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不爱是遗憾,爱是磨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恋爱的味道

意气相倾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让我们勇敢地追,这个风筝对张爱玲而言,就是文学创作。

当张爱玲的创作不断创造着巅峰的时刻,胡兰成在事业上也是顺风顺水,只是此时两人未有任何的交集,你只属于你的千娇百媚,我在享受我的荣华富贵,但真正注定了要相遇时,这种情感的轰轰烈烈便注定会成为永恒。

大漠荒草生息不绝,反教春花盛放凋零。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武汉、广州、上海很快失守,中国的大片土地被强制占领,但同时也由于战线的延长,资源的匮乏,为解决兵力运用上的不足,他们又及时调整了对华政策,即“由过去对国民党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于是“满洲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伪政权相应而起。1938年7月12日,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伴随时局的对华策略》中说:“在使敌之抗战能力崩溃的同时,为使中国现中央政府倒台和蒋介石失势,进一步强化现在实行之计划。”其中第一条便是“启用中国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中央政府及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并酿成建立巩固的新兴政权之气势”。纵观当时的中国一流人物,无非指的就是有强烈领袖欲望的国民党政客罢了。在日本人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中有高官便开始借口看不清国家前途而极度悲观,心生失望,又因周佛海、陶希圣、高宗武、梅思平等人成天跟随其左右,于是便开始酝酿起“和平运动”。等到12月时,日本又第三次发出了诱降声明,在这样的境况下,双方很快派出代表,高宗武、梅思平、影佐桢昭、今井武夫在上海举行秘密谈判,并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其中议定:缔结了反共协定;中方承认“满洲国”,日方于恢复和平后两年内撤兵(内蒙古等地除外);日本享有开发中国资源的优先权等条款。

国民政府二号人物为满足个人急剧膨胀的权力欲望,不惜以“做汉奸”为代价,最终放弃了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与政府分道扬镳,成为日本人的政治傀儡。对一个毫无政治气节的人来说,这只是政治投机;对历史来说,毁掉的不仅是他的政治生涯,进而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当年那个抱定“慷慨赴燕京,不负少年头”的英雄刺客,转而成了猥琐不堪的汉奸,只有历史会如此造化人。

《日华协议记录》签订后,曾仲鸣、周佛海等人先后逃离重庆到达越南河内。1938年12月18日,伪政府发表了响应日本对华声明的投降“艳电”。该电文在香港的《南华日报》一经发表,便成了向日本公开求和的声明,一时间国内人心纷乱,不知道国家何去何从。

1940年3月,在日本人的大力扶持下,汪伪政权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然与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为了掩人耳目和开脱舆论的讨伐,汪伪政府又笼络人才,把各种媒体的功能使用到了最大化。而混迹于官场半世的胡兰成也因此受到空前恩惠,被委任宣传部政务次长、执行委员,同时还兼任了《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无人知晓到一朝得道,这位贫民家庭出身的小教员,从来没有想过一夜成名的感觉是如此之好。从某种程度而言,他觉着这些地位的获得要归功于才学,同时应感激人生途中遇到的“圣君明主”。基于乱世里为人赏识的知遇之恩,胡兰成在人生理想的蓝图下,全副身心依附于“新朝”。一介书生,本该舞文弄墨兼济天下,可他从政后就逐渐疏远梦想,也放弃了文化人的德能,成天只能疲于应付种种公务杂事。

阳光从树叶间悄然洒落下来,任满地的光斑织锦成安静而又淡然的图案,这种安详的气息漫长、舒倘,似乎还铺设在无比的幸福与满足上,让人在喜悦中忍不住想摘下一朵朵晚秋的阳光制成精致的书签,轻轻地留存在每一个喜欢的日子里,或者煮成弥散着温暖与光芒的清瘦诗句来陶醉心田。大概是10月的一天下午,胡兰成处理完堆在案头的事务性工作后,顺手拿起《天地》杂志在躺椅上消遣放松。作为文人,他自是懂得世间的繁华与落幕,也想在书中求得片刻的安宁,或许越是远离喧嚣,越发对这些优美的文字有种亲近感。或许是心情高兴的缘故,手中的这本杂志也看起来十分别致,其中的文章读了后不由得让人暗自叫好,虽说不太熟悉主编苏青为何人,但他还是说服自己开始关注。

1914年,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一户书香门第家庭,其名原为冯和仪,寓意“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但人生中从来都充满着太多的不可思议,所以命运在给苏青出色文才的同时,又让她于文字中悄无声息书写出婚姻的不幸。那部曾连续印刷三十六版的小说《结婚十年》创造出了盛况空前的纪录,而书中“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的理想,却因为自己始终生不出儿子和丈夫出轨,被一巴掌彻底摧毁了。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出走海外和离婚几乎成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时尚,似乎知性女子的骨子里都有着娜拉的独立自主和女性表达。为应付离婚后的艰辛生活,人称“宁波皇后”的苏青带着女儿开始学习写作。被誉为上海滩“四大才女”之一的苏青长相甜美,如月的凤眉含情脉脉,眼睛里就像充盈着一汪清澈的湖水,始终透着灵秀雅致的光芒。二十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虽然在众多学生中不显山不露水,但高贵的神情和气质在甜甜的酒窝中如同流淌的灵韵。

苏青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女强人精神,让她从此一发便不可收,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她更多都是基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日常。为解决生活的拮据现状,她完全改变了在家写作的淑女形象,亲自扛着书在大街上一本本地推销,甚至为此还和小摊贩们讨价还价。正是这种大胆的举动让她对这个社会有了重新的认识,却也在离婚和失业之际受到了夫人杨淑慧的推荐,出任了上海市市长专员,其实“就是以专员名义,替我(市长)办办私人稿件,或者替我整理文件”。在这样的情势下,她很快创办了提倡女子写作的《天地》杂志,这也预示着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开始。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挑战,苏青不但集社长、主编、发行人于一身,在不愿意妥协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还让《天地》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女性支配的媒体。乱世之中,苏青为了稿源四处奔走着,不料想约到了才女张爱玲的稿件,张爱玲不但应允约稿,还对苏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喜欢苏青身上平实的、让人安心的烟火气息。”

说干就干,《天地》杂志很快就在苏青的期望中面世了。创刊号的卷首语由苏青亲自执笔,那老辣不失劲道的文字犹如雨后绽放的丛丛新绿,除了充满着诸多活力之外,让人丝毫觉不着这些文字出自女人之手。就在此前,苏青还心怀忐忑地去信向胡兰成约稿,不料首期杂志就得到了他的欣赏与关注。

上期的《天地》杂志读完后,新刊也是不负众望,这期杂志的主打文章是张爱玲的《封锁》。那梦一般的文字和情节,最终告诉读者的是要学会面对各种因果,不必把人世间的事情想得太清楚。这些文字就像散发着氤氲香息的浓茶,一下就触及了胡兰成内心的最柔软处,不由得让他如饮甘醇,读后似乎还觉着不过瘾,又积极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看。

乱世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谁也说不清文字怎么会让素不相识的人结缘在一起。

胡兰成生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年幼时丧父,自小跟随着母亲生活在乡下农村,因家境贫寒读书极为用功,方圆十几里都知道这孩子将来会大有出息,中学时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杭州邮务局的邮务生,工作待遇也算是不错,却因为不服局长的管理被开除。他后来又陆续干过文书、教员,但总是不能安于现状,频繁地身处各种工作变换的忙乱中。由于对政治时局颇为关心,常常会在酒后自叹命运不济,空有一腹雄才无人能识。

