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东汉末年,伟大的经方医学家张仲景,其著作由于战乱而散失,经后人于不同时期搜集编纂为两部,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合称《伤寒杂病论》,其书名沿用迄今。学习仲景书,一般都应先读《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再读《金匮要略》,因为在《伤寒论》中即完整地建立起六经八纲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胡老则精辟地指出“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映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足证仲景书不但治外感热病,亦可治疗杂病,“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也。因后者“要略”,故宜先读前者以得其意。
我们说仲景书大都取材于《伊尹汤液经》,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理论体系[1],从全书整体来看的确如此,但由于是后人搜集编撰,简出简入亦所难免,有个别章节显有不同之音。例如本书“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脏风寒病”,还有一些个别条文。对第一篇胡老明确认为此非仲景原作,乃后世文简入;对第十一篇“五脏风寒病”,讲条文时有的地方胡老虽也宗《内经》因文释意,那是为了使学者容易明白条文的文意,但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胡老这种独立思考、思辨的治学态度,很值得后学者借鉴。
本书中【释】【按】文意已足的,<注>中就尽量不再重复,这略有别于拙作《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中词解、句析、条释的注法。因此建议读者阅读时,先读胡老【释】【按】,再读<注>文,以能加深对胡老学术思想的理解。
记录胡老讲课内容时,经常要联系《伤寒论》的有关条文,故建议读者手头备有此书,以便随时对照参考。
本书的<方解>中,对药物的注释,凡在上述本人拙作中已讲过的药物,就不再单列注释,没讲过的则按其性味、归类、功效、主治,先予注释,再简要解析方剂。
对条文中的脉,可参阅拙作《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以见胡老学术观点整体的统一。
[1]参阅《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二版(冯世纶、张长恩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上篇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