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你是岁月最美的诗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寻找对的人

就是成长

真正要别离时,才知道内心是痛苦的,然而这种痛苦却又无人可倾诉,就像那个曾经快让自己燃烧的诗人,此时只能在文字中怀念。在沙滩上感受着海风的吹拂,林徽因突然有些彷徨,她的心情就像这潮起潮落的海浪,不时地涌过来,又很快地退去。她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细小的沙砾一次次地被冲刷着,那些小得不起眼的螃蟹,匆匆地从沙中爬了出来,还不及转身就让浪花卷去。

大海仿佛知晓她的心事,淡然而又充满想象,却没有任何的挣扎和惦念。

此时,徐志摩正为这段感情苦恼着,而张幼仪却又不合时宜地怀孕了。张幼仪此前曾见过林徽因一面,两个女人在火车站相见的那一瞬间,张幼仪就对她有了“思想复杂,长相漂亮,双脚完全自由”这样的感觉。而林徽因也读到了张幼仪忧郁眼神中的“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彼此的心都有所触动,只是都没有表现出来,站在一旁的徐志摩是尴尬的。

那个时候,爱情对于林徽因来说,仍然是甜蜜胜过种种苦恼。现在她见到了张幼仪,却是有些矛盾了。原本只是一场礼节性的送别,转眼间就变了味道。

徐志摩本来是要陪妻子去德国看望她的哥哥,没想到林长民执意要带着林徽因来相送。说到彼此的关系,张幼仪没有任何纠缠,她早早就知道,在林徽因面前,自己所有的美好都不复存在,即便是婚姻的约束也无法起作用。面对徐志摩全身心投入的自由恋爱,面对他执意要自己签署的离婚协议,她只能用拖延策略来应付,直至徐志摩收到了那封分手信: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这样的信对徐志摩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令他有些坐卧不安,原本身上的儒雅气质也不见了踪影。他不断地威逼着张幼仪离婚,根本不在乎她有没有身孕。面对无休止的逼迫,张幼仪最终选择了协议离婚。

1921年10月14日,因为国内工作的需要,林长民在伦敦待了一年之后,决定启程返回国。

林徽因思虑再三后,仍是没有告诉徐志摩自己要走的消息。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很清楚自己追寻的是什么,她在乎的是真实而又持久的存在,并非虚幻的诗意。于是,这场绕了大半个地球的邂逅,最终只能以沉默来收场。

邮轮沿着苏伊士运河需先经过印度洋,然后才能到达上海。这一路上,林徽因已经没有了对于未知的探索欲,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熟悉的,仿佛自己从来不曾离开过中国,这些只是一场美妙的梦而已。只此一别,与康桥有关的人和事都被远远地留在了身后。波浪不停地涌动着,“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波涛的拍打”。

当徐志摩带着张幼仪签了字的离婚协议从德国回到伦敦,看到空荡荡的林家居所时,所有的喜悦都没有了,心像是丢掉了一样。他先是心平气和地问房东,随后便四处寻找,最后,当他筋疲力尽地来到康桥时,所有美好的梦想都破灭了,他眼前交织的只剩无休止的思念与失望。

而等待却似漫长的行程,一天又一天,却永远也看不到路的尽头。

现实如此残酷,让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浪漫的开始却造就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他难以理解。

人海茫茫,谁才是最好的陪伴?岁月漫漫,谁又能携手共度余生?

爱情这件事,让徐志摩尝到了痛苦的滋味。他只有不断地用诗来寄托思念,用文字来浇灭情感的火焰。

回到北京以后,林徽因又重新回到培华女中上学。这段时间,她在一个人的清欢中又重新思考了以后的人生。她曾说:“凡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的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痛苦过后,林徽因又再次变得真诚直率起来。

很快,她就接受了家庭的安排,又开始与梁思成交往起来。

一年不见,彼此都有了许多变化。无论是样貌还是心态,甚至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起初,两个人还有些害羞,但随着来往次数的增多,话题也就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梁思成也多多少少知道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但是他并没有计较,反而是更加呵护她,不时地约她出来散心,谈些有趣的事情。林徽因也依然能够静守优雅,对梁思成坦诚相见,她的直率完全超过了天生丽质,而且具有一种美的神韵。时光过得很快,所有的接触都像是月光与水的相逢。

时间到了1922年8月,徐志摩好不容易离婚后却又失去了林徽因。他真的有些累了,于是又怀揣着那份情思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在上船的那一刻,他的心又似乎活了过来,满怀着不放弃的希望,决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船上,他写下了《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思考爱情与人生的诗篇。徐志摩是自信的,他要把这些诗当面读给林徽因听,让她回心转意。因为他始终相信那种情投意合的感觉,他不想让那兴奋与喜悦就此化为泡影。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一次又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这位诗人的语言是火,内心是焰,在积蓄了近一年的思考之后,他还是无法忘却,所以他要不顾一切地去追寻。林长民在得知徐志摩归国后,内心既有些感动于他的执着,又带着些许后悔,更在其间数次通过书信来规劝这位好友。

志摩足下:

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得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迟佳宾,一沾文采,务乞惠临。虽云小聚,从此友谊当益加厚,亦人生一大福分,尚希珍重察之。敬复志摩足下。

