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文化活动组织策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行为文化是提高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

管理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在许多书籍中涉及的大多为对人、财、物以及事件的调控和最优化的处理等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实管理也是一种人文文化,有其思想和理念的一面,特别是学校管理,其管理本身就体现了文化性,先进的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正因为此,学校文化的传承和重建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管理来支撑。但是,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而且有复杂的交叉,可谓包罗万象,莫衷一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选择将文化管理的内涵和重心指向了“行为文化”。原因很简单,学校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建构的,学校所有的人和行为都在构建学校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行为文化”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抑或说学校的各种文化最终都是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它的生成与重建必将给学校带来新生机、新气象。

管理科学告诉我们,能够影响到组织具体行为的信念可能更需要变革。这些信念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人们所接受的培训、他们个人的经历、他们对公司未来的理解以及他们对领导者言行的观察,等等。只有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相信自己以前的观察和观点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如果一个组织中的人们相信自己所处的是积极向上,前途光明的团队时,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谋求在这个行业中的发展。自趋力立足于员工的自觉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2方案。如果他们相信许多在工作上做出了业绩的同仁会得到赏识和奖励时,他们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做出更大的成绩,反之亦然。

为谋求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应积极借鉴在企业管理中被有效运用的行为科学原理和行为教育学理论假设,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干部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改革、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推进学校文化进步和学校的事业发展。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能量,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正强化。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规范师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进而推动学校事业朝着的共同的愿景发展。

思考并不能使我们养成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具体的实践却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念一旦转变为实际行动,理念就直接表现成了行为,而行为又会导致具体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说,行为又可以被看成是思想与实际的具体连接点。据此,我们所提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来指导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因而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方式,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有关3科学理论包括管理机制的建设、学校办学规范、师生行为规范、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管理的运行实施,从而有效改变师生生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行为文化”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文化行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致力于研究提高其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并内化为师生的理念信仰和行为准则,达到文化层面的沉淀的过程。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教育不断润泽师生生命。这也许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加入了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团队,明确了以生命化教育统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这一理念也源于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思想。先生六次亲临二甲中学,每次带来的东西都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内容不一样。老师们的收获也不一样。另一个就是先生的著作,每一个认真读过的人都有各自欣喜的发现。就这样,生命化教育的思想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学校的课堂。广大老师开始把“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他应有的光彩”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围绕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每一个领导的生命成长而展开的。

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生命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生命内涵的教育平台。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拥有幸福愉悦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树立干一番事业、成就一片声誉的雄心壮志;要用理念给学校酝酿一种大气,有气则有魂,4有魂则心往一处走,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盎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