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科技人才政策及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虽已提出很久,但对当今世界而言不仅不过时,甚至有新的意义。当今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升级,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力业已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科学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指标。除资本以外,技术和人才也被纳入竞争的范畴,掌握高科技人才对国家实力的影响正在不断赶超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影响。自然资源、资本存量等客观因素已不再是国际竞争的唯一筹码,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等软实力因素已成为一国可持续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人才、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创造性产出是当今各国关注的焦点,国际竞争正在向人才竞争转变。

高科技人才日渐成为“稀缺品”。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国际人才是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所提供的国内研究和发展有助于提升本国知识获取和创新能力,使本国受益,而缺乏高端人才的国家则更难以从人力资本中获得经济增长贡献。[1]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报告表示,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未来5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加剧。到2050年,欧洲15~64岁人口将减少1亿,65岁以上人口将增加0.75亿,到那时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未来人才争夺将进入新的高潮。[2]OECD报告还显示,创新指数领先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其研发人员数量也在世界前列。2015年数据显示,以色列、芬兰、丹麦、朝鲜、瑞典、比利时、挪威、冰岛等国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超过10‰,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则依次为10‰、9.2‰、9.1‰、9‰、9‰和8.8‰,[3]这些国家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均排名前20名。欧盟委员会的报告指出,2000年,该地区仅信息技术人才就缺员123万。而根据美国计算机技术工业协会(Computing Technology Industry Association)的统计,目前美国每年短缺的高科技劳动力总数为26.8万,由此带来的美国企业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美元。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技术人才也是供不应求,缺额超过百万。[4]

全球人才危机已被触发,关于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却并不平等。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各国普遍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来建设本国的人才队伍,以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确保本国在新经济形态和新工业革命过程中不落下风。[5]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国家实力、雄厚的财团资本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等优势,强势吸收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以优厚的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出国培训为激励手段,吸引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人才成为外国公司的本土雇员,实现人才的本土利用。[6]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首当其冲,超过30万名留学生远赴其他发达国家求学,大量人才优先选择到跨国公司就业。这一现象对我国掌握人才资源、抢占发展高地均构成巨大挑战,已严重影响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间人才争夺同样日趋激烈。上海是我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肩负着在前沿地带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长期以来,上海培育和吸引了大量人才,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先锋力量。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纷纷加入赶超行列,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引才政策,成为人才净流入地,这对上海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带来了一定挑战。作为国际性都市,上海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向的人才竞争压力。是守成发挥传统优势,还是把住知识经济的脉络,通过引才政策推动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亟待回答。

综上所述,本书的研究问题是: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如何吸引高科技人才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二 研究意义

本项研究将建构评价引才政策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检视主要创新型国家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在规范性、原则性上予以归纳,并汲取能够为我国人才建设所用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就学理意义而言,本项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视角剖析主要创新型国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具体方法,归纳总结其经验,厘清其人才战略的架构与内涵,为我国人才建设有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各主要国家争夺人才主要关注的是人才的去向问题。主流人才流动理论对于人才流动趋势进行了解释,人才的选择行为受其自身需求等拉力因素影响,同时受物理障碍、政策障碍以及其他因素的推力影响,在两个方向的作用下形成人才最终的流动方向。本文不仅要梳理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更要从理论上分析人才流动背后的动因。同时,在国际人才流动的大视角下,进一步阐释人才这一生产力要素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人才及其关联性因素的社会动力分析,推动该领域研究由“态”向“势”发展。本文所面对的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是一个无法完全量化的指标,且为社会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有必要根据以往理论搭建分析框架,理顺政策梳理过程中的逻辑性。

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本项研究对相关创新型国家的引才政策进行了详细梳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主要创新型国家政策的认识。在现有国际格局下,美国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我国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但在创新领域仍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正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梳理这些国家的主要创新做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发现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从而为我国在创新领域的人才政策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我国高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相应的支持,扭转人才向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净流出”的局势。同时,就上海而言,本项研究能够提供相应的态势研判与政策解读,并有效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尤其是上海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库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引才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丰富有关知识;第二,结合当前国际人才流动的趋势,找到引起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规范性与原则性;第三,结合吸引高科技人才政策的内容与现实需求,明确这一政策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逻辑关系;第四,提出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关键性建议,以应对人才政策落实中所遇到的困难。

