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栽培新品种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柿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柿产业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柿生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柿产量为379.14万吨,分别较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增加了1.62%、 7.13%、10.94%和18.94%,柿产量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产业发展形势较好。部分柿产区依托当地传统的柿品种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柿产业已经成为部分山区、半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当家产业,行业影响力逐年增强。全国先后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国柿之乡”:北京市房山区、天津蓟县、河北易县、满城县被授予“中国磨盘柿之乡”,山西万荣县、山东临朐县、陕西富平、商州区为“中国柿之乡”,湖北罗田县、云南保山市为“中国甜柿之乡”,广西恭城县为“中国月柿之乡”。

图1-1 2015年中国各省(市)柿产量

从行政省份来看(图1-1),据农业部2015年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柿栽培面积最大的十个省(自治区)分别为广西、河北、河南、陕西、福建、山西、广东、山东、安徽和江苏。其中,黄河流域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为我国传统的柿产区, 如华北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山西等省的柿产量占到全国柿产量的46.68%,且近期柿产量均保持逐年稳步增长。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柿产量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广西、福建、广东、安徽、江苏等省(自治区), 其中广西柿产量异军突起, 2015年广西柿产量为97.53万吨,占全国柿总产量的 25.72%,主要栽培品种为当地的完全涩柿品种“恭城月柿”。由于解决了月柿采后保脆脱涩问题,贮藏运输较为便捷,市场竞争力强,种植经济效益高,导致近期月柿的生产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广西柿产量较2005年增加了121.11%。

此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甜柿生产发展较为迅猛,如云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主要栽培的甜柿品种为日本完全甜柿“阳丰”、“次郎”、“太秋”以及中国完全甜柿品种“鄂柿1号”。俗话说“吃柿子挑软的捏”,甜柿却是硬的, 其果实在树上成熟时自然脱涩,采后不需要人工脱涩,像苹果、梨那样削皮脆食, 食用方便。而且,甜柿果实风味独特,其果肉甜脆爽口,纤维少,含糖量高,维生素C、铁、锌、钙、硒含量都高于涩柿,且保脆时间长,市场需求缺口较大。

我国栽培的甜柿主要用于鲜食,市场售价依据地区及商品质量的不同差别较大,优质甜柿商品市场售价高达20.00元/kg以上,且供不应求。普通甜柿市场售价一般为5.00~10.00元/kg,湖北建始县的甜柿最低保护价为4.0元/kg。涩柿除鲜食以外,主要用于制作柿饼,其中广西、陕西、山东的柿饼产量占全国柿饼总产量近九成,广西恭城柿饼(月柿)、陕西富平柿饼(尖柿)和山东青州柿饼(牛心柿)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地方特产,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国内柿饼市场由于产量少,需求缺口大,市场价格逐年攀升,商品价格高达40.00~100.00元/kg,精品包装的优质柿饼售价更高。

世界柿的生产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中国柿栽培面积占世界柿生产面积九成以上,产量接近世界柿总产量的八成。除中国外,亚洲国家日本、韩国、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亦是世界上主要的柿生产国。此外,巴西、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摩洛哥、葡萄牙和新西兰等国家也有柿生产。

2.柿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业产业水平低,苗木市场紊乱

柿属(Diospyros)植物全世界约有19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作为果树 利用的主要分布于暖温带。我国柿属植物有64个种和变种,大多分布于海南岛、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云南省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江以南的温带也有少数分布,黄河流域仅有柿及君迁子2个种,作为果树利用的有柿、油柿、君迁子、浙江柿、老鸦柿等9个种。柿(Diospyros L.f.)属于柿科(Ebenaceae)柿属,为柿属植物中作为果树利用的典型代表种,我国是拥有柿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初步统计柿品种数为1058个,主要为传统的农家品种或地方品种,少数为芽变和偶发实生品种,绝大部分为完全涩柿,仅大别山地区原产的“罗田甜柿”为完全甜柿。

我国柿育种水平低,人工选育的适宜商业化栽培的品种极少,少量新近选育的品种均为资源鉴定评价后筛选而出或者芽变优株,如河北选育的莲花柿、河南的胭脂红柿,福建的早红柿、山西的七月红,山东的八月黄、九月青,浙江省的平阳无籽柿等。生产中主要栽培品种仍为传统地方品种,如陕西泾阳、三原的鸡心黄柿、富平的尖柿、华北的磨盘柿、莲花柿,山东菏泽的镜面柿,浙江杭州的方柿。

我国甜柿商业化育种水平低于日本。日本在公元7世纪时已有柿树栽植种植的记载,但作为果树栽培并得到迅速发展是在17世纪以后。日本国内栽培的柿品种一部分来自中国,一部分为日本原产,品种数约937个,主要为甜柿和涩柿两种类型,日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完全甜柿品种9个。我国虽从罗田甜柿品种群中筛选出了甜柿新品种“鄂柿1号”和“宝盖甜柿”,“但鄂柿1号”在树上自然脱涩后的软化问题较为突出,保脆时间短,宝盖甜柿的丰产性及果实外观不佳。

我国柿苗木市场较为混乱,专业化的育苗单位少,缺乏完善的苗木繁育体系。涩柿苗木以次充好、品种杂乱较为普遍,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地区未经过系统的品比试验,忽视品种的适栽性,盲目引种,完全不能满足建园及生产要求。日本甜柿近期在生产中发展迅猛,但其绝大部分品种与我国柿产区广泛应用的柿砧木君迁子不亲和,特别是富有系的品种,苗木砧穗愈合差,接口开裂,缢痕及大小脚明显,部分甜柿品种苗木定植后成活率低,生产缓慢,进入结果期后大树仍然出现大面积死亡,造成柿农在生产上的损失。

