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有关工作投入感的研究历史较短,在西方发达国家不过进行了二十多年,而我国对于工作投入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上主要是跟踪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从国内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对于教师工作投入感的研究较少;同时,多考量相关因素对教师工作投入感的关系与影响作用,很少系统探讨教师工作投入感的来源、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更缺乏对一线教师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较少听到教师自身对工作投入感的看法和建议,对教师工作投入感缺乏整体把握和系统认知。因此,本研究拟从国外工作投入感研究的发展与最新进展着手,厘清工作投入感研究的关键点,梳理研究脉络,为深入研究教师工作投入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尝试对中学教师的工作投入感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调查问卷,并结合对一线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深入探讨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的总体状况和个体差异、工作投入感产生的原因或者根本来源、哪些因素能够对教师工作投入感产生显著影响,以及教师工作投入感对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导致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和困境,系统探讨提高我国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的可行性策略,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 国家教育发展和政策的呼唤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本,谁就有国际竞争优势。因此,人力资本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获得和质量的保证,只能通过教育而实现,世界各国都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就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在随后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和目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和最根本的动力源泉。为此,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可知,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以下三点展开: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二是造就一批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学;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归根结底,立足于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具备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不具备对教师工作的高度热情和专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无从谈起。为此,对教师工作投入感的研究有着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呼唤的战略性意义。

二 管理学研究焦点变化的启示

20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为代表的几位著名心理学家发起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著名的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ical Movement,PPM)。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人格特征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标的,探究发展潜力和美德等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积极心理力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如成就感、满意度、幸福感、希望、乐观等;个体的积极人格特征和良好品德,如自尊、友好、智慧、勇气、仁爱等的形成机制、测量方法和培养方式;如何建立有利于个体积极力量和品质发展的社会制度。积极心理学运动发展的十多年来,其影响已波及全世界,其理论和观点已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管理学领域而言,积极心理学运动促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的出现和发展。200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Nebraska University)的Luthans教授首次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运用到组织行为学中,并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Luthans认为,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引入有关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研究成果,利用个体当中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和可开发的,并能进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特质和心理能量,实现组织领导效能和工作绩效的提升。因此,在管理学中,不少研究者转变了原有的研究方式,将研究视角由关注管理控制和克服员工的弱点向关注开发和培养员工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员工关注组织利益的方向转变,使员工将提高工作效率视为一种满足内在积极心理需求的方式[1]。研究员工职业倦怠等负面工作情绪的很多研究者,开始从职业幸福的角度,研究如何用积极的方法开发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得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能够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从而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因此,作为受到积极心理学影响而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新视角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成就感、工作投入感、职业幸福感等对个体工作中积极情感体验的研究逐渐被管理学界所采用,运用到提高员工幸福感和工作绩效的研究与实践当中。

在此背景下,对教师工作状态和职业感受的研究也逐渐从教师的消极情绪体验向积极情绪体验转变,旨在不仅识别教师的积极情绪,还要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消除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提高工作绩效,改善组织和社会氛围。为此,教师工作投入感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有学者认为,教师工作投入感特指“教师群体对其本职工作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爱迷恋程度”[2]。它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专业成长,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及身心成长,乃至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的教育整体水平。因此,对教师工作投入感进行研究、挖掘教师工作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改善工作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感受,不仅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管理学研究领域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三 教师职业生存状况的现实需要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的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 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如果以“任意一项指标存在问题”作为标准,有 96.4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如果以“任意两项指标存在问题”作为标准,则有 85.9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如果以“任意三项指标存在问题”作为标准,则有 71.1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即使以“任意五项指标存在问题”作为标准,还有 39.2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3]。对1994~2011年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也显示,在世纪之交的18年间,中国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表现在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心理变量上,中国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日益严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心理负担、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层面[4]。相类似的是,另一项对2000~2013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躯体化、恐怖、焦虑与精神病性严重,且呈现逐年加剧现象[5]。同时,在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倾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教师对工作现状的不满和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苦闷,甚至许多教师直接表示从教是无奈的选择。可见,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包括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从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入手,在教师管理过程中,着力帮助教师克服不健康的、消极的工作状态与情绪,减少教师由于职业压力而造成的对身心的负面影响;开发教师工作中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状态和情绪,增强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利用教师积极的心理能量抵消消极心理能量对教师身心造成的伤害。这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健康状态的观照,更是维护教师队伍稳定、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手段。因此,对与职业倦怠的负性能量呈相反状态的工作投入感的研究,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其研究成果无疑会对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对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状况进行研究也成为建设教师队伍时应该考虑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