人生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胡兰成三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他意外地接到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廖磊军长的信函,邀其前往柳州创办《柳州日报》。素与军人无瓜葛的胡兰成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此前,蒋介石与胡汉民之间发生“约法之争”,一怒之下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却没料想到这举动像一锅烧开了的水,引起民愤民怨不说,还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各路将领打着抗战的旗号纷纷致电蒋介石,要求其在四十八小时内必须下野。震惊全国的兵谏发生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李宗仁势力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正式宣告成立“国民政府”,率军“北上”湖南要与日寇决一死战,实际上却在国家危亡之际与中央军形成对峙,内战一触即发。

喜欢投机的胡兰成谙熟政治局势,之所以答应廖磊军长无非是看重了当下“北上抗日”的提法,打算从反蒋斗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白这场攸关中国抗战前途生死的对抗后面,隐藏着极其不堪的阴谋。大批的知识分子陆续朝两广聚集,各地实力派也开始群起响应。从后来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知道:“六月一日以来,两粤谋叛称兵,全国动摇,华北冀察以及川湘几乎皆已响应,其态度与两粤完全一致,党国形势岌岌危殆。”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胡兰成开始接触社会政治,为政客帮闲帮忙,等去了《柳州日报》后就开始大放厥词,不但呼吁政府要积极作为,还肆意鼓吹“抗战要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来煽动两广与中央政府分庭而治。他的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后经中央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后才得以平息,得罪了地方势力,胡兰成却因肆意煽动动乱的罪名,被羁押到桂林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受审。监禁了三十多天后,战区最高长官白崇禧才借口公务繁忙来看望他,并面呈五百大洋将其“礼送”出境。遭受羞辱的胡兰成回到家乡后,父母都已经过世,小女儿又意外夭折,内心的凄凉可见一斑。

政治本不是他参与的东西,可内心并不安于现状的胡兰成,始终没有认清政治的本来面目,也不愿以“心安茅屋隐,性定菜根香”的平淡,来安安稳稳地度过他人生的历程。

一段时间之后,耐不住寂寞的胡兰成,又开始盼望着能够复出。

事情的发展,从来都是有利有弊。自胡兰成在桂林被人“礼”送出境,却不经意打开了接触政界的窗口,原本是不堪一提的饭后笑谈,结果却因此而名噪一时,成了当时的风云人物。与胡兰成相比,张爱玲天性聪慧、读书用功,常常置身书海中不能自拔,始终笃信着出名要趁早,只愿在文字的曲径中寻找出路。以她对于所谓幸福的理解,便是享受着天底下最无私的阳光;以她笔下的诸多种丰富,来努力书写着无比唯美的世事。一个荒乱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人只为兴趣和生计单纯地活着,着实不易。

不论如何,这位有心计的男人既然已经关注张爱玲这么久,现在只想知道她的地址了。

而苏青,便是打开他这把心结的钥匙。

兴之所至

谁说梦想是虚无缥缈的气泡呢?事实上人生太多的未知和体验,往往都是从不经意开始的。这种不经意如同最美的缘分,在心动中有着相知、钟情,也有着两两相望的眷恋。

乱世中,根本不需要想太多的因果,红尘中的缘分不就是这样吗?那崔莺莺和张生的莫名感动,让人觉着相逢竟然这般唯美,或许只要轻轻揭开一页就是新的不同。好多时候,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梦能圆,何尝又不是最为真实的人生呢?眼下这年华似水的岁月流逝中,所有的喜怒哀乐注定要成为不同的景色和精彩。

跻身汪伪政府后,胡兰成很快学会了全面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的同时,又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情,思昨昔今昔,虽说有太多述之不尽的感慨和怅惘,可毕竟此时的内心无比踏实。想想也是,梦境还是不能随便丢的。出于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他极不赞成对英美等国公开宣战,原本是替主席着想,期盼着汪伪政府的基业能够更加长久些,却没想到这样的坚持却和人生出诸多罅隙。迫于彼此政见的不同,以往的所有亲密顿时都成了虚幻,胡兰成无比失望地离开了喜欢的官场,神情黯然回到老家静心休养,那状态连身边的人都认为他仕途止此了,却没想到情感上花开墙外,一段“倾国倾城”的浪漫爱情即将上演。

1943年10月,在位于南京石婆婆巷二十号的小院中,了无牵挂的胡兰成放松着身心地躺在靠椅上,任凭着温润阳光如水一样从身上缓然拂过,这种放松让他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似乎每一处阳光的缝隙中,都透着焕然一新的芳香。幸福是天空、是阳光、是草地,细细品味着这细密的光线,不由得想起了“心中拥有阳光,生命便有了诗意”的浪漫来。

有阳光的日子真好,无人打扰的清醒着实难得,躺久了便顺手翻起身旁的杂志。在政府任职时,胡兰成就对苏青的《天地》杂志印象不错,感觉设计大方,装帧素雅,能以不落俗套的面目出现在战乱时期,足见其确实下足了功夫。他一页页无聊地翻阅着,那篇《封锁》的小说便突兀地映入了眼帘,仿佛就是写给自己的文字。此刻,自己不就是被政治封锁住了吗?由于不得志致使心中的愿望无法实现。“封锁了。摇铃了。‘丁零零零零’……电车停了,街上的人陷入一片慌乱,东奔西跑。商店的大铁门沙啦啦拉上了。电车里的人却相当镇静,他们在静静等待,等待着结束封锁。寂静的阳光底下,城市像一个打旽的巨人,巨大的重量一下子压到了人们的心上。他们想呼喊,想活动,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来填补这折磨人的虚空。于是,一个男子,一个女子,抛弃了俗世里的一切背景与衬托,在太初的单纯里相遇。家庭状况,工作职业,教育程度甚至衣着外貌,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彼此的眼里,只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身上都有着他们平日里难得发现的迷人气息,一场爱恋,在拥挤的电车里开始……”

《封锁》是张爱玲新近创作的小说,文字朴素真实,细腻地还原了战争期间上海小市民的生存现状,尤其她对于社会世相的观察,以及对情爱欲望的丰富描写,一字一句都仿佛嵌进了胡兰成心里。他也觉着自己就像电车里肆意缠绵的男主人公,彷徨、纠结而又无比困惑,在一连串麻木而习惯的铃声中,遽然投入仓促的情感中。更让人称奇的是,随着封锁的解禁,男子立即起身挤入了茫茫人海,片刻不见了身影,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旽,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故事貌似简单,实际上却又蕴涵着太多深刻的道理,读着读着就触景生情起来,就像一束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光,就这样不经意地射进了胡兰成心里。莫名激动中他反复地问自己,这“张爱玲”到底是何等能人?怎么会把这个病态的社会看得入木三分,以至他十分急切地想结识她。情急之中以为自己还是政府的高官,便以高高在上的语气给苏青写信,询问有关张爱玲的相关情况。

经历过太多情感波折,素以大胆谈性而著称的犀利女子苏青,自然是懂得胡兰成的,收悉信件后她只是以寥寥数字敷衍回复,大意说张爱玲这人特别有个性,从不愿意委屈自己去接触陌生人。短短一行话越发让胡兰成摸不着头脑,心中却似有千百只手在不停地挠,他无聊地把信反复读了三五遍,执意要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夜深人静时,才知道脑海中想着的还是《封锁》里的种种情节。

关注,不失为接近一个人思想的最好办法。在之后出版的《天地》杂志中,似乎每一期都刊有张爱玲的大作,其中有篇《公寓生活记趣》的文章还特意为她配了大幅照片。虽无觊觎之心,但还是细细端详许久,一袭披肩长发下的忧郁,明眸皓齿下的纯洁,让人眼前即时幻化出照片后面的丰富与饱满。

