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成熟与发展、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人才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发达程度,其对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贡献,都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进而取决于社会工作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教育起始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开办了为期三个月的暑期培训班,训练从事社会服务的“亲善访问员”,把社会服务当作一种纳入职位、给薪的行业,30个社会工作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同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设了两年学制的社会工作专业。20世纪初,美国的芝加哥、波士顿、宾夕法尼亚等地纷纷设立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后发展为社会工作学院。
1919年,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校成立协会,以加强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探寻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标准,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对社会的宣传与联系。该会后来发展为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继续为实现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进行努力。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各类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努力促进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因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扩展了教育的范围。社会工作教育已经从早期的实习取向、社区为中心、机构为重心的训练,逐渐发展成为包括社区学院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各个层次齐全的完整体系,具有和其他成熟的学科专业同样的学科地位。
20世纪下半叶,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体系也在不断修改、完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造成了家庭形态和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家庭观念一落千丈,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传统社会工作教育侧重于方法与技术的训练,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直接的社会服务,对于解决广泛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克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制度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脱节现象,1969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设立了新的专业标准。
在教育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了解并预测人类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需要,策划并从事各种社会事业以满足人们的上述需要,参与或组织、领导各项社会事业以促进社会进步。
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过去以“个人”为对象、以“方法”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确立下列三个中心:以某种社会问题为中心,如人口问题、贫穷问题、犯罪问题等;以社会生活中某个群体为中心,如老年人、青年、少年儿童、工人、残疾人等;以某种社会需要为中心,如城市住宅、环境卫生、休闲活动等。
在课程体系方面,新的课程标准将主要必修课程列为三个系列:有关社会政策及社会事业的学科系列,有关人类行为及社会环境的学科系列,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的学科系列。
此外,还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专业道德列为必修课程,并进一步扩大社会实习的范围。
1982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SWE)为进一步完善、充实1969年的课程体系,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培养和硕士培养两个层次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系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有关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课程系列,有关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事业的课程系列,有关社会工作实务的课程系列,有关社会工作研究的课程系列,有关社会工作实习的课程系列。
(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另一方面,与社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本土化色彩浓厚的非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20世纪末,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1.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从西方引进了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以培养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当时燕京大学设有社会学和社会服务学系,金陵女子大学设有社会工作学系,金陵大学设有社会福利行政学系,苏州的社会教育学院设有社会事业行政学系。至于在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或社会行政课程的大学就更多了,有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上海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齐鲁大学、协和大学等。这些学校在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中,讲授的内容各异、重点不同:有些学校主要接受社会治疗派的思想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的技术。有些学校则受社会改革派的影响比较大,以改良社会为社会工作的目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付社会变迁、促进公共福利的能力。燕京大学的学者在办好社会工作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在专业课程方面开设了12门社会服务专业课程,包括农村社区、都市社区、儿童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社会解组、社会行政、社会机关行政、个案工作、集团工作、监狱服务工作、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及社会服务实习,他们还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活动。他们的社会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参观访问慈善机构,对贫民区、监狱和妓院进行调查,并结合参观、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第二是进行个案工作方法的实习。第三是培训农村社会服务人员。从燕京大学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服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工作是从专业理念出发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的动荡与战乱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是十分急迫的。但是,社会的动荡与战乱又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上海大学开设的课程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宗旨,以保障劳苦大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革命任务,课程内容独树一帜。这些社会工作教育的尝试不乏成功之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进程上举步维艰,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日见萎缩。
2.我国非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
我国非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非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主要在是结合革命需要开展的社会工作实践当中进行的。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的工会、农会举办了夜校和其他训练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为争取改善工农生活、提高工农福利而斗争的实际社会工作者。随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兴办了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行政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训练班,进行实际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革命事业、服务于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社会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专业与课程随同社会学系一起被取消。然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中断并不等于社会问题的消失和社会工作的停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着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以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尽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中断了20余年,实际社会工作的教育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干部,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实际社会工作教育主要是由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民政系(班)和民政部门的干部学校、干部培训班来承担,劳动、卫生等部门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干部学校也分担了一部分实际的社会工作教育任务。
3.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全面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恢复,并且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非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理论的系统性,方法、技巧的专业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却需要具有更高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从而给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以有力的推动。
