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生热爱劳动品质的教育指导
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职阶段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是中职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日制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中职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不仅关系到集体良好班风的形成,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劳动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动脑,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正确的劳动态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呢?
(1)要教育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现在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2)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父亲,母亲,叔叔、阿姨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学生应该做到: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
(3)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劳动习惯呢?
(1)身教重于言教。人的一生一直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入学之后老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好班级工作,并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员,当学生参加了一些劳动之后,对班级的感情就不一样。老师现在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也要增强劳动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里发育。
(2)订适当的班规。班规作为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班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班规的内容之一。班规的条理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班规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班主任总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担当责任,履行义务,让学生在劳动方面日益成熟起来。
(3)及时进行鼓励。许多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每个学生每次劳动的一点点进步,并及时进行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和表扬那些没有其它特长性格内向平时受表扬很少的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比如你得知学生洗了水桶后,可称赞说:哇,这桶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在比如说,打扫教室卫生时,班主任可以一直观察,盯住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干了什么活,在劳动结束之后及时进行点名鼓励这些同学,我这么做了,学生听了以后,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效果非常好。可以说“鼓励——价值廉成。”
(4)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学生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从小就不愿让他们参加劳动,连拖个地扫个院子也以为孩子干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因此,学生住校离开父母是锻炼劳动意识的绝好机会。
(5)自我服务。学生住校之后,个人卫生,内务卫生都需要自己来完成,有的同学从来没有洗过衣服袜子和叠过被子,这正是学生学会自己做事的决好机会,不仅能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养成好的劳动习惯,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6)做家务。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家里的活就干得较少了,班主任要在每次的放假之前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里种地,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家里卫生;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清洗碗筷和收拾厨房;也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摘菜、洗菜;这些事情可以使学生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7)参加公益劳动。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劳动意识的一条途径。老师可以在天晴朗时带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学生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来培养劳动习惯,增强公益爱心。
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
(1)认领班内一项劳动项目。坚持完成,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老师班长分配了,我就做;老师班长不分配,我就视而不见”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劳动的积极性,把班内的劳动项目一一列出,尊重学生的意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你愿意干什么工作,你就负责这一项。并且每组分设劳动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劳动情况。从班里的每一扇窗户的明亮,到教室内外地面的清洁,到每一行桌椅的排列整齐,甚至讲台、电视柜、窗台上的每一盆花都有专人负责。这样做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神圣的,自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是光荣的。
(2)组内评选劳动红旗手。利用班会课决定进行每周劳动红旗手的评比,条件为:1.能够持之以恒;2.劳动效果良好。只要达到这两个条件的同学,都可以被评为劳动红旗手。评比形式为小组评选。而劳动红旗手的评选促进了日常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班内卫生状况日趋好转。随着劳动习惯的逐渐养成,班内卫生评比每周一次,渐渐变成两周一次,然后三周一次,学生能够坚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习惯了。
(3)校园绿色行动。为强化习惯的养成“心动不如行动”,让学生把热爱劳动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更能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利用业余时间打扫学校的公共区卫生:有捡瓶子,有捡垃圾的,有扫地的,还有清理卫生死角的……当学生回到教室后,在教室里发现垃圾,都能够自觉的捡起来。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从而逐渐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4)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劳动表现。借助学校家长会,除了谈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之外,要说上几句孩子劳动方面的表现,这样家长也可以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表现,并对劳动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做好假期在家劳动的安排,请学生在开学时交回《致家长的一封信》反馈表。这一活动将对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培养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向家长发出倡议,建议给学生更多的劳动锻炼机会,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恰当的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把培养劳动态度与习惯与班级体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以激励为主,逐渐建立以劳动为奖励的机制,而不是以劳动为惩罚,可以有效的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自觉劳动习惯。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到劳动是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为我们将来的定位就是技术工人,并且在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