处处留心皆学习,世事练达皆文章。张爱玲就像一味心灵鸡汤,在不断淡化着胡兰成官场上的不快,让他逐渐学会了放下,懂得了从容。以后的时日中,胡兰成脑海中总会浮现张爱玲的不同形象来,似乎只有这么漂亮的人,才可以写出这么美的文字来。每每用心读这些灵动的文字时,便不仅仅有感动,还能感受到生命中所不曾注意的细微。

自从喜欢上这些文字起,他对这些文字的作者变得格外上心。还不及胡兰成打听到张爱玲的地址,汪伪政府意外地开始了搜捕行动,甚至将不明就里的胡兰成关进了监狱。

出人意料的是,胡兰成在狱中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过多地去担心自己的生命,反而像坠入了情网一般,一有时间就琢磨着张爱玲的文字。那些天里,他利用着所有的时间来完成《论张爱玲》这篇文章,或许人不熟悉,但文字上的相识早已让他倾心,每每写到开心处时,那种特别想结识的心情就愈加迫切。也正是这种满不在乎,经过各方面的运作协调,胡兰成在被羁押了两个多月后终于获准出狱。

出狱后,等待胡兰成要处理的事情理应很多,可自私自恋的他还是在众人费解的眼神中,毅然放弃了去南京看望妻儿,而是带着按捺不住的喜悦来找苏青。这种意外的“临幸”,让处于迷乱情感中的苏青突然兴奋起来。在风流倜傥的胡兰成眼里,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子的俊俏——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只是在享受了欢娱之后她才知道,这个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最想见到的是张爱玲。“及我去上海,一下火车即去寻苏青。苏青很高兴,从她的办公室陪我上街吃蛋炒饭,随后到她的寓所。我问起张爱玲,她说张爱玲不见人的。问她要张爱玲的地址,她亦迟疑了一会儿才写给我:静安寺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

一生阅女人无数的胡兰成,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地址,眉眼英秀的他紧紧地攥在手中,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丢失似的。他只知道这张纸条可以让他见到朝思暮想的人,却从未想过会很快地和张爱玲坠入情网。虽然还在和苏青聊天,心里却早就想着那个妙笔生花的女人了。“天才文艺女神”的苏青真不愧是过来人,她怎么会不懂得胡兰成所谓“惜才”的借口呢?只是此刻作为女人的她,也是突然情窦难耐对他一往情深起来。“这是一个十足像男人的男人,他的脾气刚强,说话率真,态度诚恳,知识丰富,又有艺术趣味。”这样的文字描述,全然是苏青内心情感的表白。一个女人有这样的爱慕心,剩下的就是等待着你情我愿的委身了。胡兰成的心思全然不在苏青身上,或许就这样才不动声色地撩动了苏青,以至让她时而紧张、惊奇、羞涩。“他虽然长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饰,然而却有一种令人崇拜的风度!他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当时我被他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一个人要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总归是要有原因的,除了喜欢之外,其实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诱惑。紧接着两人眉来眼去,就缠绵在柔软的床上享受人生了。

生性风流的胡兰成即使猫在美人怀里,还无法忘却对张爱玲的种种臆想,这应该是一个男人的本性所在,其实也就是在隐约中期待着艳遇。

天山积雪,化作尘世雨点,丹火炉烟,原是人间炊烟。苏青也知道留不住眼前这个人,他的心根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只能在身体的接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足着,至少那一刻还是开心的、陶醉的。第二天上午,胡兰成径直前往静安寺路的公寓拜访张爱玲。

这情深几许,又知几何?一份婉约染就一袭青衣长袍,于不经意间为那个素影翩跹,让人为之怦然心动的女子。在深深浅浅的梦澜深处,在一地的旧时光中,苍白邂逅不仅是等待,还有着洇洇成韵的斑斓流年。

一地暗香,流淌着已成定局的宿命。他恭敬地站在门前,从脸上看不出丝毫的局促,反而彰显出了文人特有的斯文。听到急促的门铃声响,姑姑张茂渊心怀喜悦地去开门,当她看到这个须发整洁的人时,又立即换作了一脸严肃,隔着狭窄的门缝隙扫视了眼前这个人后,还不及他开口说话,便将那扇才稍稍开启的门要硬生生地合上。胡兰成不失时机地伸出一只手来挡住,另一只手又不紧不慢地去掏名片。阳光从远处照过来,透过花丛淡淡地映在他脸上,不凑巧的是他偏偏什么也没有带,只有焦灼中的一抹哀怨、一袭微凉。无奈之中只能央求妇人递出纸笔,于仓促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

纸条刚递进去,门就重重地关上了。风吹过街角,只留下了无尽的徜徉和回忆,还带着淡淡的哀怨和伤痛。

对张茂渊来说,这些年的各种经历早已让她见惯了人情世故,或许是受伤太多,所以她永远都是以不冷不热的面孔,来拒绝着所有陌生的造访者。

既然素不相识,管你是谁,胡兰成亦是如此。

漠思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面对着怆然紧闭的大门,胡兰成还是想起了苏青的劝告,看来素以孤傲示人的张爱玲真的不愿见人,更何况又是他这样的陌生人呢?未曾想到的尴尬并没有让胡兰成失望,这些年他遭遇的挫折真是多得述之不尽,小小的闭门羹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胡兰成更看重的是张爱玲的才学,至于以后从两情相悦中陷入情网却又是从未想过的。“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如果说这样的爱需要经受反复的验证,那么人生中的每一段相逢都是相见恨晚。

此前,为解救身陷囹圄的胡兰成,张爱玲还陪苏青一同去了南京,恳请周佛海能够出面帮忙出手相救。作为都市独立女性的代言人,能为一个人如此奔波,这不免令人产生太多的想象。张爱玲欣赏苏青特别物质的性格,苏青是乱世中的盛世人。在她人生最好的年华里,整个中国都处于烽火之中,孤岛上海仍然歌舞升平,成就了她的一段传奇。“尤其她像一束独立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无比热闹的爆炸声中,时常能让张爱玲从中能看出以后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她才愿意答应了前往。”无论如何,两个女人的敢作敢为还是感动了牢狱中的胡兰成,虽然胡兰成已有妻室,还喜欢狎妓游玩。

这一天其实非常难挨,闲居在家的胡兰成便觉着实在是无事可做,无尽的期望,换来的却是数之不尽的失望和心寒,无法忍受的痛苦就像是一把剑,渐渐地朝着内心最软的地方刺了过去,让他不敢再去相信所谓的命运安排了。对他而言,其毕生的精神所寄无非就是政治的宦海中,努力实现人生的所谓梦想。仕途的终结,已经开始动摇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等待,现在除了女人,已没任何东西可以弥补他空虚的心灵。

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失望,可无法习惯的却是寂寞。吃了闭门羹后的胡兰成并没有轻言放弃,这种做法让世俗的苏青颇感意外。她时常心怀不羁,自诩生命中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平实而又热闹的文字中更是透着对男女情感的深谙。在某种意义上,她认为男人们只在乎如花隔云端的神秘,一切激情终会在时光流逝中被淡忘。只是这次,却没有想到这个男人已在自己心里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面对着窗外的无比繁华,这个拥有着圆熟和丰腴美的女子,第一次尝试到了热闹之外的幽沉,这种感觉是她惧怕的,在理性与真实中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判断。

