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思维定式损害人际交往
科技给亲密关系设置的第二道障碍,是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许多人尤其是“80后”会认为,是电脑和手机教会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尽管我们可以认为电脑和手机只是工具,但它们比其他工具更加光彩夺目、更具吸引力。而且,事实并不尽如此,电脑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的老师。
个人与科技的互动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所谓的“科技思维定式”。当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网络时,这种思维定式还会继续影响我们。我们不断地学习各种电子设备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技巧,却没发现它们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不幸的是,大多数科技产品对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亲密关系并没有帮助。
科技存在的基本意义是效用,但它在创造亲密关系方面最无效。谷歌对效用的定义是“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产出”。效用理论的核心就是创造优质的个人用户科技产品。回想一下,你和iPhone的互动频率有多高?你是不是有种离开手机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感觉?
在创造先进科技产品方面,效用理论的确很棒,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效用理论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脑海。我们渐渐期待用手机沟通就能实现效用最优,渐渐对面对面沟通失去耐心。
美国硅谷,诞生了最多高科技公司的地方,也创造了不可计数的科技价值。你也许还没意识到,高科技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进而左右着大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通过人与科技的互动,你能更近距离地接触你喜欢的人和事。当然,如果你认为这种互动方式费时又费力,那就撇开它。
你大可放心,科技绝不会成为你的累赘和麻烦。正是因为这些观念,那些“不必要”的面对面交流反而令人担忧。于是,人们打开手机应用就可以分享照片,埋怨今天发生的烦心事,而不像以前必须找个朋友才能倾诉心中的烦恼。对智能手机制造商和应用开发者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绝对意味着商业的成功。但这种科技思维定式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呢?微信上的好友等同于真正的朋友吗?
果断删除多余的、不必要的社交关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有意义的互动,不仅不会危及人际交往,反而会改善人际关系。对泛泛之交说“不”,就能把精力留给亲密的人。事实就是如此。
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这样做了吗?并没有!不然以“深层次人际交往不断增长”为标题的报道就该满天飞了!2010年,一份发表在《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AARP Magazine)的综合性研究调查显示,大约35%的45岁以上的成年人长期感到孤独,而30年前,这个数字是20%。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80后”“90后”,这个数字更加惊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占领,使用个人科技产品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
同样在2010年,美国精神健康基金会发布了“孤独社会”主题报告,指出“18—34岁的被调查者中,接近60%的人会时常感到孤独,而55岁以上的人只有35%感到孤独”。该报告认为,代际差异非常显著。
现实很残酷:依赖科技的人际交往,并不能高效率地制造亲密、缓解孤独。用手机应用、社交网络衡量人际交往是否成功,只会让你更孤独。我们需要主动忘记科技教会我们的社交方式,重新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