长民顿首,十二月二日。

言之切切,情之深深,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林长民完全是设身处地来理解徐志摩的,但是个中滋味只有徐志摩自己知道。

又有海风吹来,身上的燥热没有了。徐志摩一个人站在船舷边望着远处。前景是渺茫的,没有了之前的温柔多情,以至于他的犹豫让这天也变得风云不定。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独他却站着不动,任凭海浪不断地打湿衣服。

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只有尝试过,才会明白。只不过命运此时对徐志摩是残酷的,使他无奈得几乎就像是一潭绝望的死水,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发挥才情的地方。而他也觉得自己就像是沙漠里的绿草,在渴望着甘霖的滋润;又像是即将枯死的树木,在风干前期待着有生命的迹象。

徐志摩回国之后,发现林徽因已经恋爱了,他抱着厚厚一沓诗稿,突然不知该何去何从。连他一向引以为豪的才情,似乎也逃遁得不知所踪。他一心只顾着追求心仪的人,却没察觉,自己的才情全是因林徽因激发出来的。这个时候除了后悔之外,他又觉得有些对不起张幼仪。当时,自己一味地追寻真爱,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摆脱旧婚姻,以至于顾不得夫妻情分,说出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来。

“快些去打掉那胎儿吧,我们在一起本来就是痛苦,何必再添一个痛苦呢?”他说这些话时没有一丝怜悯,就像在对一个陌生人说话。

“不可以的,这是我们的孩子。”她几乎是苦苦哀求。

“我们,我们早已经没有了。你是你,我是我。”现在想起来,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那么绝情。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了。”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依然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

徐志摩丧心病狂地做着这些事情时,原以为自己的热情会换来大大的拥抱,然而他并不理解林徽因的内心世界。虽然诗意可以带给自己美好的回忆,但这样的火热却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份踏实。

多年后,林徽因说起徐志摩,脸上仍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神情。“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时至今日,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在剑桥旁边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许多柳枝从近旁的柳树上垂下来,轻轻地拂着冰凉的碑石,透过斑驳的树影,可以看见上面端端正正地刻着: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各自真爱

为了选择时尚的自由恋爱,徐志摩始终想摆脱世俗中的束缚和缠绕,他实在太渴望从这样的痛苦中走出,然而面对当时那个繁华而又落寞的社会,他的才气和诗情却都已不复存在。正如他的朋友,北大校长胡适对其评价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其中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汇合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于是,林徽因在这个时候成了他的信仰,而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忘我地投入。所以,这样的执着让徐志摩忘记了自己已婚的特殊身份,全身心地恋爱起来。

而林徽因却知道:“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于是,她选择了活在当下,让生命在从容中翩翩起舞。

梁启超听说林长民回到了北京,便主动邀约了一帮好友为其接风,大家借酒细述往日之情,然后自然而然地说到了此前的“娃娃亲”。林长民一直认为这样的亲事不错,便催促着两个孩子抓紧来往,一来可以加深感情,二来又可以回绝徐志摩的情感追求。梁思成之后便隔三岔五地跑到景山西街的雪池胡同林宅约林徽因。就连林徽因那个喜欢怨天尤人的母亲也是看在眼里,热在心上,只要这个谦和有礼的孩子一来家里,她总会高兴地准备许多好吃的。

母亲难得开心,林徽因自然也开心,这位留过洋的新女性决意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同时,她让自己尽快地沉浸到与梁思成的交往中,因为这样的快乐不带有任何压力。

那时,梁思成常常约林徽因去北海公园,在那里同她谈论与清华有关的事,每次都有不同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民主与科学的话题,听起来永远那么吸引人。当然,最令林徽因惊叹的还是他的才华,不但懂音乐,会美术,甚至在体育方面也是十分出色。他博学多识、满腹珠玑,无论说什么都头头是道。之前,林徽因只以为徐志摩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人,他的才情、他的风华、他的诗意,都吸引着她,以至于在自己靠近他时,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会渐然平息下来。但梁思成的再次出现,让她改变了这样的看法。如果说徐志摩让林徽因痴迷的是一种诱惑和迷乱,那梁思成则是让林徽因在对未知的渴求和喜悦中默契地感受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北海公园有个松坡图书馆,四周绿树环绕。因为环境优美,常常会有时尚的年轻人来这里读书谈情,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作为馆长的梁启超也邀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这里,二人毫不意外地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独特的环境。为此,梁馆长又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私密的空间,让他们二人既可以感受阳光的照晒,又可以欣赏到碧波荡漾的湖水。

梁思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林徽因,带她参加学校的活动,约她一起去图书馆,去看古建筑,帮助她从痛苦的深渊中逐渐走出来。他明白,只有挥别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但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这天,正值北京的春日,花开灿然,徐志摩突然出现在了松坡图书馆。这完全是林徽因没有想到的事情,她只觉得曾经的一切都在淡去,在经历过诸多的痛苦之后,她已不再向往和缅怀伦敦的往事,可是他的出现,却又一次将那段经历摆在了眼前。透过窗户看去,他两眼无神,无精打采地做着事情,完全没有了在康桥时的精神状态。看到他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林徽因除了惊诧之外,更不解的是他少却了许多神采飞扬,与从前的那个诗人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她还专程去问了服务人员。

“请问,刚才那位先生是这里的服务人员吗?”