胡兰成的无意出现,注定要让两个女人心中的火同时烧起来,同时又要将她们置于进退维谷的争端中。1944年5月,在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上,胡兰成的《论张爱玲》发表了。他给张爱玲很高的评价和赞誉:“确实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经过几十年来的几次革命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卫士的凄厉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株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来似乎是稚弱的,但因为没受过摧残,所以没有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之后,春天的消息在萌动,这样的苗带给了人间以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毁的生命力。”

胡兰成怀抱美人,还要一意孤行地盘算着另一位美人,这种不考虑后果的自私做法,注定会让两个本来情同手足的女人生出诸多矛盾。

这才是女人间最为真实的生活。

张爱玲最懂得苏青,与恃才傲物的张爱玲不同,苏青的婚姻不幸,性格中不近悬崖,不树异帜,在世俗中活得非常实在,能够让人看清楚这份火热。苏青的火热被胡兰成视为干柴烈火,从而将她柔软十足的内心搅扰得翻云覆雨。现在,胡兰成又要情倾好友,苏青自然要将各种怨恨归于张爱玲。在《小团圆》一书中,张爱玲心甘情愿袒护着胡兰成,也不小心流露出了对苏青的忌恨。当然,这都是后话,当前最要紧的是胡兰成如何与张爱玲见面。

也不懂那漫长的夜晚是如何度过的,正当浑身无力的胡兰成无聊地读着书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了。想了想他还是拿起电话,话筒里立即传来了那柔弱而坚定的声音,虽说彼此话语不多,但还是听清楚了与回访有关的内容。在放下电话的那刻,胡兰成脸上已漾出了欣喜的光彩,因为打电话来的人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张爱玲。

久违的声音,瞬间融化了他所有的不快;难得的主动,在他内心生出世俗的幸福。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更是将这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从尘埃的芳魂中款然地约出来,又用复杂而凌乱的感情纠葛连接起来。

人世间不外乎两个悲剧,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看来确实如此,就和这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只是这一切全都因缘而起。

世间执念

人生的幸福,一半争取,一半随心。

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相信命,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张爱玲颇为好奇地从姑姑手中接过了纸条,只是这次她并没有同以往那样顺手扔进纸屑筐,偏偏又正儿八经地瞧了几眼,发现纸条上赫然写着胡兰成的名字。

或许真是寂寞开成了海,张爱玲平静如水的心底忽然无端掀起波澜,本是很随心、很正常的一次拒绝,现在她却要在自我的迷失中开始思虑如何去补救过失,甚至萌生出了不该有的期待。那夜一个人在床榻上思来想去,还是觉着回访不失为最便捷的办法。

在上海滩,胡兰成的名字是家喻户晓,宅居的张爱玲又怎么能不知道?现在冷不丁地提出回访,无非就是从他身上看上了某种希望。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任凭弱水三千,只取这一瓢饮。既然无法拒绝,那么就在这美好中能够撩动心弦,奉上最热烈的爱恋。于是,张爱玲之前的冷漠全然消失了。

张爱玲无疑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事情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轻易表明其观点。这种为人的谨慎,表现在她招待熟悉的朋友时,也会精心装扮后才会坦然面对。现在,在对待这个乱世里的风尘男人时,她开始变得与以前大为不同了。这种自我的改变无法让人说清楚是出于何意,但她如花的年龄,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拒绝这满含欣赏的眼神的。

第二日午后,张爱玲拨通了胡兰成的电话。不期而至的电话,无疑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甚至比之前的闭门羹还要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电话里传递出的意思,就是做人不能太失礼仪。如约而至那天,张爱玲身着一件时尚靓丽的短旗袍,外搭了一件咖色的呢子长大衣,既能挡风,又可以将青涩和成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从那细碎而又精致的步履中,还让人可以看到稍露的脚踝竟是洁白如瓷,白晃晃地直闪烁人眼。

上帝曾说要有光,便有了光。这个被光环笼罩着的青涩女子,以其无比火热的激情,轻缓而又不失礼节地敲开了位于大西路美丽园的胡宅。门刚打开,还不及胡兰成发问,那从骨子里渗出的气质,带着生命中溢出的温润气度已拂面而来,让人不能直视却又无法拒绝。

从接到电话那一刻开始,胡兰成就焦灼地等待着门铃的响起。等待仿佛就像一扇窗户,让他从期盼和纠结中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幸福。这恍若梦想的奇妙中有假想、有烦恼、有注定,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对这个惊世骇俗的奇异女子产生了太多想象,渐然中才明白,所有的快乐不仅仅是为这个让人心动的名字,而是内心无法说出口的想念与煎熬。他把杂志上的照片反复看了又看,冥冥中不能忘怀的是那清纯妩媚的眼神。

开门后的第一眼却让胡兰成倒吸了口凉气。“我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与我所想的全不对。她进来客厅里,似乎她的人太大,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千年轮回,只为等待一个人;三生缘分,换得你一世笑靥。这种以貌取人而导致的强烈落差,分明让胡兰成深深地觉着了幻想的破灭和无情,但他还是颇有城府地不露声色,用一张难得的笑脸来恭迎张爱玲。

素来孤傲的张爱玲能主动来见胡兰成,自然还有着感激的原因在其中。当初,胡兰成因“文字狱”被抓,苏青和她一同前往南京救助。出狱后,胡兰成很快就将结稿的《论张爱玲》发表在《天地》杂志上,其中新颖别致的论述观点让对文字挑剔的张爱玲眼前一亮。张爱玲是个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因文字而起的好感,还是让她无意中记住了这个男人。

有了这层难得的因缘,张爱玲才要匆匆去见那位陌生的男人,仿佛从那时开始,彼此就在期待着这次相遇。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邂逅,似乎只有一朵花开的时间,但那温柔的流转中,虚幻的愿望也似乎要变成久别重逢。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虽说见面前还有些心怀不满,但彼此饶有兴趣地谈了五六个小时,那份等待、那份梦幻又不知不觉地荡漾在彼此心底,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让这样的遇见有些类似芸芸众生中的清音流年。是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但这样的相聚偏偏又同途、同步,这对很少同人交往的张爱玲来说本身就是个奇迹,就连时常在红粉堆中穿梭的胡兰成也感到了不可思议。眼前这个瘦弱清爽的人,似乎有着一肚子的渊博讲不完,虽然在细心聆听,但简洁的回应中却有着宠辱不惊,甚至比胡兰成还有着更多的沉稳。“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子里在想什么心事,遇到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她但凡做什么,都好像在承担着一件大事。”涉世浅,点染亦浅,张爱玲渴望激情的单纯中,有着不可一世的优越,又不乏单纯聪明的幼稚,这些在见多识广的胡兰成看来,却像发现了长在繁华都市中的奇花异草,越发喜欢得不愿放手,尤其是她那副故作正经的小模样,更是不断地加剧着胡兰成想要表达的欲望。

既然是因为文字而相识,那么文学的话题自然不能错过,在论及当下的中国文艺现状时,胡兰成还是比较客观而实在地点评了张爱玲的作品,虽多为溢美之词,但还是在不经意中触动了她的内心,点亮了她的灵魂。徐徐茶香带着柔弱无力的氤氲,彰显出随性、低调、闲适、安然,听着他任职南京政府时的奇闻八卦、挣扎在家庭与情感间的迷茫、现实中演绎的激烈情感,认真倾听的张爱玲会不时地报以真挚的微笑,虽说她偶尔也会提出个别幼稚的问题,但终究还是保持着好听众的形象,在不动声色中展现出女人无比的温柔。到底是什么力量在紧密地缠绕着这对生命?他们又该如何用温情来感化这段生命中的偶然交会呢?

