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卷二·中焦篇(6)
三三、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方见下焦)。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数下亡阴之大戒也。下后不大便十数日,甚至二十日,乃肠胃津液受伤之故,不可强责其便,但与复阴,自能便也。此条脉静身凉,人犹易解,至脉虽不燥而未静,身虽不壮热而未凉,俗医必谓邪气不尽,必当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与存阴退热,断不误事(下后邪气复聚,大热大渴,面正赤,脉躁甚,不在此例)。若轻与苦燥,频伤胃阴,肺之母气受伤,阳明化燥,肺无秉气,反为燥逼,焉得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热而渴也。若脾气为快利所伤,必致滑泄,滑泄则阴伤而热渴愈加矣。迁延三月,天道小变之期,其势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解读】
三三、阳明温病,使用攻下法后患者的脉象转为平缓,身热已退,干燥的舌面逐渐生津转润,但是10多日不解大便,此时可以用益胃汤、增液汤之类的方剂治疗,一定不要再投承气汤。若攻下以后黄燥苔尚未完全消退,有轻微口渴,颜面稍稍发红,脉象略数,身有低热,且病情一日比一日减轻,仍然用增液汤治疗;如果病情逐渐加重,并且舌面干燥少津,属于下焦病证,应当用复脉汤治疗(方见下焦)。切不可轻率地投用承气汤,假如误用承气汤,会导致患者肺阴干燥而呛咳,脾气大虚而滑泄,不仅身热不退,口渴也会进一步加重,往往迁延100日左右而死亡。
本条所讨论的是温病多次使用攻下后阴液严重耗竭的治疗禁忌。攻下以后10多日不大便,甚至可达20日左右,这是胃肠津液损伤严重所致,此时决不可强行通便,只可投用滋养阴液的方药,大便得到阴液的润滑则可自然解出。本条提到脉象转平和、身热已退的不可再用攻下法,其中的道理人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于攻下后脉象虽然不躁急却仍未平静,身热虽然不壮盛却仍有低热的情况,一般医生一定会认为是病邪尚未全部祛除所致,而肯定会再次使用攻下法,在吴又可《温疫论》中对此类病证也是再次使用攻下法来治疗的。这是由于不明白使用药性峻猛的药物治病,当病邪祛除到6/10时就应当停用的道理。对这类病证的治疗,只能用滋养阴液以退余热的方法才比较妥当,也不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果攻下以后病邪再度聚集而亢盛,患者出现大热、口大渴、满面通红、脉象躁急等症状,则不在本条的讨论范围)。如果患者用攻下法治疗后阴液已经大伤,却仍然轻率地投用苦味性燥的药物,必然会反复耗伤胃阴,并可导致肺阴耗竭。这是由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阳明中土为太阴肺金之母,如阳明胃阴受损,就不能生养肺金,必然会引起肺阴大伤而发生肺燥证,从而出现呛咳少痰等症状。假若燥咳迁延不愈,还会出现身发热、口渴等现象。除此之外,攻下法还有可能损伤脾气,脾气受伤必然会引起大便滑泄失禁,而这一来又加剧了阴液的耗损,使发热、口渴更加严重。一般来说病情可迁延3个月左右,就像1年中的1个季节一样。当季节交替、气候变化的时候,就不能再拖延下去,所以说在100日左右患者有可能死亡。
三四、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雪梨浆(方法见前)
【解读】
三四、阳明温病,出现严重口渴症状的,可用雪梨浆来滋养阴液。
雪梨浆(方剂和用法见前)
三五、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频擦舌上。
【解读】
三五、阳明温病,使用攻下法以后,仍有轻微发热,黄燥舌苔尚未消退的,可用薄荷细末在舌上揩拭。
用清洁的新布蘸刚刚汲取的凉井水,再蘸研细的薄荷末,反复擦拭舌面。