“对啊,是我们刚招聘来的英文秘书。”

“……”

“你怎么了,徽因?身体不舒服吗?”梁思成见她脸上起了变化,便关切地问道。

“徽因?”见她没有反应,梁思成又再次轻声唤道。

“嗯,怎么了?”林徽因这才回过神来,表情有些局促不安。

“你看的那个人是谁啊?”

“不认识。”

随后就是长久的沉默。

徐志摩没有看到林徽因,只是听说她经常来这里看书,便托人来到松坡图书馆外文部当了英文秘书,工作之余还可以写写诗文。自从林徽因离开伦敦之后,他的心就因为这些碎片式的消息不断起伏着。虽然听说她和梁思成来往得很密切,但他还是暗自窃喜他们还没有缔结婚姻。

不明就里的梁思成并不知道徐志摩已经回国,还是常约林徽因来图书馆。而林徽因也不好说破什么,只是心想着彼此再不会碰面,便硬着头皮去了几次。一段时间以后,她渐渐对徐志摩的出现不再那么提心吊胆,甚至怀疑是自己之前眼花认错了人。

痴情的徐志摩依然在偌大的北京打听着林徽因的下落。甚至有好几次他已经跑到了林宅门前,只是没有贸然进去,他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太失落,只想单独见见这个“负心”的人,哪怕只是听她说上一句话。那些时日里,他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小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是不停地寻找着心中的理想。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他的思绪更是如同决堤的流水,任那忧郁悲伤四处弥散。

顾城曾有一首写给心上人的诗:“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上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同样是表达感情,徐志摩却是在用自己的记忆碎片不断地拼接着林徽因,用心想象着她的聪慧、娴静、知书达理。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很难解开的结,自然也是一个本真的诗人无法逃避的悲剧。徐志摩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她走路、说笑,甚至佯怒的模样。在梦里,她的身影总有些模糊,甚至连面容都看不清楚。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想象力在不断地生长着。

风不断地吹着,天已经有些冷了。

人们依然忙碌着,穿梭于四处残破的城墙间。城墙已经破败不堪,墙上的草棵在瑟瑟发抖,给人的感觉是如此弱不禁风,远处还有几只羊在低头寻找着食物。

徐志摩不说话,只是用心思索着康桥的美好。今日无事,他也不知道怎么就转到了这荒凉之地。远处的羊动了动身体,抬头看了看这边,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寻找起食物来。时光是静默的,只有昏黄泛白的阳光漫不经心地悬在空中。

“我梦见你……呵,你那憔悴的神情!”他一个人在旷野中大声地诵读着自己的诗,让这些带着感情的字句飘散在天际中。但在他的声音之外,就只有时而旋起的鸽哨划过。

当他得知林徽因要去北海公园的松坡图书馆时,激动得久久难以入睡。他把所有写给她的诗稿理了一遍又一遍,又带着感情一一地诵读,然后才满意地进入梦乡。但似乎还没怎么睡,天就亮了,他又神清气爽地起床收拾自己,每一个细微处都不肯放过。这个时候的他是喜悦的,根本看不出以往心中的痛苦。

近来,林徽因的心扉正逐渐向梁思成打开,虽说她已得知徐志摩回到了北京,心中也为此纠结了一番,但她还是将那段美好的情感放在了心底。

时光如水一样流淌着。

除了与梁思成约会之外,林徽因常常和家里的姐妹们一起上下学。归国以后,母亲的情绪也似乎好了许多,因此,大家相处得也算是其乐融融。说到梁思成,家人都对这个帅气的大男孩抱有好感,姐妹们也都流露出对林徽因的羡慕之情。但对于林徽因来说,先前的情感虽然处理得很决绝,可心里还是会不时地浮现出以前的情景。所以在与梁思成交往时,她已经在无意中为自己设立了一层看不见的障碍。梁思成是清楚她的心思的,得益于父亲的帮助,他得到了一把图书馆的钥匙,所以在闭馆日他也可以带林徽因在那里看书。

说是看书,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聊天。这两个人在一起,仿佛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这样的近距离接触,多多少少也让林徽因察觉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她发现自己很难拒绝这样的柔情与关怀。

这天,二人又来到松坡图书馆,刚要关上门的时候,徐志摩突然出现了,寒风吹着他单薄的身体。那一刻,林徽因的眼泪险些涌出来,但她绝情地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生怕任何的表露都会让他生出新的期望来。

“徽因,还好吗?”徐志摩没有理会一旁的梁思成,双眼只是直直地看着她。他的内心中埋藏着火山一样的力量,只求对方愿意点燃自己。

“你好,徐先生。”林徽因慌乱的应答暴露了内心的紧张,她只想早些结束这样的对视。曾经有千百次想象过重逢的地点和表情,只是现在都已经成了过去。之前,感情的产生只需要一个微笑或者偶然的相遇,可此时的现实却决定了彼此无法在一起。

