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壯繆之時代
自漢以後,歷朝所以傾覆之原因有四:一曰夷狄,二曰篡竊,三曰藩鎮,四曰流寇。夷狄之患,起自外國,當别論。篡竊則移威權於宫禁之内,改玉步於殿陛之間,班彪所謂危起自上,傷不及下。其能使禹縣分裂,生民大被荼毒者,則流寇、藩鎮而已。而二者之患,藩鎮較流寇尤深。蓋流寇多起於繩樞甕牖之徒,未嘗有尺土一民之藉,起勢雖若剽悍,根柢實非深固。至藩鎮,則分土自專之既久,甲兵既訓練有素,政治亦施設有方,人民習其煦嫗之恩,亦且樂爲之死,其事勢乃牢固不可猝拔。此兩漢、唐、明之初,所以易於統一,而東漢、晚唐所以終成三國、五代之分裂也。
後漢與唐,其亡實最相似。今試列舉之:唐自中葉以後,政權恒操於宦官,南北司如水火,而士大夫恒不勝。其後乃激成崔胤之召朱全忠,盡誅宦官,而唐以亡。後漢宦官與外戚,亦恒相誅,外戚多覆敗。其後乃激成何進之召涼州兵,盡誅十常侍,而漢亦以亡。一也。唐自昭宗以後,受制於邠、岐諸帥,而朱全忠移駕幸洛。漢則始受制於董卓,既見挾於李傕、郭汜,而曹操遷帝於許。二也。唐藩鎮雖跋扈,其初不奉朝廷命令者,特河北三鎮耳。黄巢亂後,朝廷之命令,始全不行於山東。後漢中央威力之失墜,亦由黄巾階之厲。三也。唐末勢力最强者,其初爲李克用,而其後見弱於朱全忠。漢末勢力最强者,其初爲袁紹,而其後見滅於曹操。四也。朱全忠盡併山東之地,而不能得志於淮南。曹操芟夷二袁、吕布、劉表,而不免敗績於赤壁。五也。唐室雖亡,而朱邪、李,猶假其名以自立。後漢雖亡,而蜀漢先主,亦艱難思紹其遺業。六也。朱梁雖弱河東,而不能剪滅沙陀,卒召後唐、石晉竊據中原之禍,燕雲割棄,實爲北宋一代不競之原。魏武雖破烏桓,分匈奴,亦未能絶其根株,且徙武都氐於秦川,卒爲五胡亂華之本。七也。世之相去若此其久也,事之不必相師,又大彰明較著也。而其結果之相類至於如此,豈不異哉?
後漢外權之重,始於靈帝中平五年,用宗室劉焉議,謂四方兵寇,由於刺史威輕,且任非其人。於是改刺史爲州牧,選列卿尚書,各以本秩居任。及黄巾亂,州牧兵權益重。適會董卓以武人入握政權,東諸侯藉口討伐,紛紛起兵,陰圖割據,而禹縣分裂之勢不可迴矣。今略表當時割據諸雄如下,以見關壯繆所處之時代焉。
袁紹,以渤海太守起兵討董卓,諸侯推爲盟主,後逐冀州牧韓馥,滅公孫瓚,有幽冀并青四州。
袁術,始據南陽,後徙壽春。
公孫瓚,始幽州將,後弑州牧劉虞,有其地。
吕布,以中郎將與王允誅董卓。李傕之難,布奔袁紹。紹忌之,走河内,與張楊合。曹操攻陶謙,張邈迎之,襲取兗州,後爲操所敗。奔先主,又乘先主與袁術相拒,襲奪徐州。
劉表,靈帝崩,代王叡爲荆州牧,削平寇難,遂據有其州。
劉焉,中平五年,州牧初建,焉牧益州,卒,子璋立。
張魯,劉焉使取漢中,璋立,闇弱,魯遂自據之。
馬騰、韓遂,遂金城人,騰涼州司馬。靈帝末,俱舉兵反,朝廷不能討,因授以官,涼州遂爲所擅。後騰與遂不和,求徵,入爲衛尉。子超,領其部曲,復與遂合兵反。
公孫度,初平元年,爲遼東太守,據有其地。傳子康,康弟恭,及康子淵。延熙元年,始爲魏所滅。
孫堅,初以長沙太守起兵討董卓,後附袁術擊劉表,爲表軍射殺。子策,始依術,後以父部曲南定江東。
曹操,以驍騎校尉起兵討董卓,袁紹表爲東郡太守。初平三年,黄巾入兗州,殺刺史劉岱,州吏鮑信迎操代領其州。建安元年,獻帝還洛陽,操入衛,遷帝於許,自是大權悉歸於操。次第戡定二袁、吕布、劉表。東征,敗於赤壁,三分之局始定。
此所舉特其據土較廣、歷時較久者耳。其他暫時割據一郡、雄長一州者,尚不在此列。漢代去古未遠,封建思想,未全脱除。君權不如後世之進化,郡縣吏民於刺史太守皆有君臣之分,有爲之效忠之義務,當時州牧郡守皆稱君,仕於州郡者皆尊之曰本朝,其效忠牧守見稱當代者,史事不可一二舉。故其戡定之也倍難。先主起於此時,復欲如光武之東征西討,克集大勳,難矣。然如關壯繆等之奉以周旋,艱險不避,生死不渝者,其忠義之氣,固凛然不可得而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