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卷二·中焦篇(4)
宣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解读】
十七、阳明温病,使用攻下法后大便仍然不通,其原因和病证大致有以下5种:一是原本应当用攻下法治疗的病证,因为没有及时攻下,导致机体正气严重损伤而不能运化吸收药力,所以投用的攻下方药不能产生作用,甚至可以造成死亡,应当用新加黄龙汤治疗。二是患者出现气急喘促,坐卧不安,喉中痰涎壅滞不畅,脉象见右寸实大,这是热结肠腑、肺气不能肃降造成的,可用宣白承气汤治疗。三是脉象见左尺坚牢,并伴有小便色红赤,尿时涩痛,时常感到心烦,口渴明显,应采用导赤承气汤治疗。四是热邪内阻心包、机窍堵闭不通,导致神志昏迷,舌短缩,口渴而饮水不能解渴,宜用牛黄承气汤治疗。五是肠道津液不足,大便的传送受到阻碍而引起便秘,就像河道中无水致使船舶不能行驶一样,即所谓“无水舟停”。这种病证可以先服增液汤,如果服后仍然不解大便,再用增液承气汤治疗。
《内经》中曾经说过,使用攻下法后大便仍然不通的会导致死亡。一般来说,使用攻下法后大便大多都能通利,如果用后仍然不排大便,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不能因为病证危险,难以救治,就放弃治疗。这里所举出的湿病中用攻下而大便不通的情况,共有以下5种原因:其一是因为正气虚不能运化药物所造成的、患者既有正气虚弱,又有热结实邪,治疗方法可仿照《伤寒六书》巾的黄龙汤法,用人参补益正气,大黄攻逐热结实邪,并用麦冬、生地黄滋补阴液。只要邪气祛除而正气存有一线,就可以用大剂滋养阴液的药物来救治,往往能够转危为安,这种治法称为“邪正合治法”。其二是因为肺气不得肃降,再加上肠腑热结不通,患者必见喘急气促,脉右寸实大。应以苦杏仁、石膏清宣肺气以解除气机的痹阻,用大黄攻逐肠胃的热结实邪,这种方法称为“脏腑合治法”。其三是因为小肠火腑气机不通,左脉尺部必然出现坚牢的脉象(按寸口脉分部,左尺属小肠,有些不明白的人以左寸候小肠,这是错误的。对这个问题,只要仔细考证一下《内经》就会明白。)小肠邪热亢盛,会下注于膀胱,小便必然出现短少色赤,尿时涩滞疼痛的现象,治疗可用导赤散去其中淡渗分利的药物,加入黄连、黄柏等苦寒的药物疏通小肠的火热郁结,再加入大黄、芒硝通畅大肠而承接胃气。这种治法称为“二肠同治法”。其四是因为邪热内闭心包、机窍堵闭不通而引起的病证。本篇第五条中已有先给服牛黄丸,再用承气汤的治法,该条所讨论的是已经使用攻下法而大便仍然不通,并伴有舌短缩、神志昏迷等见症,说明心窍的闭阻已相当严重,同时可见口渴较甚而饮水不能解渴的现象,说明津液也受到了严重的损耗,与第五条仅见有谵语相比,本条病情更加危急,有立刻出现内闭外脱的危险。如果阳明腑实不能解除,则肾中阴液有消耗殆尽的可能。此时病势已经非常危急,治疗不可有丝毫的拖延迟缓,必须立即用牛黄丸开通手少阴心窍的闭阻,用承气汤迅速泻下阳明大肠的热结,以救治足少阴肾水的耗竭,这种治法称为“两少阴合治法”。另外,本条所述的病证也属于上焦心、中焦胃、下焦肾均有病变的三焦惧急证,应当与本篇第九条中用承气汤、陷胸汤合治的病证相互参照对比。其五是因为阳明邪热亢炽,导致津液严重消耗,肠中津液不足失于润滑,大便不能正常下行而便秘不通,即所谓“水不足以行舟”,此时一定要用增液汤滋养阴液才可能奏效。服增液汤二剂以后,大便一般自然可以解出,但有的人因脏腑阴液损耗过于严重,也有大便仍然不能排出的现象,可以用增液汤配合调胃承气汤治疗,让患者缓慢地服用汤药,大约每4小时服半杯,以润滑肠道,这种治法称为“一腑中气血合治法”。
新加黄龙汤(苦甘咸法)
细生地黄L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连心)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先用1杯,冲入另煎的参汤和姜汁2匙,1次服下。如果服后腹中有响声,或者有肛门排气的,是将要解大便的征兆;如果等待2~4小时后仍然不解大便,再按上面的方法服药1杯;如果等待6小时左右不解大便,再服第3杯药。若服第1杯后就能解出大便,那就不必再服余药,可以酌情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必要时剩余的参汤也可加入其中一起服用。