“你怎么能不辞而别呢?你知道我找你找得有多苦吗?我说要为你做诗人,这是我每天为你写下的诗。”他把厚厚的诗稿递了过去。

林徽因却不敢接,如果是在从前,她早已是乐不可支地大声朗读起来了。

“谢谢你,只是我现在不喜欢读诗了。”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或者,她该说些什么话才能让他安静地离开。

三个人站在门前,一个只顾着真情地表白,根本就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一个面对表白,窘迫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希望对方尽快离开;一个默不作声地观望,用心揣测着对方的心理,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三个人都没有这方面的处事经验,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你收下吧。”

林徽因急得只是摇手。

“徽因,可以来这边单独谈谈吗?”徐志摩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真情,在见到她的那一瞬间,他就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活了过来,说话时也有了底气。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想用自己的诗和语言打动她。

“不方便,我有朋友在这里。要不一起到图书馆里说话?”

梁思成见状立即接话说:“对,一起去图书馆吧,外面太冷,容易感冒。”说着他把门拉开,林徽因刚要走进去,徐志摩一把抓住了她。突然有了皮肤的接触,血液似乎也流得更快了一些,林徽因只觉得自己又要回到康桥的记忆之中了。她一边努力地将手往回抽,一边默默地告诫着自己。

“徽因,感觉你变了好多。”徐志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说着,就要伸手去拂她的刘海。

“徐先生。”林徽因不断地往后缩着身体,可是他的大手是如此有力,她根本就无法挣脱。林徽因知道,再这样纠缠下去,自己好不容易建起的壁垒很快就会被攻破,自己又要重新陷入那注定要负伤的痛苦中。他的眼神还是火一般的炽热,根本容不得人多看,一不小心就会被他的热情灼伤。

“徐先生,你这样会让林小姐很尴尬的,快松手吧。”梁思成终于开了口,他的语气有些重,带着些许不容置疑的决绝。

徐志摩迟疑了片刻,最终松开了手。

“不好意思,徽因,见到你实在太激动了,相信你是懂我的。最近还好吗?感觉你瘦了些许。”徐志摩只顾着自己说话。

林徽因既尴尬又无可奈何。

“徽因,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忙行进的脚步停下来,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会儿吧,你知道忧伤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这一股脑儿的表白来势汹汹,几乎要吓死林徽因,连梁思成也听不下去,大胆地拉起林徽因就要走。

“徽因。”那带着祈求的声音,让她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变得很低很低,几乎要低到尘埃里去。站在两个男人面前,林徽因的心情是混乱的,她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清楚如何才能与徐志摩进行正常的交流。

这场重逢最终不欢而散,而所有的往事也都成了云烟。

徐志摩独自走了。他决然不会将记忆当作人生的风景,只会想象成一抹诗意,甚至在心底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痛苦、思念、烦恼、不快都纠缠在了一起,他只能在深夜里用文字来安慰自己。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注定会经历许多,既然无法逃避,那么何不勇敢面对?林徽因已在徐志摩松手的那一刻,决心要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了。

别离太匆匆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恋情,就这样摆到了梁思成面前。

徐志摩走了,梁思成内心一阵一阵的痛楚却无法言说,林徽因更是崩溃了,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场景,在朋友面前被毫无保留地揭露隐私。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到家的,只记得到家后就躲到屋子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任凭是谁来敲门也不开,门外的说话声、敲门声交织在一起,让她心烦意乱,也让她无法理清自己乱麻一样的思绪。这段初次绽放的情缘,本是一场不错的生命体验,她从这样的珍贵和美好中感受到许多人生情怀。然而,结局却是如此不堪品味,更遑论美好的人生风景。

痛苦如山一般压在心头,眼前的世界好像变得更加苦难。

还好,梁思成并没有以别样的眼光来看待林徽因。此前他也听到过相关的人和事,现在总算是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和彼此的态度。他并没有激动地去找林徽因“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是默默地关注着她,不断地了解着她的一举一动。“我们无法矫治这个苦难的世界,但我们能选择快乐地活着。”他审视了自己内心的迷恋与自身的不完美,最终认为,只有看清了生活的不完美,才会懂得幸福的真正意义所在。他不想让自己变得烦恼不断,只想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得幸福。在这样的心态下,心中林徽因的形象更加完美起来。

感情的事情,永远也说不清楚。若是无法看清感情的本质,了解真正的爱情,终究还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真谛所在。林徽因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她并非一个理想主义者,她敢于选择放弃是因为看清了这一切;放弃得毫不犹豫,正是怕自己无法掌控这一切,便远远地离开这爱情的“百慕大”,以免引火烧身。

一个不断靠近,一个不断远离。这二人的一进一退,吸引了不少旁观者。徐志摩的才华吸引了大批女学生的注意,学生们口口相传,传其文学修养,传其一表人才,传其爱情故事。这让他在痛不欲生的当口,可以暂时转移视线。

很快,清华学校就发来了邀请徐志摩前去做讲座的函件。

抱着去散心的心态,徐志摩接受了邀请。或许是学生们传播的范围太过广泛,报名的人数竟越来越多,就连附近院校的学生也赶过来想一睹其风采。梁思成知晓此事后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林徽因,同时,他也想去现场了解一下徐志摩这个人,看看他的修养究竟如何。