三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梳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因此主要采用文献与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文献与数据分析法是了解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知识来源。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用于将政策进行梳理与分层分析。由于该问题涉及人口学、劳动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本项研究还涉及了跨学科研究方法。

1.文献与数据分析法

本书属梳理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来自大量文献资料。政策分析则是基于事实对涉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进行收集、归纳与整理。从内容上看,本书分为理论介绍与政策分析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文献主要来源于书籍、报纸、期刊、论文等,政策分析部分的研究对象为各国引才政策,资料主要来源为各国政府官方网站、白皮书、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研究报告、智库研究报告等。

2.层次分析法

此法用于把握对外政策政治研究的基本视角,是一种系统性分析方法。它属于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将政策按照目标或执行方分为不同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简捷实用,得到的研究成果清晰明确,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即可将各层次原因讲明。在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梳理中,各种引才政策涉及范围广、层次多,每个层级的利益关系不同,分别涉及不同的政策角度,这就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各个层级对整体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影响战略决策的因素与效用。在探究人才流动的原因时,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其划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等几大层次。同时,在进行文献分析时,还可从国家间横向分层对比不同引才政策的效用。所以层次分析法是本项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它是用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数字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联系的差异,从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为查明原因提供依据和改进措施。[7]本书研究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引才政策,在政策分析部分涉及不同国家政策的横向对比,同时涉及其他国家的政策与我国现有政策的对比,因此借用经济学中的比较分析法,在政策对比中找到规律与启示。

4.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对于发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深层隐性制度因素的内在关联,并从中揭示制度变迁和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制约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也有助于提供全面、系统的政策分析,为揭示政策制度变迁及内在规律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论。[8]本项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的引才政策,涉及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属于人口学、劳动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内容,因此在研究中拟对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梳理,为后文的政策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四 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的目标,是以对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梳理为基础,进一步推进相应的原则性、规范性认知整合。同时,结合我国及上海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现实,进一步阐释相应的人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期望的成果。

本项研究的具体内容涉及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准备。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章,拟对创新型国家进行界定与选择,对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进行解释与界定,同时对涉及人口流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为后文的政策分析建立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政策梳理。此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四章,拟对主要创新型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进行梳理,其中第二章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移民型创新型国家的代表)的引才政策进行分析,第三章分析德国、英国(欧洲的创新型国家与实力代表)的引才政策,第四章分析日本与新加坡(与我国邻近的亚洲国家)的引才政策。本阶段拟提供相应的评价与分析,探讨吸引高科技人才政策所具有相关原则性、规范性的认知,阐释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尤其关注其中的缺陷与不足。

第三阶段是启示与对策建议分析。通过第五章内容,对当前我国的主要人才政策展开分析与评估,明确我国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涉及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学理解读,也将结合国际战略学的人才分析,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同时,本阶段还以上海市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作为分析对象,为上海市吸引高科技人才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在明确上海市引才政策的原则准备与提升空间,阐释其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空间的基础上,提供帮助上海市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有效方法。


[1] OECD,Economic Policy Reforms 2017:Going for Growth,Paris:OECD Publishing,2017,p.18.

[2] UN DESA,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 https://esa.un.org/unpd/wpp/Graphs/DemographicProfiles/.

[3] OECD,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17: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Paris:OECD Publishing,2017,p.24.

[4] 冯昭奎、俞俭、杨桃源:《中国如何打赢全球人才争夺战》,《瞭望》2000年第32期,第14~22页。

[5] 蔡昉:《自主创新与我国人才引进政策研究》,《引进国外智力研究论文选编》,2009年。

[6] 赵曙明:《高科技人才国际争夺态势分析与对策》,《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3期,第47~51页。

[7] 杨秀君、丁振春、刘学丰:《经济文献检索概论》,青岛出版社,1987,第342页。

[8] 熊必军:《制度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