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做一个民元报人梦
2012年春节,离民国元年整整一百年,我在长沙的苦寒中,搓着双手,开始用键盘抄录1912年的《申报》,每天抄100年前同月日的报纸,但凡有兴趣的条目都全文照抄,或摘要。
抄写对象是影印本电子扫描版,在13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要放大到能看清的程度,就必须反复左右拖动画面。好在假期晚上没什么事,一般等到全家人都看完电视去睡觉,我也差不多抄完这一日的旧闻。
如果我能穿越回抄报的第一天告诉自己:这项工作几乎每天耗费三个钟头以上,看书观影的时间大半让渡,每月抄写的字数超过十万字。估计我立刻就放弃了。
可能是抄报抄得太多了,那些新闻、时评与广告,每天往眼睛里撞。即使身体休眠,它们也还继续在后台运行,在脑海里做布朗运动。
运行着运动着,我就在梦里变成了一位民国元年的报人。
每天坐在报馆里,一边看时事新闻,一边琢磨这都共和了,从本埠到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哪些不同。
有时我也被派出去采访。走在街上,来到会场,感觉满街都是同行。
1912年,民国元年,是新闻大爆炸的一年。
仅仅1912年上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种猛增至500多种,北京的报纸,则从清末的十余种,骤增至90多种,首次从数量上超过了近代中国的报业中心上海。
这么多报纸,尽管滥竽充数的不少,但总体上对新闻、评论的需求量非常巨大,信息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这年头当报人,还算是不错的买卖。一般润例是这样的:
新闻无分国内国外,概别为特别普通二种:(甲)凡有关国内国际政治上诸大问题为特别新闻;(乙)普通新闻不拘何等事项……(甲)特别新闻每采登一则,大洋一元;(乙)普通新闻每采登一则,大洋三角……
还有,“……本馆征文:一社说,须满五百字,以一题为一篇,每篇洋三元。译件,每三百字酬洋一元……小说,每千字酬洋三元,但须担任全部责任,逐日寄来……”
这年头,两毛钱就能在小馆子好好地撮一顿,粮食比前两年涨价不少,但一石中等米也只卖五六块大洋。采写几则新闻,编译几篇时评,就能成为中产,过上小康生活。
西方列强也都在观察这个他们尚未承认的年轻共和国。中国记者写的中英文稿件,《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还有各大通讯社,也是收的。
一个梦接一个梦,抄报抄了一年,梦就做了一年,民国元年在我梦里流淌了一遍。就这样,我在梦里体验了一把民元办报的感觉。
偶尔醒来,带着梦中的迷惑,我也会搜索一下记得的名字或事件,将必要的信息附在旧年新闻之后。
于是有了这本《元周记》。
有些梦里做的专访,写的速记,甚至在梦里已经被排版出街的,也照着梦里的样式,附在同月,算是一种“虚拟现场”。
读完这本书,请你说说,我要是真的回到民国元年当记者,是不是也能混一碗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