到了现场以后,那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完全超出了梁思成的意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来听这位青年人的讲座。整个学术厅座无虚席,甚至连两边的过道也是水泄不通。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一位身着丝绸夹袄的白面书生走到台前,他先是用手扶了扶那副精致的眼镜,然后面带笑容地对着台下鞠了一躬,不待坐定,便又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梁实秋刚做完介绍,徐志摩就开始了他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艺术与人生》。这个话题从徐志摩的口中讲出来既通俗易懂,又不乏诗意的浪漫。面对台下众人的关注,徐志摩不紧不慢,表现得游刃有余。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如同饮了一杯老酒,顷刻间就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在现场聆听过这场讲座的学生后来这样回忆道:“徐先生仿佛有一种天生的魔力,看见他的样子,就忍不住为他沉沦,讲座结束很多天后,很多人还对他当时的演讲赞叹不绝。”

讲座的间隙,徐志摩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可就在他伸手扶眼镜的时候,发现了坐在后排的林徽因,虽然光线有些暗,但她的模样与身材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认错的。她静静地坐在一大群人中间,看起来不起眼,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却又是那么与众不同。林徽因的出现无疑激起了他内心的情绪,于是他不再掩饰内心的想法,尽力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出色。

虽说是在讲演,可徐志摩的眼神和心思已然全放在了她的身上。当林徽因从人群中站起来时,他还以为会有鲜花送来,可是她并未走向台前,而是一转身消失在门口。那一刻,他的心就像是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演讲的风格也在不经意间起了变化,让台下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学生们一时间摸不清头脑。梁思成也感觉到了台上人所出现的变化。从徐志摩讲座开始,他就感觉到了对方的才华。来这里之前,他只是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人,而现在他领略了他的思维敏捷、锋芒毕露以及成熟浪漫。

徐志摩迫不及待地结束讲座后,也顾不得学生们纷纷围过来问讯,便着急地朝礼堂外奔去。在场的人也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只是很不情愿地分成两列,在徐志摩跑过后又很快地合拢起来。也有些学生跟随着徐志摩慌张的脚步,跑出去一探究竟。到了门外,徐志摩却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那颗刚看到一丝光亮的心,顿时又变得黯淡下来。

林徽因走得很急,生怕被身边的这两个男人看到。她是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可却没有完全将这个人抛到云霄之外,他的理想、理念,以及他的创作态度,都值得自己来学习。也是因为如此,她才不顾人言可畏来到清华。当然,她也担心梁思成会因此生出些想法,所以选择了早早离开,却没想到带来了一系列的后续反应。

徐志摩不知所措地站在礼堂前,望着校园中的人来人往,叹着这难以捉摸的岁月世事。梁思成也跟随着跑了出来,望着那个人的背影,只感觉迷惑不解。

不久之后,徐志摩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还是在松坡图书馆,这个痴情成狂的男人依然还是那么大胆而热烈。

“徽因。”

林徽因一时困窘得不知所措,一个劲地往梁思成旁边靠。

梁思成始终是个实在人,此时才二十岁出头的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现场的那种紧张气氛,却从容地想要好好看看眼前这个人。他的出神以及对于这个人的好奇,倒是让林徽因更尴尬了,正当她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梁启超闻讯赶了过来。他一见这情景,很巧妙地化解了这不愉快的场面。

直到这个时候,梁启超才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仍然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这倒让作为老师的他有些忧虑不安了,他是懂儿子梁思成的,也了解自己学生的性格。

因为不希望有人去影响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逐渐升温的感情,梁启超和林长民商量了之后,决定还是将这件事情说个清楚,这样既不伤颜面,又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于是,两位长辈先后约见徐志摩。

北京景山西街雪池胡同,林家大宅被翠绿的树木包围,四周的人很少,更加显得这里的安静。青灰的砖墙高高地耸立着,让人一来到此处便备感森严,大门外蹲着的两个石刻的狮子栩栩如生。这座宅院后面就是北海公园,走出院子就能看到琼华岛上的白塔。为了欢迎徐志摩的到来,林长民还专程请人买来了上好的“女儿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两个人在酒中从家乡聊到英国,从英国又聊到文学,只感觉有聊不完的话题。在英国的那段时日里,这两位萍水相逢的人结为忘年之交,时隔两年之后再见,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过三巡,身处林家大院的徐志摩心中更是有着许多说不出口的话,在英国时,两个人既可以为一个话题捧腹大笑,也可以在书信里各抒己见。他心里清楚,便一直等着林长民先开口,而林长民又何尝不懂他的心思,可就是一直不说话,他想等徐志摩自己说出来。

这二人像是在打太极,让一旁的林徽因看得是云里雾里。正在此时,徐志摩看到了墙上悬挂的一幅字,也不知道是何原因,他径直上前看了起来。这幅字乃是福建老诗人陈石遗的手迹,神采气韵、章法布局以及结字造型看起来都很不凡。

这幅字上写的是一首诗,他先是默默地读着,到后来竟然发出声来。读到快结束的时候却又戛然而止,因为那上面分明写着“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群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