三六、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虽有膜隔,其浊气太甚,则亦可上干包络,且病自上焦而来,故必以芳香逐秽开窍为要也。
安宫牛黄丸(方见上焦篇)
【解读】
三六、阳明温病,无论是斑疹、温痘、温疮、温毒、身发黄疸,凡是出现神志昏迷和谵语等症状的,都可用安宫牛黄丸治疗。
心的位置在横膈的上部,胃则位于横膈之下,中间虽有横膈隔开,但假如胃中秽浊之气太盛,也会向上侵犯心包络,再加上神昏谵语是病邪在上焦,所以治疗必须以芳香逐秽、清心开窍为原则。
安宫牛黄丸(方剂见上焦篇)
三七、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此诸温不同之大关键也。温热等皆因于火,以火从火,阳明阳土,以阳从阳,故阳明病居多。湿温则以湿从湿,太阴阴土,以阴从阴,则太阴病居多。暑兼湿热,故各半也。
【解读】
三七、风热、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疾病,中焦的病证以阳阴胃为主;湿温病的中焦病证,则以太阴脾为主;暑温病的中焦病证,多为脾胃同病。
本条论述了各类温病中焦病证在部位上的主要区别。风热、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温热类的温病,感受的病邪都是属于火热性质的,而中焦以阳明胃为阳土,与温热性质的外邪“同气相求”,因此外来的温热病邪易犯于胃,多表现为阳明里热炽盛。湿温病是湿热类的温病,感受的是湿热病邪,而中焦以太阴脾为阴土,与湿热性质的外邪“同气相求”,因而以脾的病证多见。暑温病为暑兼湿热,既有暑热性质,又有湿热特点,所以脾与胃的病证并重。
暑温伏暑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解读】
三八、温病患者出现脉象洪滑,颜面红赤,身发热,头昏晕,不恶寒,只觉得恶热,舌苔色黄而滑润,口渴喜欢喝凉水,但喝水后并不能解渴,反而水入立即吐出,按压胸部下方有疼痛的感觉,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这些症状是阳明暑温的表现,属于水与暑热之邪互结于胸脘的病证,可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
患者出现脉洪、面赤、不恶寒等症状,表明病邪已经不在上焦,属阳明暑热亢盛之证。暑邪致病多兼有湿热,暑热炽盛耗伤阴液则口渴,渴而饮水是“引水自救”的征象。湿邪易于郁阻中焦,使饮入的水不能下行反而上逆,以致发生呕吐。胃肠之气不能通降,就会引起大便不通。因而用黄连、瓜蒌清化中焦的热邪和痰湿,半夏祛除水湿痰饮而降逆和胃,再加入枳实苦辛通降,疏通幽门,以达到引水下行的目的。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6克瓜蒌9克枳实6克半夏15克
上药加入江河里流动的水5杯,煮成2杯药液,分2次服下。
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解读】
三九,阳明暑温,出现脉象滑数,不思进食,无饥饿感,不解大便等症状,其原因是浊痰与湿热相互凝聚,如有胃脘部痞塞胀满现象的,可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苦杏仁方治疗。
没有饥饿的感觉,大便秘结不通,是由于浊痰阻滞于胃肠,如果又见胃脘部痞塞作胀的,则为湿热交结壅阻于中焦气分。所以用半夏、枳实辛开气分的湿邪郁结,黄连、黄芩疏畅气分的热邪壅滞,苦杏仁宣通肺与大肠的气机痹阻。由于暑温病暑热仍盛,所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辛燥的半夏不宜使用,所以将其去掉;又因本证不是感受寒邪误用下法后中气受伤所致的虚痞,所以原方中的人参、甘草、大枣均不用,以免这三味药助湿邪而加重痞满。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苦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30克黄连6克黄芩9克枳实6克苦杏仁9克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分3次服下。中气虚弱的患者可再加入人参6克、大枣3枚。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小承气汤(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解读】