痛苦与欢乐,现实与梦想,各种矛盾的交织中,体会最深的还是人间的冷暖。既然是这样,何不索性说个痛痛快快,看看眼前这位听众的定力到底如何。而张爱玲也不愧为名门出身,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长时间的端坐静听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一段话、一杯茶,带着灵魂的沉稳,让悸动的心在言语的冷峻与温柔中渐然平静下来。“你的《封锁》是非常洗练的作品,简直是一篇诗。我喜欢这作品的精致如同一串项链,但也为它的太精致而顾虑,以为,倘若写得巨幅的作品,像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工程那样,或者还需要加上笨重的钢骨与粗糙的水泥。”轻微的煽情拂过,让天马行空的独有调侃,充满太多的人情味道,听后如同在享受岁月的质朴和优雅。一念成魔,这何止是滴水不漏的言语,那完全是充满着灵性的情感皈依,试问情窦初开的小女子又怎么能抗拒?

岁月是一条河,左岸是遇见的温暖,右岸是快乐的记忆,而其中流淌的却是如水年华,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张爱玲应该是醉了,这样的赞美不要说是当红作家,就是上帝听后也会动容不已。

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让张爱玲在高傲中享受着文字的快感。她在心底揣测着这位男人,从侃侃而谈中知道他一定熟读过自己的作品,便不由得佩服其用心来。确实,为了能够结识张爱玲,他也是下了功夫去翻阅了她以往出版的作品,并从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为深入了解张爱玲,他不但阅读她的作品,还数次去了南京的张爱玲旧宅,从雕梁画栋的繁缛与精巧中,用心感受着这个女人不同的身世背景;从假山流水的激越声中,聆听着那唯美超脱的人间景致;从满地铺陈的黄绿相接中,享受着意境中的心无羁绊;在想象和神秘的交织延展下,身世两意着最美的风景。胡兰成发了疯地想要走进她的世界,现在终于有了机会,他自然是毫不吝惜地要反映出女性全部的美来。

悄无声息的奉承,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坠落,张爱玲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情绪,把自己开出了如花般的灿然。

桃花带泛泛,立有月明里。若要细细品味这种生活中的不约而至,那种欲说还休的波澜,真是有着千万种滋味在心间激荡。你说这样文雅的撩拨谁能拒绝,谁又甘愿去拒绝呢?就如同之前张爱玲执意要见这个人时的叛逆、冲动一样,动的不仅是心,乱的还有安静生活中的情绪。

彼此开心的交谈中,不再有欲说还休的犹豫、猜测和躲闪,取而代之以潜藏于心的热情与甜蜜。

众所周知,张爱玲笔下的文字的世界时而静谧如水,时而万丈狂澜,那波浪滚滚中营造出的神秘与风情,恰恰有着精妙绝伦的迷人,就如同磁石在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来议论,来感受与众不同的魅力。走进张爱玲海天一色的空间,才发现她的情感世界里透着空白,像悬挂在蓝天下的曼妙绸缎,像静止不动的白色泡沫,根本感觉不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壮美。胡兰成处心积虑地准备着与张爱玲见面的各种方法,就像即将上台进行答辩的老师。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虽说风流不在谈锋健,但作为上海、南京政要名媛圈子里的座上宾,胡兰成的风趣幽默常常令无数人折服不已。见面后,那种温文开朗的谈吐,动情流畅的得意,都悄无声息地注入她冷冰冰的情感中。到底是玩弄情场的浪子,他将各种优美动听的言辞运用得行云流水,而后又故意漏出些小破绽,可谓是全方位调动着她的欲望。凡是熟悉胡兰成的人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他有三件法宝来对付身边的女人:一是以不幸的往事来换取同情;二是以糜烂的情史来显示尊重;三是以花女人钱视为亲密接触。这种离经叛道的手法竟在各色人前屡试不爽,几乎没有出过任何纰漏,对眼下这位循规蹈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出现注定是要痴醉成迷的。

窗外听喧哗,高楼共饮茶。云雾缭绕的茶世界中人来人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消遣寂寞,还是灵魂救赎;不论是幽径春华,还是否极泰来;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意味孤独,这片树叶最终让想象见证了最美好的一天。

茶凉了又续,续了又凉,彼此都不愿先开口道别,其实情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得与舍、始与终,在不完美的人生中犹如眼前这杯清茶,把初时的苦涩渐然变成了恬淡香甜,全然浸润在幽香的诗意中。两人从文艺谈到生活,从创作谈到稿酬,几乎是信马由缰地阔谈着,似乎每一个话题都可以轻松展开。茶芽似起舞的精灵,在色香俱浓中怡养着心神,在回味无穷中品尝着人性,以致要送张爱玲回家时,突然发现连昏黄的夜色都变得如此迷人起来,从那一扇扇窗户中闪烁出来的星星点点,以其微不足道映着远离黑暗的温暖与感动,好像要在慰藉与希望中点亮这两个人的一生一世。香风细细的行走中,张爱玲心跳的速度不断加剧着,只感觉要在幽幽的路灯下逐渐迷失自己。

路并不算长,行人也不多,可流淌在弄堂里的时空漫远,却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相反还增添了要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张扬而又无比孤冷的灵魂,终于遇见了生命里期待的那个人。虽然以这样直接的方式出现,但还是一下子就融化了她的柔软,就像是春日里一点一滴消融的冰雪,任触动灵魂的句子深深烙印在内心深处。

胡兰成的不凡谈吐,张爱玲的认真倾听,让她见识了生活中不同的新鲜与趣味,也让他起伏的心中又多了份说不出口的“惊艳”。都是才情极高的人,这样的悄然走近,自会有着相识的心动和信任,还有着魂萦梦牵的美丽。“他们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瞪眼着自己的肚脐,并且想法子寻找,可有其他的人也感到兴趣的,叫人家也来瞪眼看。”现在来想,这行文字又该是多么经典,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感情,又怎么会写出如此委婉的感慨呢?

情亦如此,相逢又何必曾相识呢?纵观人世间的种种际遇,无非是初始不相识,以后不相认。不论怎么说,胡兰成这壶饱含阅历的老酒,不喝无法知道人生况味,喝多了又会倍感寂寞。好多时候,这种生命里的萍水相逢,更多只是像流云一样慢慢飘散而去,但就是这样的短暂停留,仍然一下子迷醉了张爱玲亟需滋润的心。“我的惊艳是还在懂得她之前,所以她喜欢,因为我这真是无条件。而她的喜欢,亦是还在晓得她自己的情感之前。这样奇怪,不晓得不懂亦可以是知音。”没有说护佑一生,也没有说终此一生,但这样的相遇相知谁又不懂呢?无论在时光里相距如何遥远,该出现的总归还是要出现的,本来是想以调情的方式,来俘获一个当红的作家,结果却不小心让自己成了被俘的对象。

就这样,两个人肩并肩前行着。

“你的身材这么高,这怎么可以?”云缠绵,水缱绻,作为看惯风月的情场老手,这话中分明隐藏着别样的辗转相思的暧昧和调情。张爱玲对这唐突的言语并不以为然,只是在朦胧和惘然中感受着猜不透看不透的炽热,并非她听不懂其中传递的意味,只是疑惑眼前这男人真会如此随便?竟然神奇地打开了她那扇始终关闭着的爱恋之门,至少在过眼云烟的生命中有了不再孤单的心暖。

想到这些,张爱玲的脸色不由得兀地变红起来,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映衬着那抹淡然的笑容,立即从骨子里透出许多亲和与诱惑来,就像是一团温柔的火焰,从微微翘起的嘴角荡漾起十足的美来。这样的诱惑自然无法抵挡,两颗陌生的心陡然间又走近了许多。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原来爱情是如此之美,恍若游蛇悄然潜入心扉,顿时就打乱了张爱玲始终保持的矜持和方寸。她一路幸福地回到家,把少女的心思全都沉浸在一杯红茶中,细细回味彼此接触过的每一个细节,突然发现满心底都满溢着他的笑容,时不时地就会让人想起。那个只为一人而唱的夜晚,这位始终紧闭着心扉的女子,终于从静寂中感受到了长夜漫漫的味道。

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倒像清醒了,

伸一个懒腰,

挣脱了,

多么沉重的白日梦。

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

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

丢开了一片皱折的白纸,

去吧,

我这个一天的记录!