如今,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成绩斐然:学科建设不断成熟,社会工作研究机构基本形成网络。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研究已向全面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广泛兴起,逐步深入,并对调节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产生日益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孕育时期(1986—1989)
1987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邀请了一批知名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6年国家教委同意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为社会工作专业恢复奠定了基础,使社会工作教育有了正式身份;1987年底,成立了“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机构,为民政教育工作编写材料,培训师资,提供咨询;1989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首批社会工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民政系统培训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成长时期(1990—1997)
进入90年代后,“社会福利社会化”口号的提出,社区服务的蓬勃发展,使政府办福利的格局有了根本的转变,也使专业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94年,社会工作院校的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ASWE)正式成立,协调、组织、推进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有团体会员32个,个人会员11人。1997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召开第一届年会,在这次会议上,协会提出了今后的发展任务主要是确立和提高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加强自身建设两个方面,这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在此之后一个时期里的基本任务和努力的方向。而后于1999年、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历届年会一方面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社会工作教育作为中坚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扩展时期(1998年以后)
1998年,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部新的本科目录中得以保留,明显地激励了专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申请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也因此发展出了正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训练三种类别。与此同时,大学也就必然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
4.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程度低,在社会中以前没有对应的职业岗位,社会工作教育的全面发展存在着种种制约,但社会转型的大趋势和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这一点已得到国际社会经验的充分证明。具体体现为: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这就为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社会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②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从事社会福利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协调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③市场经济以及改革深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过程,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的突出),更加重了社会工作者的负担,相应地对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内容。这些都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广阔市场,而社会工作教育也对应于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调整。
2)社区服务的发展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环节提供了突破口。社会结构转型中,管理体制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过渡,社区服务这一概念已被社会成员和政府管理者接受,这为社会工作的应用与人才出路找到了一个契机,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实务的资源。
3)社会工作专业得到社会认可。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后正式认了社会工作专业,并将它作为一个支持发展的应用性专业,大大提高了社会工作专业知名度,社会工作专业正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
5.中国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
到目前为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树仁大学等6所大学都设立了社会工作学系,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全都围绕社会工作这一核心,学制从2年到7年不等,有全日制、兼读制之别,涵盖了高级文凭课程、副学士、学士、硕士到博士的所有学位。所有课程一律采取学分制,课程设置可分为7个方面:①社会科学入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②对社会工作实务环境的理解(中国香港社会福利政策、社会行政方面的规定);③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④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⑤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与技巧;⑥培养社工的专业态度;⑦培养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与职业培训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倾向日渐凸显,与之相适应,作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职业培训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职业化的含义
职业化是指某种社会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职业,并得到发展的过程。
一种社会活动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是由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没有职业分化的要求,士农工商成为几个主要的职业,即社会认为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收入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加剧,某些专门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劳动)逐渐成为拥有独特的技术、专门的服务对象、共同的标准的职业活动,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预示着新职业的诞生。当这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劳动)被社会认可并得到发展的时候,也就开始了职业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某种职业的社会认可常常表现为政府的职业管理部门的认定,而这种认定又以社会的需要、该职业技术与服务的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为基础。在这里,某种社会服务(社会劳动)的特质、重要性是其成为新职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人们的主观努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社会工作,在美国内战时期就有了受薪的服务,但其规模很小,还没有形成一种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广泛存在的慈善服务活动也没有被称为职业。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社会工作培训、社会工作被认为具有专业特征的时候,社会工作才成为一种职业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
职业并不等于专业,职业化也不等于专业化。具体到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并得到发展的问题,后者指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否具备专业素质,持守专业理念、运用专业方法进行服务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当社会工作还没有成为一种职业时,其专业化就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当社会工作被认为可以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充任时,当社会工作并不认为需要专门的技巧和方法时,社会工作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但并不一定成为一个专业。比如,目前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确立社会工作的职业岗位,一些有不同知识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职业追求的人通过招聘而成为“社会工作者”,但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这种社会工作还不是一种专业。
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针对泛社会工作的现象而言的,泛社会工作现象是指给多种不同的活动都冠之以社会工作之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就可能成为可有可无的,政府和社会对于社会工作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标准性的要求,这不利于以助人为己任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首先成为一种职业,它有自己的入职标准,成为发展社会工作的一个基础。其次,在这一基础上,从业人员作为一个共同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
社会工作职业同专业化的关系并不是一定的,有时候,社会工作专业化可以不依赖于其职业化过程而展开,甚至专业化可能先于职业化。当前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培养出一批潜在的专业社工作者。他们进入岗位之后可以从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这样,社会工作专业化就不是发生在职业化之后,而是同时发生的。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与职业培训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美国于20世纪初出现“社会工作运动”,一些致力于贫困人群及外来移民福利的慈善工作人士开始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1904年出现第一家社会工作学院,至1915年,美国全国有5个独立机构和2个附属于大学的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教育。1921年成立“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此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迅速发展。到2005年,美国社会工作者近65万人,相当于每1000人口约有社会工作者2.3人。我们知道,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数量不到2人,可见社会工作者人数比医生还多。
