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主要城市

德黑兰 是伊朗首都,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德黑兰面积658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889万(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10),是伊朗第一大城市。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北面紧邻全国第一高峰达马万德峰,山顶终年积雪,炎热的夏天在市区北望,看到山顶的积雪,形成德黑兰景观的壮丽背景。

德黑兰一词原意为“暖坡”,它在历史上是一个名为“Ray”(拉伊)的村落。德黑兰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逐渐繁荣起来。18世纪,恺加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奥加·穆罕默德于1795年将德黑兰定为波斯首都。恺加王朝期间,德黑兰市进行了颇具规模的规划。1926年之后,巴列维王朝推行现代化改革,再次对该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使其成为中东地区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地标建筑就是“自由塔”。“自由塔”是为纪念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而建的,位于可容纳10万人聚会的自由广场。自由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大理石建成。它于1971年10月落成,由伊朗著名建筑师侯赛因·阿马那特设计。该塔既吸收外国建筑的优点,又充分体现伊朗建筑的民族风格。塔的底层是博物馆和电影院。电影院可容纳500名观众,5部电影机可同时在一块大银幕上放映,主要题材是关于伊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山河风光和名胜古迹。

1979年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市区新建大量地标性建筑物,其中最显眼的是米拉德电视塔(Milad Tower)。该塔于2007年建成,塔高435米,是伊朗第一高塔。该塔顶部有观光层,可以俯瞰市区,由于该塔本身位于一个山坡上,因此视角很好。底部周边有商业区,可供游人休闲消费。米拉德塔全天开放,傍晚最热闹。黄昏时蜂拥的市民和游客向那里汇集,都希望饱览灯火通明的首都全景,下塔后再在附近餐饮娱乐,深夜方归。

德黑兰市分为老城区和新区两部分。市区的南部为老城区,保存了传统的伊朗风格和伊斯兰文化特色:低矮的平顶房屋,狭窄的街道,弯曲的小巷,遍布着巴扎(集市)、鳞次栉比的店铺和作坊、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陵园。最高精神领袖的官邸也在这一区域。这里的居民多数是中低收入者。市区的中部和北部是新区,街道宽阔,四通八达,金融机构、大公司、大商场、饭店和宾馆集中在这里,一座座豪华的别墅和庭园点缀其间。政府机构和外国使馆集中在新区。新区,尤其是山脚下北区的居民大多是富商、中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北区被称为富人区。

伊朗的传统商铺与中国人传统认知的大商场不同,它多数是按照种类聚集的,比如手机一条街、小家电一条街、果品一条街、家具一条街,在巴扎中也有比较明显的分区,食品、杂货、五金、地毯、化妆品等都是相对集中的分布。市民一般在自家附近的巴扎购物。巴扎商铺也多做固定老客户的生意,因此生意相对稳固。

德黑兰是伊朗国内与中东地区内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1985年,伊朗议会批准“德黑兰地铁执行方案”,并于1986年开始执行。截至2019年中,投入营运的地铁线共有7条,分别是1号线至7号线,共开通165站,既有地下站点也有地上站点。其中最早的1号线和2号线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启动运行,7号线和6号线是最新加入运营的地铁线,开通时间分别为2017年6月和2019年6月,两者都是部分站点开通。地铁的运营有效减轻地面交通的拥挤。另外,德黑兰地铁的部分设施和车辆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

伊朗的伊斯兰共和国的创始人、最高领袖霍梅尼的陵墓坐落在城市南郊。这座陵墓位于德黑兰国际机场和市区之间,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雄伟建筑,金色的穹顶和宣礼塔,在日光和夜晚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霍梅尼陵墓不仅成为什叶派穆斯林朝觐和祈祷的圣地,也是伊朗国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天来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许多是学生和军人团体。外国游客也可以进入陵墓参观。不过妇女需要遵从伊斯兰的习俗,更换黑色长袍后从女宾区进入。女宾区有外借长袍的服务,非常方便。陵墓分区众多,华丽又静谧,冬暖夏凉。

德黑兰市区的古迹景点很多,由近200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修建的皇家建筑是德黑兰景点的主要组成部分。皇家建筑中以古列斯坦宫最奢华,宫内豪华的大厅是历代新王举行加冕典礼和其他重大庆典的场所。古列斯坦宫又被称为玫瑰宫,堪称一座美丽的皇家花园,面积很大,园中绿树成荫,还有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坛、蓝色的喷泉圆池和潺潺的小溪等景观。该宫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冬宫,这个名字源于它的位置,古列斯坦宫在老城区中心,冬季相对温暖。而在城北山坡上还有一个夏宫,占地面积400公顷,其中大小散落着14座宫殿,松柏青翠,还有户外游泳池等附属设施,这是伊朗王室夏季避暑的地方,从夏宫可以俯视整个德黑兰市区。古列斯坦宫已对游人开放,而夏宫则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公园。德黑兰的另一个文化特点是拥有40多家博物馆,其中有伊朗国家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地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等。其中伊朗国家博物馆已有近80年历史,有30多万件藏品,被称为伊朗“博物馆之母”。伊朗国家博物馆中有百余件器形完好,精美绝伦的大件青花瓷,是中伊艺术与审美交流的完美体现和佐证。