爱是如此地缠绵悦动,任百年的孤寂只为一人守候。而跃动的思绪如电闪雷鸣、如喁喁细语,从卞之琳的小诗中读出了人世间所有的欢喜与清醒。

如果真是这样,相信张爱玲愿意花费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来期待着再次相逢。

花开尘埃

相遇,既然一如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美丽,干脆就在这乱世里灿烂开遍,在温情记忆中水深火热。

总之,张爱玲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中的恋爱。

恋爱的感觉无疑是甜蜜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突如其来的喜悦让这位无比孤傲的仙子,用心感受着流光溢彩的重重包围,就像身处开满桃花的雨巷,在瞬息万变的璀璨中不断麻木着情绪。她或许也知道浮华褪尽一场梦,但是宁愿委身也不想醒来。

其实,岁月已经非常眷顾奇女子张爱玲,让这段美好的“爱情”出现在她最美好的年龄。而她呢,也是许以芳心全力付出,丝毫没有辜负这注定光彩的绝代风华。

那刹那间的灿烂,烟花的尘埃也散发出温暖,当人们都在为这样的盛放谈笑风生时,却无人顾及繁华之后的无比寂寞。现在来看这灿若烟花的爱情,才发现惆怅的人生中还有着别样的精彩。是的,这个叫作胡兰成的男人执意要让她记住这一生的美丽了,以后几天连续都来找张爱玲促膝长谈,变相延续着谈情说爱的方式。政治场上严重受挫的他,现在全然要以男女调情的方式来满足着其无比变态的欲望,那恍惚中的兴奋像杯中晃动的酒精一样,开始让张爱玲不平静起来。

他每一次风情万种的到访,其实都是用寂寞和无聊在撩张爱玲,各种不经意的变化像是微波荡漾,像是日光倾城,摆脱不掉的却是美好而温暖的感触。好多时候她也在自问,难道他就是一个梦境做了千年的男神吗?这种似水真情的感觉来得不早也不晚,让她无法去拒绝什么,只能以从未有过的美妙在勾勒和点缀着人生,以致偏执地想起那些含笑的言谈时,张爱玲内心就似千瓣莲花在慢慢绽放,她准备要全身心地投入倾世的温柔之中了。

虽然彼此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但对相互爱慕的人来说,却是用幻想织就的整个世界,一任这如同瘟疫在蔓延的相遇,在悄然掏空着温情滋养下的灵魂。说真的,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除了心脏在怦怦然作响外,剩下的就是在不断地迷失。

看来即便是场梦魇,也要让彼此在迫不及待中成为永恒。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素来习惯于自我保护的张爱玲,每每在面对他的出现时就会深感不安和纠结,也许是真的不懂爱情,但这样的陷入并非逃避,而是神魂颠倒的身不由己。对胡兰成来说,爱情无疑是浪漫的,只是此时的张爱玲还没有出脱到招人喜欢的地步,面对她弱不禁风一吻丢魂的模样,他更多看重的是聊天时的有趣,但就是这一点却也渲染出了这个女人无可替代的特征。“以至于多少年后,胡兰成并不觉得她看上去漂亮——张爱玲属于那种貌不惊人的人,甚至没有照片上面光彩照人,倘若要说特别,不是她有会讨人喜欢之处,真正让胡兰成心动的地方,是她并不显山露水的文采。这样的低调也是他不曾想到的,如果两人只是在人海中相视而过,注定将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根本不会在情海中如此波澜起伏了。”确实,张爱玲老到而又不凡的文采,任谁也无法想象出她到底有多世故,然而等真正见了面,其身上表现出的羞怯却又让人不知所措。兴奋与忸怩、主动与腼腆,强烈的反差疯狂颠覆着读者的认知,也让阅人无数的胡兰成有些手忙脚乱,也正是在这样道不尽风情的情况下,这两个人却不由分说打得火热起来。

一个长期孤傲冷僻的人,或许天生就能抵制这种若即若离的撩拨。但偏偏胡兰成又不同于别人,以有意的唐突和执着,恰到火候地把握着张爱玲的临界点,让她在轻松与刻骨铭心中体验着难得的快感。

所有的一切都在按预想进行着。

寂寞之中,你无论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他不按规律出牌的放荡不羁,确实给张爱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惊喜。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发生了,这次是胡兰成被请进了活色生香的闺房。房间不大,收拾得甚为洁净、雅致,粉色系的环境让人恍然来到了独处一隅的世外桃源。还不待细看其中的陈设,特意打扮过的张爱玲就出现在了眼前,一身飘逸的宝蓝色绸缎袄裤,一副时髦的嫩黄色边框眼镜,一双带着流苏的绣花布鞋,给人感觉这所有的繁复华美都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虽然有着咄咄逼人的气概,但朦胧的气氛中更多的还是不施朱粉的纯粹。“恍如十七八岁的女生正在成长中,却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但衣着打扮却又透着华贵雍容之气,一时间让人近身不成。胡兰成面对此情景,当下便不安起来。虽说不只妖娆风情,却绝对是清纯洁净。”精巧优雅的家具陈设,混合着淡淡的体香、粉香、檀香、幽香,似乎连空气都为此变得安静起来,以其温和、凝练默默地融入木质纹路中。稍等心绪平和,他才放眼细看过去,斑斑点点的阳光照着高高低低的红木家具,从闲适惬意中闪烁出属于一个时代的鲜艳色彩,丝线绣着图案的短幔铺陈在上面,四周的流苏如同绿藤垂下,不失风雅和静谧。袅袅升腾的烟气中,这样摆设全然超脱了富贵家庭的奢靡,根本看不出丝毫带着炫耀的粗俗。无论是软柔的光彩,还是精致的富丽,这摆设与主人的品位、爱好、气质、性情息息相关,看不尽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悟不透的是无法按捺住的诱惑。

其实未必是张爱玲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放大自己,但他原本想玩弄贫困女作家的心思还是落空了。随之而来的不安如同带着凉风的秋雨,像被风无情追逐的落叶,在动荡、难堪中不断地掠过温热的脸庞。少了臆想下的欺骗,平添了些许愁绪,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但我使尽武器,还不及她的只是素手。”无尽的落差中,他只是觉着自己如此卑微,就像游走寂寥街道上的人,任由雨水慢慢地淋湿全身。

这些年走南闯北,胡兰成什么样的大富大贵没见过?但此时身处错落有致的陈设之中,虽然不会轻易地被这些精美物件所俘获,可还是忍不住为之一振。粉色的窗帘在眼前不住拂动着,像琴弦,像香烟,轻漾着诸多无法言说的奢华。喜欢一个人是身不由己的,之所以会从这种氛围中走不出来,都源于他年少时特别喜欢看人结婚,结果有次从花轿外看到了娇艳欲滴满含幸福的新娘,两双眼睛不经意对视在一起,突然有种“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的感觉。他立即被美人既醉的凝眸娇柔打动了,皓腕霜雪般的白皙似乎从雪山上流下的冰水,在凝香艳露中如同盛开的芙蓉。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记忆里就留存下了这美好的意境,云一涡,玉一梭,以致带着无数向往到了现在。