虽然喝了不少酒,人却是清醒的。此时徐志摩却有些恨自己的无知,更恨自己怎么会接受这样的宴请,可他只能故作潇洒地转身。这酒喝得真是满腹说不出的滋味,让他只感觉自己受尽了戏耍。

第二天,他还在沉沉的酣睡中,有人送来了一份邀请函件,落款处工工整整地写着“林徽因”三个字。他一下子又来了精神,一边洗漱一边哼唱。

金秋时节,北京城里几乎没有什么颜色,倒是城外更显色彩斑斓。尤其是那香山的红叶,大片大片的鲜红点缀着群山,与周围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走其间,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这壮观的景象中。秋风徐徐吹起,一片片的红叶飘落,地上便一点点红了起来。细看,如火一般在细密地燃烧着欲望;远看,如霞似的在季节的感动中醉着红尘。这样的情景,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走下去,阳光从稀疏的树缝中洒下来,深深浅浅的光便有了不同的层次。一诗一词一幅画,一吟一舞一仙境。

徐志摩和林徽因相约来到了这里。

两人经历过前几次尴尬的碰面之后,似乎疏远了不少。

“你那天去听我的讲座了?”

林徽因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他是如何知道的,只是沉默不语。

“那天讲得不好,还望多指导呢。”徐志摩谦虚地说,希望以此作为聊天的由头。

“你有着诗人的气质,做这些事情都是很不错的。”诗人还是诗人,只是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她了。

“之前那些事情确实让你很尴尬,可也是情不自禁,望你理解。”一说到前几次在松坡图书馆发生的事情,林徽因就会不由得感到紧张,以至于后来梁思成甚至在门外贴上了用来提醒徐志摩的便条,看到梁思成写下“lover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意被打扰)”这行字时,她只感觉不可思议,不明白爱情怎么会让一个素来温和有礼的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就像眼前这秋色,让人不敢去读,因为任何一片飘落的红叶都有可能破坏了美好的梦想。生活总是让人难懂,就像弄不明白自己的感觉一样。

徐志摩也在看这秋色,他眼中的红色没有丝毫的肃杀之气,反而有着矜持和可爱。置身其中,只想着连人都要变成红色了,他心动于这一树树的繁华,更心醉于季节的流光碎影。秋天,更像是一场真实的梦,始终不会少的是炽热、耀眼、光芒和情怀。

二人慢慢地向山上走着。

“志摩,你喜欢这红叶吗?”

听到这话,徐志摩来了兴趣,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怎会不喜欢这浓浓的芬芳呢?如果自己能有古人的情怀,完全可以醉卧在这火红的林中,饮清风,酌霞光,入睡幽梦中。满山的红叶是为深秋换上的容颜,是惹人怜爱的绚烂。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边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这一路的红叶就像是美好的年华,令人在清风中沉思,在云卷云舒中痴迷。人应该像这红叶,没必要一直沉默,就像爱情,如果太平静,留下的只会是忧伤。徐志摩望着娇艳妩媚的红叶,不小心陷入了这样的情绪中,透过这红叶,他仿佛看到了春天。

“红叶是积淀,就像你此时的燃烧。可是谁又懂叶子由绿变黄再变为红色,背后所要经历的漫长痛苦呢?人的一生由盛而衰,由荣到枯,更多的是无奈。但我以为香尘归土,那一树的心动更应该把握真实的自己,珍惜眼前的一切。”林徽因手中拈着一枚从地上捡起的红叶,细细地端详着,当她说这些的时候,又好像有什么话留在了嘴边。

“离秋最近的叶子是红叶,而离红叶最近的情则是思念。难道你不明白我对你的爱吗?”远处的红更加浓烈,以至于让天边的景色变得黯淡。

她用心聆听着每一个字节,就像是叶子在与风交流,只是少了以往的那种喜悦。康桥注定只能成为记忆,也只有记忆才会承载起从容和生命的成熟。“只言春色能娇物,不道秋霜更媚人。我以为红叶之美,并不在于它能辉映炫目的阳光,也不在于它能够感动远方的生命,而是它能在深秋中用生命浓缩爱恋,然后又情愿把这种奔放的感情凝结。”

徐志摩放慢了脚步,细细咀嚼着这一番话。他不知该如何排解心中的沉重,忍不住踢了下脚下的石头。没想到林徽因见后,小跑上前捡起来,然后又用手细致地拂去尘土,那喜悦之情,分明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宝贝。

“一个石头,也当成宝贝,看来真是不识货。”他借机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在他看来,自己与梁思成相比并无丝毫逊色。

“真是宝贝呢,这叫画眉石,‘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支,偏开两靥’。这可是女孩子用来对镜描眉的。”林徽因并不去接他的话,而是执意想着如何说出自己的心思。

听到画眉石,徐志摩想到的却是“风凄霜冷,怎忍看蛾眉依旧?”心里愈发感觉到凄凉,泪水竟然流了出来。

也许是大家都明白了话中的意思,彼此都停下了脚步。

荼靡微凉,凉到忧伤。徐志摩平静了一下心情,开始轻声背诵起一首与康桥有关的诗。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

