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继承与超越:五四精神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五四运动发生在一战结束之后,这一时间点不仅对中国是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对西方文明也是如此。五四运动以前的百年对中国而言是不断沉沦的百年,对西方则是不断进步和扩张的百年,十九世纪堪称西方文明的巅峰期。然而好景不长,1918年,斯宾格勒出版了《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其中预言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同年年底,梁启超赴欧,亲眼看到了西方社会的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的论点。他彻底放弃“科学万能”之迷梦,主张在中国文化上“站稳脚跟”,要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0]。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了他们的预言。在后“五四”的百年间,中国逐渐从低谷爬升,走出战乱和贫困,走出一条安定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西方文明从一战开始从和平繁荣的峰顶跌落,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和冷战对峙的仇恨之中,逐渐丧失全球霸权地位、走向衰落。当然,这一描述是对大势的粗线条勾勒,局部而言中西方在不同时间各有起落。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针对现代科技工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如核威胁、环境生态灾难、道德滑坡、人的异化等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率先兴起,以求超越启蒙理性和现代主义的弊端,拯救人类。在其早期,后现代主义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其目的仅仅是解构现代性、颠覆一元论和粉碎权威。但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虽然成功地消解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盲目崇拜,但整体上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它只是一味地否定、打倒和摧毁,并没有为新时代勾绘出任何建设性的方案,反而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11],它指的是“一种建立在有机联系概念基础之上的鼓励历险和创新,推重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它是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现实的有机整合”。[12]
有别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全面否定的态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对现代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科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复杂性等新兴学科的新发现,推崇一种“后现代科学”,即一种克服了机械的、还原论的,以及行为主义的方法的科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超越了笛卡儿“天人二分”的二元论和牛顿的机械宇宙观,承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活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人和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13]对于民主,现代的民主思想根基于启蒙运动产生的个体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此既赞同,又反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肯定一切个体都具有内在价值,所以主张对一些西方思想家在理性基础上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积极观念加以保留。但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反对那种认为个体除了他们自己不需要任何东西便可存在的实体观念,因而也就反对那种建立在个体主义之上的竞争性的利己主义和片面的启蒙个体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民主既注重个体的差异,努力“建构一个后现代世界,在此世界中所有生命共同体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心”[14],也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以及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重要性。关于进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肯定进步是可能的,却并非必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历史进程抱有一种乐观主义态度,认为进步是必然的,有的是相信万能的造物主给万物植入了一种通向进步的推动力,有的是基于对科学进步和人类理性的盲目自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否认这一观点,过去的前现代的传统并不一定都是落后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带来进步,至少不是全面的进步。例如,如果科技的发展造成核灾难或生态灾难、导致人类毁灭,这能算得上是进步吗?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21世纪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要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这就要求当代中国人不仅要面对中国自身的社会问题,也要面对世界性的问题,既要有“修身齐家”的修养和功夫,还要有“治国平天下”和“为万世开太平”的视野和豪情。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历史上中国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汉朝,直到禅宗的诞生,才完成佛教中国化的任务,后来又融入儒学,催生了宋明理学,缔造了儒学第二期发展的高峰,整个过程历时千年之久。第二次是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从利玛窦开始发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势头逐步增强,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中国文化吸收和消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和英美市场经济及自由主义在内的西方文明成果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可以预见,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对世界所有优秀文明进行学习和吸收,一种更新的中国文化会像浴血重生的凤凰那样翱翔于九天。
今天,国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既要继承五四精神,更要超越五四精神,才能真正无愧于“五四”先贤。从继承而言,应当不忘“五四”先贤们忧国忧民的初心,学习他们争取社会进步的决心和与黑暗专制势力斗争的革命勇气,继承和发扬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在超越方面,既要继承和发扬民主、科学和进步的精神,也要看到其局限和不足之处。今天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道德伦理和文化建设,以使五四精神更加完整、饱满。唯有如此,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引导国家和民族不仅在经济和物质方面,同时在文化和精神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