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效果
中学的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这些政治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时代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滋生蔓延,主流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政治课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能起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小。从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逆反心理一届比一届重,对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也是当前许多政治老师共同的困惑。
作为教师,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讲的再多再好也没用,那其教学工作岂不失去了意义。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讲授内容的认同感。
在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前,我们必须要了解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与书本的巨大反差导致他们对书本的不信任感。而我们的教材却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从一开始就拉远了我们与学生的距离。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
(1)信仰多元化 由于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有的甚至没有信仰,有的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的信仰宗教、有的甚至信奉“伪科学”。
(2)价值观更加突出“利益”二字 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更注重个人的满足,在追求价值方面更多的考虑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为2.5%;表示要“先公后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到62%。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3)自我意识膨胀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青年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自立意识等思想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需求的片面夸大,也造成了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斜。
(4)推崇正义美德 当代青少年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青年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捐过款,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某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在琴房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袋垃圾放在钢琴旁边,一周中从钢琴旁经过的学生达200余人,却无一人“理睬”垃圾。
然后让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客观地讲,未成年人暴露出的这些缺点和毛病,其实是时代环境给他们留下的烙印,问题在未成年人,根子在成人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文化成果和资本主义消极腐朽文化同时传入我国;传统的成才观念、教育内容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乱,见利忘义、损公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尤其是第三条,成人世界一方面向未成年人灌输道理,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又缺乏说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不能不让学生觉得假的东西太多,对我们讲授的自然心存疑虑。
建立学生对人生观的信任
我们怎么重新建立学生对我们所教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任呢?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是:
(1)了解并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
(2)向学生明确理想状态和社会现实的区别。
①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 我们一直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现在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个人追求的实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学生从小学开始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依靠个人奋斗达到人生目标的人普遍受到大众的赞赏。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得更看中个人利益的追求。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当然不能简单否定。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多年来的思想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公大于私,所谓“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小事”,因此过去经常出现因公共利益(或以所谓公共利益之名)强迫个人牺牲其利益的事。现在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勇于提出自己的主见,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
举一个自己教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给我出了道报纸上看来的题,主人公开车经过一个偏远的公共汽车站,见有三个人在等车。一个生病的老太太,一个医生,一个是和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主人公的车只能搭一个人,那他该如何选择呢?我当时按照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作出了自认最好的选择:送老太太去医院。而学生想出的点子却是:让医生开自己的车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孩子一起等车。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这代人想不出这样一个看似古怪精灵却一举多得的答案呢?尽管我心里确实有过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多呆一会的念头,但马上就被助人为乐的念头否定了。
我们这一代受了太多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教育使我们思考时习惯性地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管怎么说,这一代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之所想,不再仅仅为他人而活,这种想法毕竟是难能可贵,值得鼓励的。
还有一个学生问过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书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很多情况下,同样的损失由集体来承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由个人一力承担恐怕就并非易事了。那集体为什么非要强迫个人作出牺牲呢?西方国家的高速公路可以因为一座不肯拆迁的民宅绕一个弯,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虽然觉得他的说法与传统冲突,但又觉得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对有这类与传统不同的想法的学生,简单的否定绝对是不行的。可以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讨论非常的热烈,结论是国家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合理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可能与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我们的教授他们才可能听得进去。
②让学生明确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差别。我上课时经常有学生提出异议或表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大人往往说一套作一套,因此对书本上的道理(也是大人编出来的)不屑一顾。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相信这些都能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思想的进步而改善的。向学生表明一点:人的私心,在缺少健全的法律约束时仅仅依靠道德是难以制约其膨胀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德育,正是意识到人性的缺陷的缘故。书本上讲的公而忘私是一种人的理想状态,我们是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一要求的,但是我们要追求人的高尚,人的自我完善,不能因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而放弃自我的改造。
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不能因为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不良现象,就愤世嫉俗,对社会丧失信心。如果教师连自己教授的内容都不相信,又如何让学生接受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向学生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