……

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

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

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

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

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

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

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

此日撒向天空的恋意诗心,

……

康桥!我故里闻此,能弗怨汝

僭爱,然我自有谠言代汝答付;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祸兮福兮

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香山归来,二人终于了断了康桥恋情,徐志摩不再去叨扰林徽因。现在来看,爱情更是一种专属的爱恋,多情未必就是真情。

“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铺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在张恨水笔下,五月的北京是如此的安详而又惬意,处处充满着花团锦簇。然而,此时在北京求学的青年学生们可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他们正在准备条幅、标语,准备在“国耻日”举行纪念大游行。

说起国耻日,其实要追溯到1915年,袁世凯迫于日本政府的强大压力,也为达到总统职位世袭的个人目的,最终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激怒了有血性的爱国人士,人民群众开始罢工罢课,并进行游行示威。虽然游行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5月7日这天却被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

1923年5月6日晚上,梁思成因事临时回家。出门前他还专门告诉同宿舍的同学,无论多晚都会赶回来参加明天的游行活动。可是等到天亮时,他还没有如约回来,同学们等不到他,便陆陆续续续地走出校门,汇入大队伍涌上各主要街道。其实,那天晚上梁思成在家中处理完事情,本打算赶回学校去,可他的母亲见天色已晚,怕他路上出意外,便劝他明日早起再去,梁思成想着时间也还富裕就留了下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梁思成收拾完毕就要出门,但弟弟非要跟着去看新鲜,三拉两扯之下又耽误了一些时间,于是弟弟建议骑摩托车去,为了不耽误游行活动,兄弟俩骑上车就朝长安街驶了过去。

街上到处是朝着长安街方向涌动的人,摩托车一路东拐西拐也还算顺利。梁思成远远地看到人群中清华学校的横幅,心急之下又踩了一脚油门,这时一辆小汽车突然从旁边冲了出来,两辆车直接撞到了一起。小汽车猛地一刹车,摩托车已被撞倒在地,还继续向前滑行了一段,轮胎转个不停,梁思成被重重地压在车下,腿部流着血,坐在后面的梁思永则被甩到了几米之外。而汽车上的人都没有下车查看一下,只是从窗口扔出一张名片,然后就若无其事地开车走了。巡警原本还想拦截,可一看到名片上的字,顿时吓得灰溜溜地走远了。

原来那辆汽车的主人是金永炎中将,他是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的陆军部次长,为人一向嚣张至极,被称为“黎幕四凶”之一。弟弟梁思永过了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他顾不得自己满脸是血,便扑在哥哥身上大声叫喊。只见梁思成脸色铁青,昏迷不醒,身上到处是血。梁思永忍着疼痛跑回家叫人,简单说了车祸的事,拽起家人就朝长安街那边跑。家人将梁思成带回家请医生诊治后又将他们二人一同送进了协和医院。

经过医生们的努力,梁思成很快醒了过来。医院初步诊断是不需要动手术,因为骨头未碎,只需扎紧,就能自我复原,一家人这才算是松了口气。

梁思成的脸色苍白,说话也是有气无力。这个时候,林徽因也满脸通红地跑了过来。

“思成,没事吧,你可是要吓死大家了。”她气喘吁吁地说着话,一边说一边看着梁思成。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不用担心。只是你怎么也来了啊?”

这样的问话其实很无意,却将林徽因逼到墙根,她的脸似乎更红了。也是,自己怎么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慌乱得不顾一切地跑了过来。不过心中的重压,却在见到他的那一刻消散了。

细心的梁母发现,她的眼眶里还有着泪水。或许是过于担心,额头的汗水还没有干,把头发紧紧地粘在脑门上。于是,梁母急忙上前来安慰道:“没有什么事,医生说是骨折了,好好静养就可以痊愈。”

听完这些,林徽因脸上立即漾起一丝笑容,随即帮助梁思成的家人做起其他的事情来。林长民也急匆匆地赶来问候。当他看到女儿也在这里忙碌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个意外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平时谨慎的梁思成事后回忆,也不知道这起车祸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虽说梁思成还得在医院静养一段时间,但幸福的是每天都可以见到林徽因了。她来来回回地忙碌着,除了每天送饭端水之外,还带来许多新的话题,她引导梁思成从学校说到北京,从北京说到国际,不断地转移着他对疼痛的注意。

随着夏季的到来,身上缠着厚厚绷带的梁思成最先感觉到了热,那时屋里没有空调,祛暑只能靠扇子,这个任务多半就交给了林徽因。起先扇子扇得还可以,可时间一久胳膊就酸痛得不行。她又不忍心看着梁思成的汗珠一直往下掉,于是就想了个好办法,也顾不得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的讲究了,端来一盆水,试好水温,将毛巾沾湿后擦拭梁思成的脸和身体。这享受确实不错,可林徽因每次都会累得大汗淋漓,像是从水中捞出来的一样。

这天,医院里来了一群人,带着一堆礼品。他们打听到梁思成的病房所在后就直接闯了进来。

“你是梁思成吗?”其中一人径直对着床上的梁思成问道。

“是的,您是?”