日本社会福利工作的从业人员差不多有80万人,约有59万人在社会福利机构工作。在这些社会福利机构的全体员工,通常可分为管理人员、直接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和接受服务者及家庭成员的顾问等。
在社会工作人员培训方面,不仅要为公共机构培训社会工作人员,而且要为非官方部门培训职员,并且还要让社会工作人员自发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专业技能,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提升的机会。
在国外,存在着几种形式的培训。
大学或学院里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的社会工作者,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适应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工作职员的需要,在日本,培训幼儿园教师的专门学校和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及健康护理学院都提供这方面的培训教育。
这些毕业生所学的课程如适合持证社会工作者及持证社会护理工法案所规定的知识技能要求,他们就有资格参加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考试。这种全国性考试举行三次,有1500人到2500人参加,有1000多人通过。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持证护理工也有资格通过全国考试,大约300000名的持证护理工参加了这三次全国考试,约有9000名获得通过。
在中国,虽然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近10多年来,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教育开始了,但很久以来迟迟未能成为一种职业。
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一,原有体制已经松动,难以承担社会责任。将国有企业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其社会职能弱化,对职工及家庭“个人问题”的关怀减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非国有企业在发展迅速,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社会职能更弱;原来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城市社会生活的单位结构转变为社区结构;农村绝大多数地区集体经济相对减弱,也妨碍了其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其二,收入差距扩大,急剧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失业率上升,竞争压力增多,城乡人口流动,诸多因素使“个人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三,适应改革的需要,近20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低保”、医疗社会救助、廉租房、福利彩票、公益性民间组织,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建立的社区服务,内容大大超出过去居委会的便民服务。这些新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其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社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社会工作职业化,首先必须对目前民政系统的一些岗位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其工作对象、内容及手段,以判断其与社会工作职业定义的吻合程度。应先取吻合程度高的,将其岗位定为社会工作。除了社会服务、社会照顾、社区服务领域外,在卫生、教育领域以及公益社会组织当中也存在不少类似于社会工作的岗位,可以类比民政系统的经验梳理分析其中的一些岗位。其次对确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应研究其职业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界定其资格标准及继续教育标准,扩展其工作内容,明确其职权和责任,通过职业社工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从工作手段及工作内容看,都要求有较丰富的知识,它在国外与诸如医师、会计师、律师等群体一样,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往往需要经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资格。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大学基础课程外,还必须学习心理学、法律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心理辅导、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课。
社会工作在国外的高等教育中是一个较大的学科,许多学校设有社会工作系,甚至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学院。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从198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算起,已有20年历史。到2005年,全国有170家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一部分部分成为师资外,其他都流失于各种工作岗位,没有充分发挥专才作用。过去在没有相应职业土壤的条件下,社会工作教育能够发展起来,重要原因在于国外近百年的经验已充分显示这的确是一门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和知识积累,可以为社会工作职业提供较有力的支持。
但只有高等院校教育仍不够,假设每个学校每年招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班,全国每年的毕业培养能力约6000人。全国现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3.8万个,城市若按2000~5000人设立社区居委会,数量应当约在10万个,农村按乡镇计算,2005年全国有35473个。这些社会工作对口用人单位共有约17万个单位,以现有本科教育能力,再过20年,社会工作专才也不能普及。
因此,设立社会工作职业,还应当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依托于高等院校现有师资,对从事社会工作的在职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应有水平,并通过国家的资格考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律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员培养方面也遇到类似问题,后来采取了高等院校培养与在职人员资格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由政府有关部门设立机构,主持全国性的专业考试,通过者给予专业资格认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并在上海首先试点,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工作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社会工作者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社会工作者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社会工作者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社会工作者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申报条件有所区别。
(1)社会工作者四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者。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大专学历,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3)1959年以前出生,获得中专及同等学力,连续从事社会工作不少于三年,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2)社会工作者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历者。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两年者。
3)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三年,经社会工作者三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4)取得社会工作者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不少于三年,经社会工作者三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3)社会工作者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历者。
2)取得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四年者。
3)取得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历,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三年者。
(4)社会工作者一级
取得社会工作者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社会工作不少于五年,经社会工作者一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另外,《标准》还对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作了规定:
1)社会工作者四级:不少于480学时。
2)社会工作者三级:不少于160学时。
3)社会工作者二级:不少于160学时。
4)社会工作者一级:不少于160学时。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决定的,从这一点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前景非常光明。
我国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会有极大的提高,对社会困难群体帮助的力度会加大,并且向重视质量的方向发展,更讲求其科学性和专业性。在此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必然会要求从事助人活动的人员必须具有深厚的爱心、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懂得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需要具备熟练的社会调查、组织计划、公关协调等能力。
一些新兴事业的发展将会为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大有成为新兴行业的趋势,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社区服务业、老年人服务业、残疾人服务业、社会保障业、青少年服务业和精神健康服务业等。这些新兴的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惊人,其中需要大批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加盟,同时也需要大批既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又掌握其他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即持证就业)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按照它要求,今后,在上述新兴事业的许多岗位,将逐步要求受过专门的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人才能上岗就业,并将会对兴办上述事业的个人提出社会工作知识技能的要求。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些由非专业人士占据的社会工作岗位和未来出现的一些新岗位,将由新一代职业社会工作者或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来填充。社会工作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将实现更加紧密的“对接”,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将会为更多人所了解、重视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