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烹调材料的保存
1.材料变质的原因
烹调材料若保存不当,会引起材料变质,所以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采取对应的保存方法。引起材料变质的原因,可涉及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各层面。
物理原因
高温
例如碳化、分解等。
低温
低温(一般在4℃以下)比较适合贮藏食物,但对于某些材料的低温贮藏,须做严格的温度调节。例如在0℃时,水果与蔬菜类将冻结而趋向腐烂。
干燥
一般而言,干燥的环境易于保存烹调材料,但有些材料因经过干燥处理,大量的水分被蒸发,以致失去鲜度而枯萎。如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如豆腐干或百页)等均是。
潮湿
空气潮湿会使烹调材料生霉变质、发酵、凝固,影响烹调材料的保存。例如干燥蔬菜,遇湿便发霉,面粉遇湿则凝固而发酵。
光线
日光照射时间过久,会使烹调材料失去营养并变味。因为日光中有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促进材料的氧化,红外线促进材料的脱水干燥。因此,一般油脂类烹调材料均须贮藏在阴凉的环境中,如火腿、腊肉等。如果储存烹调材料的地方温度较高,日光直射,那么某些谷类、蔬菜和水果等会发芽,品质降低。
污染
许多材料极容易染上外界的异臭与尘埃,使其香味及表面发生变化。例如在新制的漆器中存放烹调材料,这些材料立即染上涂漆的气味;蔬菜与鱼放置一块,蔬菜很容易染有鱼腥味。以上所述的污染不包括食物在生长、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化学物质或微生物的污染。
化学原因
自溶现象
在动物性及植物性的材料中,含有某种自溶酵素(酶),当动、植物活动时,这些酶受氧化酶(氧化酶须有氧才能活动)的抑制作用,而无法发挥其作用。
然而,动植物死亡后,氧的供应停止,氧化酶失去了活力,活动结束。这时受氧化酶抑制的自溶酶开始活动,将动、植物的组织变成柔软多汁的形态,于是材料腐败变质。
氧化
某些材料长期放置在自然状态下,空气中的氧会使材料因氧化作用而变质。例如,脂肪类因氧化而发生变味;水果、蔬菜类因天然色素的氧化而发生褪色或变色的变化。
生物学原因
霉
潮湿的环境会促进霉菌的发育与繁殖。因此,当材料受潮湿而增加含水量时,容易遭受霉菌的侵蚀,使材料生霉。材料一生霉,内外部便产生斑点、变色与臭气。在霉菌分泌酶的作用下,烹调材料的成分会分解或变质。
细菌
自然界有许多细菌使食物材料变质。例如牛乳感染乳酸菌后,其所含的糖分即被分解而产生乳酸,使牛乳带有酸味。肉类感染细菌后,会很快腐败,产生臭气。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某些酵母菌使含在水果中的糖分发酵、变味;某些酵母菌使泡菜变红;有些酵母菌使啤酒变得混浊不能饮用。
虫类
经虫蛀蚀的烹调材料,腐败不能食用。例如肉类生蛆,谷类生虫,鱼肉、蔬菜遭苍蝇、蟑螂等虫害后,即容易腐败变质,不能食用。
2.材料保存的目的
保存材料的目的在于延长使用期限及提高材料的品质。
延长材料的使用期限及保存营养成分
生鲜食品类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极易腐败变质。例如,水易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或使材料本身发生化学作用。蛋白质与糖分容易被细菌侵蚀。脂肪、芳香物质及各种色素氧化后,会变色变质,失去了原有的香气。维生素亦容易被氧化及破坏。干物类材料,经脱水与晒干处理后,仍须注意防潮、防虫蛀。
总之,材料的各个成分一起变化,必会影响其营养价值,甚至会因变质而无法食用。因此,在烹调前须妥为保存材料原有的营养成分,以延长其使用期限。
提高材料的品质
科学的贮藏方法会提高某些烹调材料的品质。例如猪肉在刚刚屠宰后进入僵硬期,肉质坚硬而干涸,既没有肉香,亦难以烹煮,味道极差,且不易消化。然而放置一段时间后,进入后熟期(但未进入自溶期),肉的组织变得柔软,经调理可生香,容易煮熟且易于消化。
又如蕃茄和苹果,在刚摘下时均带有一股涩味,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变甜美。
3.保存方法
引起烹调材料变质与腐败的原因极多。为防止这些烹调材料腐败变质,使其保持原有的营养价值,须采取适当的贮藏措施。
保存方法如下:
防腐
食物防腐的方法很多,其主要原理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降低酶的活性。
家庭常用的防腐方法有如下几种:
低温冷冻防腐
降低环境温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酶的活性和烹调材料自身的化学反应速度。但是,低温(无论冷却到0℃左右,还是冷冻到-20℃以下)一般只能将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动加以抑制,并不能杀死微生物,也不能将酶破坏。因此,低温冷冻保存烹调材料的时间应有一定限制。
高温灭菌防腐
食品经高温处理,可以杀灭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经高温杀菌后的剩饭剩菜,可延长贮存时间。
脱水干燥防腐
用晒干、焙干、烘干等方法将食物干燥脱水,使微生物不能繁殖,如鱼干、肉干、萝卜干等。
提高渗透压防腐
盐腌法和糖渍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糖和盐溶液可以产生较高的渗透压来夺取微生物细胞内的水分,使微生物脱水而死,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如咸肉、咸鱼和蜜饯等。
提高氢离子浓度防腐
常用的有醋腌法。如腌酸菜等。
化学剂防腐
在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苯甲酸及钠盐、山梨酸钾等化学防腐剂,可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用量。
调节温度
低温(4℃度以下),不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可以使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速度减慢或完全停止。因此,一般材料都在低温条件下保存。
低温贮藏通常采用冷却及冷冻的方法。主要使用冰块或冰箱,使温度降至0℃左右,制止微生物繁殖的机会。这样会延长材料的保鲜时间,不至于腐败。
冷藏时的温度因材料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鱼肉类保存于0℃以下;水果、蔬菜不适于过度低温冷藏。此外,冷藏温度要保持恒定。
调节湿度
干燥法是食物保存法之一,可以利用日光干燥法、空气干燥法及火气干燥法脱除材料中的水分,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干燥状态之下,可防止微生物的繁殖。
过度干燥易导致烹调材料萎缩与干涸,甚至于硬化,因此,放置各种烹调材料的环境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含水量较少的材料,必须相对的予以保持较低的湿度。一般而言,湿度不超过70%比较适宜。
含水量较多的材料,宜保持相对的适当湿度,一般以90%~95%最适宜。因此,各种材料保存环境的湿度状况是极为重要的。
隔离密封
将材料在一定的容器中密封,隔绝日光与空气,防止微生物污染或氧化的方法,可以达到长期保存食物的目的(如罐头食品)。有些材料经一定时间的密封而更增风味(如陈年酒、腌渍酱菜等)。
烹调材料的性质不同,隔离密封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如酱油及豆瓣酱等,装瓶后添加少量芝麻油则可防止酶菌的生长;火腿表面涂以白腊或油脂,海参干、虾仁干、干贝等放在有盖铁罐内,均可保持长期的鲜美。
采用隔离密封方法前,先将材料煮熟或腌渍,可抑制细菌及酶的活动,然后再装入一定的容器,隔离密封,将可获得预期的贮藏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