临床上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肝虚之病,虽然不传脾,但补脾也正为治肝,到此上述文字其意已足。
但其后又讲了一连串的道理:脾能伤肾……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大意就是说:脾土有制约肾水的功能(土克水),但要克得太过了反而伤肾,因而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克火,今肾气微弱、水不行,制约不住心火,则心火气盛;火又克金,所以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克木,因为肺被伤,金气不行,肝就不受克,所以则肝气盛。肝气一盛,肝虚的病就好了,因曰则肝自愈。还说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按>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为了说明治肝虚也要实脾,这跟本段前边那部分的结论是一样的。第二段这后半部分,即使是为了在机理上进一步阐述,也颇有画蛇添足之感。尤其“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两句话,第一段的肝实之证,明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那个那么讲这个这么讲,两者显然有矛盾。再者按照这一连串的道理,在治疗上就得接二连三,仲景书中有吗?没有啊!即使在本篇中也未举出一个按此治疗的实例。
胡老在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时(参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对这一篇曾有这样的话:“原来在《伤寒论》里,第一页有一个‘伤寒例’,类似序言。‘伤寒例’为王叔和所写,故我认为此篇亦王叔和所写。此篇题目也不符合张仲景写作风格,脉证更不是。这都是脏腑经络(的内容),我认为这不是张仲景的东西,张仲景不会这么写文章,所以我向来不讲它,大家可以研究研究是不是这样。”
<续注>第三段,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经,指《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虚虚实实,有两种说法,一指虚有虚的治法,实有实的治法。二是说虚证如用泻法(治实的方法),则虚者更虚;实证如用补的方法(治虚的方法),则实者更实。必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肝病如此,其他心、肺、脾、肾等脏,可依此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注>第一段,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疾病可以预防,概括病因。天之五气燥、风、寒、热、湿,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都叫五常。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指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之五气运化万物。在这里风气二字,概括五气而言,万物和人都因风气而生长。但是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这是指正常的风气有益于人,而不正常的风气又足能害人。其实这害人的原因,非惟不正的“风气”,更是由于人自身有问题,还是内因起主导作用。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元真之气,元即原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或曰先天之气;真即真气,乃先天之原气和后天呼吸、饮食精微相结合,以充养全身的精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五脏各有元真之气,即所谓脏气。平时善于摄生,五脏元真通畅,就是充盈没有毛病,抗病力就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虽有“客气邪风”,也不足为害,人即安和,这说明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平时不善摄生,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病毒(即客气邪风)才能乘虚而入,危害人体,甚至造成死亡。
其次,说明疾病的种类虽多,原因不外三条:一是经络受邪,入脏腑,邪气先伤其经络,因为五脏元真不通畅,人自内伤、本虚,邪气才乘虚入内于脏腑,故曰“为内所因也”,古人管入脏腑的病因叫内因。二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虚邪贼风不能择时避之,致使皮肤(在这儿代表人体这个外在的躯壳)受风寒等外邪侵袭,血脉的相传(运行)受阻,所以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这就是外因。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事不节制,或为刀斧所伤,或为虫兽意外伤害等,这又与上述因素不同,即非内因、也非外因,叫不内外因。这“千般疢(chèn)难”,其病由就都概括在以上三因之中了。
<续注>第二段,根据上面所论,来讲摄生之道。若人能养慎,就是人平时就能很谨慎地注意养生防病,特别是注意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当然这种认识不够全面,是有问题的,研究古人的东西,对此可以做个参考。倘一时不慎受了外感,外邪适中经络,即应趁其未传脏腑之时,及早施治。比如四肢才觉重滞,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疗,勿使九窍闭塞不通;节制房事,不要太过;饮食注意冷热、调节苦、酸、辛、甘等五味不要偏食;不违法、不发生禽兽灾等意外伤害,这样才是养生之道。身体强壮,疾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如果病邪外不能入于腠理,当然也就不能深入脏腑,就能保持健康。腠理,腠,即皮与肌肉(肤)之间(交接之处);理,即皮肤、脏腑组织的纹理。古人认为那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向里可以通五脏元真,向外是气血所注之地。
<按>胡老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承袭我囯最古老的方剂书《伊尹汤液经》,而在理论体系上与《内经》并无太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篇,多数内容悉宗《内经》,且辨证方法亦与六经八纲的方式方法不相符合,胡老认为此篇为后人所做,故授课中多不讲解。在最后这次系统讲课时,胡老用《内经》观点讲了以上两条,以飨学者。其符合仲景书意的条文,在《伤寒论》和本书中已做详释,余者以为无足重要,乃略而未讲。本篇因编者未见到胡老的文字之【释】,所以仅依个人的学习笔记整理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