方论:这里提出的治法是针对已难以救治的危重病证竭尽全力制定的,虽然无转危为安的把握,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少一些遗感。以前《伤寒六书》中的黄龙汤,是用大承气汤加入人参、生地黄、当归所组成。可是本证正气耗伤已久,加上大便不通,人体的阴阳都已受到严重消耗,尤其是阴液已至耗竭边缘,不能再用枳实、厚朴来耗伤元气阴液,所以改用调胃承气汤。方中用甘草缓和攻下药的峻猛之性,配合人参补益正气;少量姜汁宣通胃气,以代替枳实、厚朴行气散结的作用,并且,姜汁配人参最适宜宣通胃气;加入麦冬、生地黄、玄参滋补耗竭的津液,消散血脉的瘀结;用姜汁宣通气分的郁滞,用当归宣畅血中的气机;再加入海参的原因,是海参有咸甘两味,味咸可以软坚,味甘可以补益正气。海参体内的液体很多,具有滋补阴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海参是一种蠕动之物,能通经络、畅血行,由于疾病日久病变必然会深入络脉,所以本方用海参作为佐使之药。
宣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
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苦杏仁粉6克瓜萎皮4.5克
上药加水5杯,煮成2杯药液,先服1杯,如果服后没有产生效果就再服1杯。
导赤承气汤
赤芍9克细生地黄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
上药加水5杯,煮成2杯药液,先服1杯,如果服后仍然不解大便,就再服1杯。
牛黄承气汤
用前面所说的安宫牛黄丸2丸,以冷开水化开,调入生大黄粉9克,先服一半,如果服后不见效,就再服另一半。
增液承气汤
在增液汤内,加入大黄9克、芒硝4.5克。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先服1杯,如果没有取得效果,就再服1杯。
十八、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邪气半至阳明,半犹在膈,下法能除阳明之邪,不能除膈间之邪,故证现懊憹虚烦,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也。少气加甘草者,误下固能伤阴,此则以误下而伤胸中阳气,甘能益气,故加之。呕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热燥结,误下伤胃中阳气,木来乘之,故呕,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
栀子豉汤方(见上焦篇)
栀子豉加甘草汤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栀子豉加姜汁方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姜汁五匙。
【解读】
十八、使用攻下法后、出现心烦不能入眠,心中有懊恼不安的感觉,甚至可见郁闷烦乱,坐卧不安,可用栀子鼓汤治疗。兼有气短的,可加甘草;伴有呕吐的,可加生姜汁。
病邪已经传入阳明,但胸膈间还有余邪内扰,由于攻下法只能祛除阳明的病邪,不能除去胸膈的病邪,所以患者出现了心中懊恼、心烦等症状,应投用栀子鼓汤宣发在上部胸隔的病邪,兼有气短的可加入甘草。误用攻下固然会耗伤机体的阴液,但这时主要是误用攻下损伤了胸中的阳气,因为甘味的药物能够补气,所以加入甘草。兼有呕吐的加入姜汁,是因为当胃肠还没有达到热盛燥结程度时,误用下法会损伤胃中的阳气,此时肝木乘虚犯胃,胃气上逆而导致患者呕吐,所以加入姜汁能够理肝气而降胃气,胃气得降呕吐就会停止。
栀子鼓汤方(见上焦篇)
栀子鼓加甘草汤
即在扼子鼓汤内,加入甘草6克,煎法同前。
栀子鼓加姜汁方即在栀子鼓汤内,加入生姜汁5匙。
十九、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解读】
十九、阳明温病,患者作呕而没有胃内容物叶出,口中有苦味而渴,此时倘无腑空的征象,还不可以用攻下法,应以黄连黄芩汤治疗。如口不渴,舌苔滑润的,属于湿温病。
温热病是一类以津液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证出现干呕是由于邪热之中夹有秽浊,扰乱了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所以用黄连、黄芩来清除邪热,用芳香清宣的药物来化其秽浊。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鼓6克
