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自信:贵州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宣言和战略命题,回应着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期待和诉求,对强化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而回顾文化自信这一国家战略命题的提出,贵州无疑是一个关键节点。时间回到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阳建设了孔学堂,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130多场中华文化传统讲座。每逢节假日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到孔学堂听课,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参观学习基地。”听了汇报之后,习总书记有感而发地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光辉的讲话,在习总书记紧接着的讲话中得到更深刻的阐述。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对贵州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振奋和鼓舞了贵州同志的文化自信,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贵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以来都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按照国家2011年的贫困划分标准,2011年贵州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33.4%。而且长期来“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三言两语”,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贵州人的“认命”意识。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度热议所谓“富饶的贫困”的“贵州现象”,更使得一部分贵州人对贵州缺乏认同,对贵州的发展缺乏信心。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着力恢复和重建文化自信,勇敢地说出“我们不想总是垫底,我们也想奋力攀高”的心声,发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的宣言,喊出“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誓言,凝聚发展团结奋斗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从2011年到2020年减贫1000多万人,创造了减贫史上的贵州奇迹。全省文化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发展自信空前高涨,形成了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强脱贫动力,进而实现后发赶超的“新贵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