(2)商品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少,标准化程度低与苹果、梨、柑橘等大宗水果相比,我国柿生产商业化程度低,大部分主要散生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及荒坡岗地,甚至处于野生及半野生状态,特别是山区柿作为庭院经济作物广泛分布,基本失管,主要靠天收。各柿产区普遍缺乏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进行柿生产,导致柿商业化栽培技术滞后,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实用化、省力化、机械化、信息化的栽培技术规范缺失,柿产业规模小,品牌少,产业影响力较弱,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柿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华北及西部地区的部分柿主产区,其产业规模及果园生产管理水平较全国要高些,但是大多数的柿园仍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模式和技术,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普遍存在树形放任紊乱,冠层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肥料种类失衡导致柿树营养不良。尽管柿病虫害较少,但是一些病虫害在柿产区的流行发生规律和有效控制技术研究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果园生态条件变化又出现新的病虫害,如次郎甜柿在部分地区果肉出现黑斑、鸟害的盛行等,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柿产区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轻防重治”、“不防不治”的现象仍然普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尚待研究开发。

(3)区域规划不明晰,产业集中度低

柿品种分为完全涩柿(Pollination constant astringent,PCA)、不完全涩柿(Pollination Variant astringent,PVA)、不完全甜柿(Pollination Variant non- astringent,PVNA)以及完全甜柿(Pollination-constant non-astringent,PCNA)4个品种群。我国为柿的原产中心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仅国家柿种质资源圃就收集保存730份柿种质资源,但生产上的柿栽培品种主要为完全涩柿和完全甜柿两大类,其中涩柿主要栽培品种主要为传统的地方品种,甜柿栽培品种主要引自日本,如次郎系品种(Diospyros kaki Thunb. Jirou)、富有系品种(Diospyros kaki Thunb.Fuyuu)、阳丰(Diospyros kaki Thunb.Youhou)、晚御所(Diospyros kaki Thunb.Oku-gosho)、花御所(Diospyros kaki Thunb.Hana-gosho)、骏河(Diospyros kaki Thunb.Suruga)、新秋(Diospyros kaki Thunb.Shinsyuu)等以及不完全甜柿西村早生(Diospyros kaki Thunb. Nishimura-wase)、禅寺丸(Diospyros kaki Thunb.Zenjimaru)等。

我国许多柿产业新发展区,由于受到苗木经销商的诱导以及盲目追求品种新的极端观念误导,忽略适地适栽的果树引种原则,时常发生柿品种“北种南栽”、“南种北栽”,最终导致损失。特别是近期甜柿生产的发展势头猛,黄河流域及一些南方高海拔地区盲目引种栽植,导致甜柿品质变劣,得不偿失,甚至颗粒无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品种类型、不同品种的区域规划不明晰。由于受到砧木的限制,湖北省生产上甜柿栽培品种主要为次郎系的品种,与砧木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亲和,包括次郎、前川次郎(Diospyros kaki Thunb.Maekawa)等,2005年以后次郎系品种在该省部分地区果肉发生褐变,商品性状变劣,已经逐步淘汰。

区域规划为指导引种工作的基础。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在引种甜柿时,一定要基于甜柿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做好区划,依据生产经验及甜柿原产地的生态气候条件,初步确定我国的甜柿优势产业区主要为华东地区: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大部(除赣南)、闽西及闽西北地区、鲁南地区;华中地区: 湖北省、湖南省大部(湘东南除外)、豫东南及豫南地区;西南地区:贵州省大部(除黔西、黔南)、滇东南部、川东北达县地区、川东成都地区及川南凉山地区、陕西省汉中地区。尽管如此,上述部分高海拔地区可能不适宜甜柿生产,即使上述理论上适宜甜柿栽植的地区在确定主栽品种之前,仍然要进行试种,不同的品种适应性差异较大,如云南保山地区的次郎综合性状表现最优,湖北西部地区阳丰综合性状表现最优。我国地域广阔,甜柿优势产业区以外的地区引种甜柿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小地形、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

(4)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加工产业链条短

我国柿主产区生产单元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从生产到销售市场各环节关联性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很难实现产、运、贮、加、销一体化,严重缩短柿产业链条,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较低,柿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尚未起步,市场流通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品牌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名牌产品少,规模不大,市场知名度不高。随着人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柿果的需求将集中体现在对优质柿产品(外观美、内质优、品牌好) 的需求上。

涩柿采收后需要脱涩才能供应市场,传统的温水、冷水脱涩、石灰水脱涩、熏烟脱涩、酒精脱涩、刺伤脱涩等脱涩保鲜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水果贮运和销售的要求,亟须研发完善不同涩柿品种的保鲜脱涩技术,如树体脱涩技术,采摘前通过对树上果实进行气体处理使之在树上就完成脱涩。二氧化碳脱涩技术,使柿果硬度、果实品质在基本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脱涩,用高浓度二氧化碳诱导,柿果短时完成脱涩,且硬度高,色泽鲜艳,风味不受较大影响。尽管柿加工品类型多,生产上除了柿饼加工稍具产业规模以外,其他诸如柿片、柿酒、柿醋、柿饮料、柿叶茶等加工品及保健产品数量少,尤其缺乏有品牌效应的加工产品,加工增值问题不解决,导致一些地方由于柿品种单一,熟期集中,而出现柿贱伤农的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