回忆起这些多年前的往事时,胡兰成的想象膨胀到了极致,他心神不安地看着张爱玲,更多了时尚的情趣、文艺的味道。这一切恍如历史与真实的写照,更像京戏中的典故桥段。当年,据说哭江山的刘玄德死了心爱的甘夫人,周瑜在多次派人讨要荆州未果的情况下又心生一计,虚情假意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与其。刘备一听内心就开了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是假戏真做,竟然让“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出乎意料的是,刘备最后还得到了孙权母亲的疼爱,不听不闻执意要坚持着置办婚礼。当年,孙夫人屋里的这些陈设不也是散发着淡然的香味吗?刘备初次走进去时,也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不安。胡兰成与刘备相比自然有着不同境界,但在审美情趣上却都是大同小异,尤其是这种如此相同的感觉下,让所有臆想又萦绕到了他身上。

张爱玲朝他莞尔一笑,丰富的表情慢慢地绽放开来,在清香中神秘而又富贵,耀眼的光色让他说话时都紧张了。“你这里布置得非常好,我去过好些讲究的地方,都不及这里。”张爱玲只是谦逊地回应道:“这里的一切,都源于母亲和姑姑的精心布置,只是住久了,便习惯了。”本是一句无关轻重的说辞,却又不经意地说到了对方心里,或许这才是心心相印的感觉吧?

那天,他在闺房中待了很久,张爱玲既没有表现出反感,也看不出任何的局促不安,她更像小学生一样,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也会插上几句。而他侃谈着理想、人生以及那些所谓的曲折经历,最后巧妙地都引申到了小说《孽海花》上,并对主人公威毅伯,也就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赞誉有加。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张爱玲何等聪慧,怎会不知这人物的真实原形呢?她微微起身,从身边的几案上拿过纸笔,从容不迫地将祖母李菊耦的诗句誉写给他。

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

一战何容轻大计,四方从此失边关。

焚车我自宽房瑁,乘障人谁惜狄山。

宵旰殷勤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岁月虽然无声,但沉淀下来的定然是快乐、幸福、自足。在这样的时刻,因为一首诗使得彼此的谈话越发有了意趣,透过那俯身挥笔的女子形象,让人从梦里花飞中又增添了些许想象。正是如此,才让内心隐隐的快感变得妙趣横生起来。他的目光萦绕在幽深中,只是还不待张口说话,张爱玲又稍作停顿后,文思敏捷地提笔写出了另外一首。

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孺长揖傲公卿。

论才宰相囊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

宣室不曾留贾席,越台何事请终缨。

豸冠寂寂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

用心细读,无论是朴素有力的字迹,还是流传已久的诗文,都有着引人注目的理由,婉约的墨迹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说不出口的遥望、守候之美呢?这哪里是在誊写诗文,分明是在情意悠长中抒写穿越流年的清丽。认真读了几遍后,他忍不住击掌称好,不料想张爱玲却并不为这样的示好所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祖母作诗的技巧不很纯熟,这些诗都是经过祖父反复修改后才得以示人的。如果要说诗中表现出的凄凉、复杂,那确实是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对马江海战失利后的无比痛惜,以及对于国破家亡的沉重哀叹,都于绵密的脉理中能够读出指陈时事的悲伤。原本是一段因嫁女而生的诗话,结果便被她活生生地肢解开来。他心中的张爱玲变得越发锐利无比,才艺绝代,那种知书达礼就似散发着清新的溪流,溢满着智慧和才情。张爱玲的确与众不同,她在肆意表现的同时,又不时会触及这个男人的所有好奇。缘是切磋、缘是询问、缘是关切,缘又像是怜爱,不经意中流露出美好的风韵和清纯。好多年后,这个深陷其中的男人依然深有感触:“男欢女悦,一种似舞一种似斗,而中国旧式栏上雕刻的男女偶舞,那蛮横泼辣亦有如薛仁贵,与代战公主在两军阵前相遇,舞亦似斗。”不论是要征服女人,还是要征服世界,现在看来激情似火的征服从来都是男人的梦想,或许是甘甜如蜜,或许是心旷神怡,两个人不动声色的比试,犹如烟花柳月下的云水苍茫,无法阻拦的却是不妥协下的包容。

相聚总是如此短暂,恍若一世转瞬。尽管天色在变,但他心中只想着如何来维系这份难得的融洽,所以就不愿起身别过。张爱玲亦是端坐在旁,款款有礼,不急不躁,如夜色中弥漫的花香诱惑,每时每刻在牵动着神经。他恍然间觉着渺小了许多。原本是两个人的比斗,现在成了美如春花的恋慕,谁都想不动声色地攫住对方的心。

总之,张爱玲死心塌地要恋爱了。无论是甜蜜还是无奈,她的内心中陡然生出了风姿和柔媚,所有的细腻顿时在空灵中泛出冰清玉洁。

谁也没有想到爱情会来得如此之快。这些年,她一个人苦心付出和期盼,不就是为了此时的微雨燕双飞吗?至于他有家有室又如何?张爱玲的爱意如同火焰肆意蔓延着,像她性格中的从不妥协一样,似乎要将所有的传统礼仪全部烧掉。张爱玲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发烫起来,就感觉自己仿佛是即将爆发的火山,不仅要烧掉自己,还要无情地毁了别人。不知是对人生的真实摹写,还是冥冥中早有预兆,张爱玲曾在《烬余录》中写下了香港空战期间,有学生登报结婚的生活世相,当时真不懂这样的夫妻在一起,是想依偎着躲避战争,还是为了乱世中的真爱?当一对对男女怀着某种目的走到一起时,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苟且地享受。那么自己呢?

人其实都是这样的。看别人时,她都是清楚的;一旦换成了自己,却始终一片茫然。

等待的尽头是海角,想念的那端是天涯。陷入了爱情的男女,便不在乎个体的渺小,而是以轰轰烈烈的燃烧来面对这些机缘,像李益与霍小玉,步非烟与赵象,关盼盼与张惜,在征服与折服、渴望与期待的纠结中相互交织。山雨欲来风满楼又有何妨?反正一段爱情要在彼此最寂寞的时空中上演了。

眼看着暮色重得如同墨染一般,他才不好意思站起身来揖别。昏黄的灯光下,张爱玲削细的身形让人联想到太多说不出口的鲜润,饱满得像水果、柔弱得像早熟的麦子,连那明暗交错的眼神也变得十分多情起来,俩人不知不觉在闺房中聊了五六个小时,竟然不饥不饿,不累不乏,全身上下都散逸着无比的兴奋。以致回到家后,满眼都是柳眉幽眸的他又依顺着性情,提笔书写长信一封,在其中大书爱慕欢喜之情,并愿顺应着这缘分走下去。众所周知,胡兰成除了人品、立场差之外,琴棋书画才艺等皆佳,虽然在这封信中未曾按捺住情绪,却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对女性态度的浅薄可笑。他已经全然不在乎这些了,只想着赶紧把这封信立即就发走,把信中所谓的爱恋传递给对方。

这封浓缩了千言万语的求爱信,瞬间就将彼此间的所有试探全部定格了。张爱玲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后,又面色娇红地扶着眼镜,以渴望而又急切的心情反复读了几遍。