上药加水5杯,煮成2杯药计,分为2次服用。
二十、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也。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营柔以济柔也。
清营汤方(见上焦篇)
【解读】
二十、阳明温病,舌苔色黄而干燥,舌质深红,口不渴,是邪在营血分的表现,可用清营汤治疗。如果舌苔滑润,就不能投用清营汤,应当按湿温病的相关病证进行治疗。
温病邪传入里,往往里热亢炽津液耗损,按理应当口渴明显,现在反而口不渴,是病邪已深入到营血分,逼使在里的阴气外出,向上湿润于口腔的缘故,所以反而不觉得口渴。由于本证多由气分阶段发展而来,因此舌苔仍然色黄而干燥。病邪深入营血分,所以舌质为深红色。如果舌苔呈白滑、灰滑、淡黄而滑,而且口不渴、是湿气蒸腾于内的征象,不能用清热凉营养阴的清营汤治疗,以免犯“柔以济柔”的错误。
二一、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解读】
二十一、阳明温病发斑的,用化斑汤进行治疗。
化斑汤的方剂组成和组方意义可参见上焦篇。
二二、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解读】
二二、阳明温病,使用攻下法后见有红疹外发于肌表的,当用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黄、大青叶、玄参、牡丹皮汤治疗。
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黄、大青叶、玄参、牡丹皮汤的组成和组方意义可参见上焦篇。
二三、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
此治斑疹之禁也。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宣凉解。若用柴胡、升麻辛温之品,直升少阳,使热血上循清道则衄;过升则下竭,下竭者必上厥;肺为华盖,受热毒之熏蒸则呛咳;心位正阳,受升提之摧迫则昏痉。至若壅补,使邪无出路,络道比经道最细,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既不得外出,其势必返而归之于心,不瞀乱得乎?
【解读】
二三、温病外发斑疹,如果用具有升散提举作用的方药进行治疗,就会引起衄血,有的会导致肢体厥冷,有的会发生呛咳,有的甚至会造成神昏痉厥。如果用滋补壅滞的方药进行治疗,就会导致神志昏乱。
以上所说的是治疗斑疹的禁忌。温病见有斑疹外发,是病邪已经深入血络的表现,此时只宜采用轻宣凉解的方法治疗。如果用柴胡、升麻等性味辛温的药物,会使少阳之气直升于上,造成邪热挟血上逆从清窍而出,导致衄血现象。治疗药物过分升举,必然造成下元亏竭,致使阳气不能外布巾肢体清冷不温。肺为人体脏腑的华盖,热毒之气上升则熏灼于肺,必然引起呛咳。心位于上焦,在胸腔之中,受到被升提的火热之气摧残逼迫,定会导致神昏痉厥。如果使用滋补壅滞的药物,致使病邪外出的道路被阻塞,而络脉比经脉更细,与心紧密相关,各种疮疡及痛痒等病证都属于心的病变,当热邪不能外出时,就必然会通过经络而内犯于心,怎么会不发生神志昏乱呢?
二四、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斑疹虽宜宣泄,但不可太过,令其内陷。斑疹虽忌升提,亦畏内陷。方用调胃承气者,避枳、朴之温燥,取芒硝之入阴,甘草败毒缓中也。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解读】
二四、温病出现斑疹,并且阳明证的症候表现全部具备,但斑疹的透发却不畅快,热结内阻,里气壅滞较为严重的,可用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调和胃气。一旦大便通畅就不可再用攻下,而且下泄不能太过,过分下泄必然损伤正气,病邪就会乘虚内陷。
温病外发斑疹运用攻下法与一般的攻下法稍有不同。温病出现斑疹,虽然宜用宣泄之法,但决不可过分宣泄,以免造成正气损伤、病邪内陷的状况。治疗斑疹虽然禁忌使用升提之法,但也要担心会发生内陷之变。选用调胃承气汤,避免了温燥的枳实、厚朴对阴液的损伤,方中芒硝能入阴分而软坚,甘草可解毒缓中。
调胃承气汤(方剂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