四十、阳明暑温,湿邪已逐渐化燥,肠腑热结留存,患者口舌、咽喉干燥,口渴想喝水,颜面目睛红赤,舌苔干燥而色黄,脉象沉实,治疗可用小承气汤攻下,但方中3味药的分量必须相等。
暑邪兼夹湿热,其性以热为主、以湿为次。对于形体消瘦、体质偏于内燥的人来说,若感受这种热重湿轻之邪,则邪中之湿极易化燥化火,出现热结中焦的表现,但必须见有多种可用攻下法治疗的证候,才可以使用攻下法。
小承气汤(方剂和组方意义都见前,但此处使用本方不必以大黄为君药,方中3味药的用量相等即可。)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炒,二钱)银花(三钱,花露更妙)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解读】
四一、暑温病病邪蔓延到上、中、下三焦,患者舌苔滑润而色淡黄,是病邪在三焦气分的表现,可用三石汤治疗;如果病邪在三焦存留日久,患者出现舌质红绎而少苔的现象,则提示热邪已搏结于血分,可以用加味清宫汤治疗;如果患者神识昏迷,是邪热内闭心窍所致,应当先投用紫雪丹,然后再给服清宫汤。
病邪蔓延到上、中、下三焦,说明病变已不局限在一经一脏,所以治疗应当以急清三焦之邪为主。但是,此病证虽说病邪蔓延三焦,实际上仍以手太阴肺的病变为关键。这是因为肺主全身的气机运行,气机运行流畅,则暑热与湿邪都易于祛除。而且,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肺金是由阳明胃土所化生,肺按五行属性归类属于金而主白色,阳明的气运也属于金而主白色,因此能够治疗肺经疾病的药物大多可以兼治阳明胃的病变,加治疗阳明胃病的药物也多数能够兼治肺的病变。此外,肺具有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使水湿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的功能,假如肺气的郁闭得到疏通,则膀胱的功能也可恢复正常,所以本病证虽然以肺为病变关键,实际上在治疗时还要兼顾胃和膀胱,因而说上、中、下三焦都包括在其中,这就是暑温邪在三焦气分用三石汤治疗的道理。如果病邪在三焦久留不去,最终可以深入血分,由于心主血脉,故极易发生痰热内闭心包的病变,所以用加味清宫汤为主治疗。如果出现心包内窍闭阻的症状,多因热邪亢盛所致,紫雪丹不仅能清心开窍,而且退热迅速,治疗本证甚为适宜。
三石汤方
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苦杏仁9克竹茹(炒)6克金银花6克(用金银花露更好)金汁1酒杯(冲)白通草6克
上药加水5杯,煮成2杯药液,分2次乘药液尚湿时服下。
方论:本方属于微苦辛寒兼芳香法。对于肺病的治疗方法,用微苦的药物可以使肺气下降,但药味过苦反而会造成药过病所。辛凉类药物可以清热,芳香类药物可以败毒和化解秽浊湿邪。本方中的滑石、石膏、寒水石这“三石”是紫雪丹中的君药,使用它们的道理就是因为三石色白属金而入肺,能够清热退暑、通利水道,并可以兼治肺胃的病变;苦杏仁、通草用以宣畅气机,而且通草尚可直通膀胱、苦杏仁还能直达大肠;竹茹是竹的脉络,故能够疏通人的脉络;金汁、金银花具有清解暑中热毒的作用。
加味清宫汤方
即在前述清宫汤中加入知母9克,金银花6克,再用竹沥5荼匙冲入煎好的药液内。
方论:本方是苦辛寒法。对于清宫汤的配伍意义,前面已经作了论述,再加入以上3味药物的具体作用是:用知母清泄阳明胃亢盛的邪热,从而达到保护肺阴、清除肺热的目的;用金银花解毒并清除络中的邪热;以竹沥祛除胸中的大热,并能止烦闷、解口渴。这3味药配合清宫汤可以治疗暑邪延三焦而深入血分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