你曾是我的红尘客栈,我曾是你的驿路梨花,像数千年前的缘定三生,因了这爱情,不由分说牵手到一起。趴在窗前,窗外是来来往往的电车。张爱玲只感觉那颗不安的心要飞出去了。或许真是宅居得太久了些,现在想要感受外界的不同,眼前中出现的却是他的一脸窘状,久久拂之不去。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无比的忧郁中,张爱玲这座火山被点燃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她对爱情的向往了。

又是一天下午,张爱玲端茶静观窗外,一杯香茗淡然入口,眼前便浮现出了堪比画卷中的万水千山。天边云卷云舒,而那些逝去的岁月,分明就是流过指尖的如水时光。在人来人往中,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了,他只是微微侧身回头,却如闪电一样直抵内心深处。

相思甜,相思苦,相思如酒让人迷恋。虽非美人,享受倾尽天下又何妨?只是四季的轮回,已让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如影相随。那天两人握别之后,年华似乎从此停顿不前,万般无奈的凝视后面,只任一行热泪渐然汇成无声的河流,才懂得相思如此之苦。

以后的日子,胡兰成每隔几日都要去张爱玲的寓所里吃茶聊天,“谁能克制住不沉醉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巴托克的钢琴二重奏鸣曲、打击乐以及硬壳虫乐队的白色唱片集呢?”没办法,彼此精神上的情投意合,不但给平时安静的寓所带来了诸多的欢笑,还在对方的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的痕迹。他的眼里,张爱玲这杯红茶是生命里的无比喜欢;在张爱玲眼里,他这杯红茶更酷似毒酒,只是散发着太多香息,让人一时无法自拔。或许只有这样的凝视才充满着情趣,才会在你来我往的谈笑风生中逐渐成为传奇。

见过大世面的姑姑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对眼前的这个已婚男人充满着不屑;一是对两人迅速升温的感情并不看好。她多次以过来人的直觉数落、指责她,更多的担心是这般亲密的关系会毁了侄女的清白。而身陷情海的张爱玲也似乎从中觉着了不妥,可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能任由着性情在红尘中继续离经叛道。

或许只是敷衍给姑姑看,等到再次见面时,张爱玲的脸上突然生出了些许愠怒,甚至连言谈中也开始变得冷淡。这让胡兰成一时不知所措,却也不敢过多去问,只是在匆匆别离时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简单地写着以后不要相见的话语。说不出的失落感顿时汹涌而来,只是一想到那份清纯中的妩媚和温柔,又铁下心不去理会这柔弱的拒绝,依然厚着脸皮前往她的寓所。

这种置若罔闻的做法,确实让张爱玲没了主张。在寓所内,他笑谈着天文地理、文化艺术,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也曾顾及姑姑反感,张爱玲只好当面又说出了“不要再来”的话,但眼神中的分外迷离,丝毫掩饰不住慌乱的内心和难以断绝的情思。在他面前,张爱玲完全就是个透明人,没办法,世故的他已经完全吃透了女性的所有心理变化。

她说她的,他则默不作声。这种貌似无礼的做法似乎在激怒着张爱玲,却也让她所有的坚强在愠怒中变得犹豫不决。于是,姑姑苦口婆心的相劝成了耳边风。等到再次见面时,他故意说到了《天地》杂志上刊登的那张大幅照片,那若有所思的无比温柔,那眼眸中的无比诱惑,让人看了之后真的难以释怀,尤其是从嘴角间溢出的沉默,更是携带着女人的善良与雅致。听了这一席露骨的奉承话后,张爱玲只是面含羞涩一笑了之,结果第二天她竟然以原版的照片相赠予,并郑重其事地在背面写下了一行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懂得,从来都是张爱玲的春药。自始至终伴随了她多情而又丰富的一生。还要说什么呢?再多的文字未必就能懂得,再多的激情未必就能面对。痴情和宽容在不断地淹没着张爱玲的情绪,注定让她在这汹涌而来的波涛中失却全部。

所有这些经历,在张爱玲过往的生活中都不曾有过。而赠予照片的那刻,实际上是以含蓄的内在来表达以心相许,像臣服、像自愿、像心灵间的默契。作为女人,在那个时代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他什么都明白,越发喜欢得不行,手拈照片长时间凝望后,这才猛然抬起头来直直地对着她那张充满渴望的脸,心平气和地说:“我不喜欢恋爱,我喜欢结婚。”当时,张爱玲尚不满二十三岁,虽说对结婚的话题不惊不诧,但毕竟还有张纸没有捅破,却不知道她当时是何原因,竟然用真诚而又低声下气的话语说:“你太太呢?”

思索了片刻后,他才慢悠悠地说:“我可以离婚。”人一旦陷入了情海,又有谁的话可以去相信呢?

想想也是,一个是猫,不停地试探戏玩;一个是鼠,尽情地玩弄挑逗。

“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

话虽然这样说,但张爱玲已对自己以后的形势发展有了清晰判定,并且在脑海中升起了一幅充满和谐情思的画面:战争结束了,心中的那个男人已仓皇逃往一座偏远小城中求生,她闻讯后不远千里、一路劳顿地找了过去,也不管他会不会拒绝,两人最终相逢在穷乡僻壤的青灯下。窗外是呼啸而过的风,不停地拍打着窗棂,惹得窗纸不时地发出惊悚的声音来,彼此紧紧地依偎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熟悉而又渴望的气息长时间不说一句话。这种只会出现在小说中的情节,被张爱玲全然不顾地照搬了过来。在她看来,只有经历过生死的爱情才会更加唯美和持久。

言谈中的将来,承诺中的天长地久,对于张爱玲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遥远。她既然能够放下身段恭迎这变态的爱情,自然就不曾打算用一生一世来相守。可以看出,十分务实的她只在乎的是眼下这男欢女悦。

爱情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反正这个男人感觉他要用心呵护这尘埃中长出的花朵了。不过确实也是变化,从那时起他确实再也顾不上南京那个原本温暖的家了,而是守着张爱玲品茶醉眠,晨昏不分,任眼前的人生幻化出太多美妙。对于真正懂得的人,张爱玲从不会去浪费时间、拖泥带水,而是飞蛾扑火般全副身心投入,以自信来表现她最为柔情的一面。这在他后来出版的《今世今生》中也曾提及:“她却又非常顺从,顺从在她是心甘情愿的喜悦。且她对世人有不胜其多的抱歉,时时觉得做错了似的,后悔不迭,她的悔是如同对着大地春阳、燕子的软语商量不定。”

本就是无关错对的感受,从偶然相识到情深意切、从纸上相识到谈笑风生,所有张爱玲的谈吐卓识、聪明伶俐,都撩得他不得不另眼相待这位如月光一样美好的女子了。从他写下的文字中可以知道,这位民国奇女子张爱玲还是有着不同妻室之处:“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换女友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

到底是该窃喜还是倍感幸运?是不胜感激还是横眉冷对?张爱玲的谦卑反让胡兰成乐得自在。既然昏黄油灯下无法共度,那就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吧?只是这种相逢的情趣,注定要在朝朝暮暮中被无限放大。面对着终将要被毁灭的这一切,张爱玲已不在乎繁文缛节的铺陈了,纵然前面是刀山火海也无所谓了。人生一世,何必那么拘泥于享受生活的态度和情趣呢?这就是她对于爱的态度,在不断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与呵护的同时,让爱的花朵在悬崖峭壁上生长。

人生不就是要求得轰轰烈烈吗?冰冷如水的张爱玲终于扑进了火热之中,因果于她是悲是喜,决然是不会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