“这位是金永炎次长,专程来看望你。”说罢,后面那位长官模样的人走上前来,询问了伤情之后,又说了一些道歉的话。梁思成这才恍然大悟,来人原来是那次车祸的肇事者。待这些人走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不禁谈论起这些人的作为来,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天气愈来愈热,每天用毛巾擦汗也成了林徽因固定的功课。刚开始时,梁思成觉得特别别扭,怎么都不习惯这样的做法,可他的身体又动不了,只好脸红心跳地接受。不过,到了后来他也慢慢地习惯了。一段时日下来,林徽因明显瘦了许多,可情绪却一直很好,但这个不错的降温方法却遭到了梁母的反对。

一天中午,梁母来给儿子送饭。来到病房门前时,突然发现林徽因正低着头给梁思成擦汗,她每翻动一下梁思成的身体都要用很大的力气,看得出非常吃力。梁母虽然有些感动,却也觉着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她站在门前思虑了一会,便微笑着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徽因,最近太辛苦你了,我来吧,你休息一会。”说着就拿过毛巾给梁思成擦起来。林徽因只感觉屋里的气氛怪怪的,却又不知道怪在哪里,她冲着梁思成连续做了几个鬼脸,便找了个借口出去了。

“思成,你怎么能让一个大家闺秀给你擦身体呢?简直是不成体统。一个人要是不守妇道,以后成家立业了会有很多烦恼事情的。”母亲李蕙仙一见林徽因走出去,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母亲,您就别想那么多了,徽因每天那么劳累,咱们应该感谢她才是。再说那些女医护人员不也是这样精心照顾儿子嘛,又怎么说呢?”梁思成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他并未在意母亲说的这些事情,反而笑着和母亲“顶嘴”。

“就是你嘴硬,我跟你说的都是实话。”说着伸出手来假装打他。

“母亲大人,您生我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还舍得打我啊!来吧来吧,往我的伤腿上打。”说着就要伸出腿来。

就在母子二人开着玩笑的时候,林徽因正巧走了进来,吓得梁思成赶紧拽了拽母亲的衣角,而李蕙仙也显得有些不自在,只好低头继续帮儿子擦身体。她一边擦,一边留心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对话,生怕自己刚才说的话让林徽因听到。

回到家后,李蕙仙将医院的事情告诉了梁启超,本想着他会认同自己。没想到梁启超听后却笑了出来:“这些事本来就是徽因的事情,没必要大惊小怪嘛。”然后便不理会她,自顾自地做事情去了。

梁家二老对待林徽因,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梁思成是个细心人,感觉到母亲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时,会替母亲向林徽因道歉,也会巧妙地说出母亲不喜欢她的原因,让徽因不要生气。而林徽因并没有计较这些,她仍然如之前一样照顾着梁思成。

这天,她从医务室拿来了一张《晨报》,递给了梁思成。

“恭喜你啊,出了次车祸竟然上报成名人了。”

梁思成不解,打开报纸一看,他车祸的消息竟然出现在头版的重要位置。说起那次车祸,那位金永炎确实太小看梁启超的能力了,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连黎元洪都坐不住了,金永炎只好出面道歉并承担全部医疗费,还拿司机做替死鬼,最后甚至连总统黎元洪也出面替他求情,这件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

等到快要出院的时候,梁思成发现自己腿部的疼痛并未减轻,梁启超只好又重新请来别的专家检查。这一检查才知道,原来之前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梁思成不得不又接受了三次手术,但即便是这样,他的腿疾也没有完全治愈,还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的两条腿长度不一致。而脊椎的伤势更是堪忧,他需要一直穿着特制的“铁马甲”来支撑。

因为身体的原因,梁思成开始拒绝朋友和家人,他情愿将自己关在黑暗的小屋中,甚至连原本出国的打算也取消了,可当他看着林徽因含笑的面孔时,又困窘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绪是复杂的,也是纠结的。

“思成,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去想那么多,至少我们现在还好好地活着。”林徽因请了假专程来陪他,开解他,想让他尽快从自己的苦恼中走出来。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陪伴与照顾中,林徽因的内心慢慢萌生出了对梁思成的爱意。

面对生活的变化,林徽因似乎也有些不了解自己了。过去,虽然康桥的回忆是美好的,但她对自己的爱意汹涌感到害怕;现在,她又为这迟迟到来的爱意感到不解。所有因为车祸而起的变化,让这个聪慧的人不明白,到底如何才算是爱一个人呢?

梁思成住院期间,弟弟梁思永与梁实秋等同学开始了远赴美国求学的历程。这些人远去的消息,多多少少又让他心中多了些对于外界的向往。在这个飘散着消毒水气味的地方,住得实在是有些久了。他望着窗外季节颜色的变化,不安的心早已经飞了出去。

为了打好国学基础,梁思成又开始抓紧时间学习。而林徽因这一年来也很努力,在培华女中的学习生活结束,她也得到了半官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出院这天,梁思成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林徽因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林徽因刚刚剪去长发,换了一个当时特别时尚的女大学生发型,让他看得如醉如痴。

“徽因,我终于相信古人的话了,真得感谢这次意外的车祸,虽然皮肉受了伤,但是却让我重新认识了你。你真的很好。”

听到这些话,林徽因害羞地低下了头。经过此番事件,这两个年轻人的关系似乎更进了一步,他们也开始憧憬起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