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语文教学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负载着让学生认识、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了解扩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审美教化功能。

事实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方面。唐代的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又从理论上将老师传授学业的传统功能延展为教授人生的课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然而,当今,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我们许多教师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我们固然要培养,但如果只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渗透,这于我们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来说恐怕是“小学而大遗”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渗透教育,它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建设者,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优秀与否,特别是思想品德是否过硬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国家、社会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往近处看,从学生的贴身利益看,在语文中情感美育教化的渗透,对于学生的作文也是极其有益的。古人云:“品高文自高。”所谓“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当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并从汲取了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之后,那他和作文必然是文思泉涌、汩汩滔滔,感染力自然也就较强。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思想感情渗透,方法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与“德”的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智”与“德”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智”与“德”结合是必要的。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要能使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谁是最可爱的人》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即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使学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们所表现出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重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激发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头脑中依次呈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五幅图景,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觉得生活如此美好,充满希望,自然而然地便会激起热爱生活的感情,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

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从皇帝、大臣们表演的一出丑剧中,可以自然地懂得皇帝以及整个宫廷的奢侈、荒唐、愚昧、自欺欺人的本质,以及孩子敢于说真话的纯真品质,学生就会明辨是非,摒弃前者而学习后者。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提优补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人生观世界观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可以补充背景材料,既能增加课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思想的理解;可以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抓住敏感问题,在课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主观;还可以发动学生写生活札记,自由地谈体会,议人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情绪的压抑,也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点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把教书和育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育人为宗旨,服务于社会,着眼于未来,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誉。

当然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方面要靠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还要靠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和感染。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善的偶像。”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要言而有信、行而有准,要自始至终保持形象的一致性,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教师要态度明朗。

现代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是学生的益友,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建立起一个亲密、融洽的的师生关系。

只有以博厚的知识和丰厚的教养武装好自己,让爱充满心情,尽情地燃烧自己,才能为人楷模,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形象的吸引,自觉地效仿、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一贯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等一切手段,有目的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渗透,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山不却微尘则成其高,海不择细流乃就其深。”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点点滴滴的人生观众、世界观的渗透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努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这正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乃至于对国家、对社会真正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