德黑兰是伊朗的经济中心,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总部均设于此。德黑兰证券交易所是伊朗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德黑兰又是全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它拥有的现代工业企业占全国的1/3,其中制造业约占全国的一半。德黑兰的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还包括电器、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烟草等行业。德黑兰生产的金银珠宝首饰、地毯、刺绣等手工制品闻名于世。

德黑兰市有大小巴扎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巴扎是一座长达10公里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古老商业城。它除了有各色各样的店铺外,还有多种特色的餐厅和茶楼,在这里可以买到伊朗各地的小吃和品种繁多的干果。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产品,也有伊朗的手工艺品,如精美别致的金银珠宝首饰、地毯、手工织品、金属工艺品。德黑兰的巴扎是市民和游客的购物中心。

作为伊朗的文化教育中心,德黑兰集中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新闻出版机构、文化艺术团体以及电影院。德黑兰有众多知名的高等学府,其中最著名的是德黑兰大学,它也是中东和中亚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拥有学生约3万人。此外还有自由大学、贝赫什提大学、谢里夫理工大学、伊朗医科大学等。德黑兰的贝赫什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均已开设汉语专业。

德黑兰是西亚地区的体育运动中心之一。这里的居民喜欢体育和健身活动。伊朗全国有30多个单项体育协会,其中多数设在德黑兰。德黑兰的奥扎迪综合运动场占地450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拥有可容纳10万观众的足球场,以及22个其他体育项目的场馆。奥扎迪运动场的规模不但是伊朗第一,而且也居中东地区前列。德黑兰另一家大型运动场是恩格劳布综合运动场,面积达130公顷,各项设施齐全,拥有室内室外两个游泳池。

德黑兰市区及郊外建有许多休闲场所,如菲尔杜西公园、劳拉公园、密拉特公园、尼瑶瓦朗公园、萨厄埃公园和夏特楞奇公园。其中的尼瑶瓦朗公园占地63000平方米,密拉特公园面积达341770平方米。

库姆 著名的伊斯兰宗教圣城,位于德黑兰以南156公里,为库姆省省会。库姆省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该省发现的人类文明遗存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库姆城具有1100多年的历史,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它就以骆驼商队的重要驿站而闻名四方。库姆东邻无垠的卡维尔(盐碱)荒漠,西接崇山峻岭。湍急的库姆河由西南流来,绕城而去,注入东部的纳马克湖。城内多水井,泉水清澈甘甜,这在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确实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因此库姆是从德黑兰通向南部重要城市阿瓦士、亚兹德和伊斯法罕的必经之地。

13世纪蒙古人入侵时,库姆曾遭劫难,15世纪才得到恢复。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建立,宣布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为正式国教,并将第八任伊玛目在马什哈德及其妹妹法蒂玛在库姆的陵墓列为什叶派的最大圣地。萨法维王朝还在这里大兴土木,修缮和扩建清真寺,将库姆建成一座庄重壮丽的圣城。18世纪初阿富汗人入侵伊朗,库姆又遭兵祸。18世纪末恺加王朝建立后,法拉赫·阿里国王重修圣城,库姆再度繁荣。20世纪20年代中期巴列维王朝建立,什叶派教士受到打击,尤其在礼萨王统治时期,库姆一度萧条冷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之后,库姆又重新兴盛。

库姆从公元9世纪初开始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中十二伊玛目派的圣地和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第七任伊玛目之女、第八任伊玛目阿里·里达之妹法蒂玛·马尔苏梅在前往探望他的哥哥里达时病故,陵墓就建造于库姆。1502年,波斯萨法维帝国宣布什叶派为国家教派,并设总部于库姆。在皇帝的命令下,库姆得到全面整修。马尔苏梅墓饰以花砖、金箔。墓北建起礼拜大殿和唤拜楼,并辟有宽阔的广场,以供商贾贸易。库姆作为圣地的名声日隆,成为什叶派穆斯林崇敬的圣地。后来,法蒂玛陵墓扩建为一个规模宏伟的大清真寺。圣陵的金色圆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高耸入云,蔚为壮观。圣陵前面的一泓水池也被视为神圣的地方。每年,来自伊朗各地和邻国的穆斯林在这里进行传统的朝觐和洗礼活动。什叶派穆斯林笃信朝觐这座圣陵是极其虔诚行为,无不引以为荣。现在,马尔苏梅圣陵包括圣墓、老广场、新广场、萨法维和恺加王朝诸皇帝墓。

除了圣陵,贾卡然、阿兹曼、伊玛目哈桑·阿斯戈瑞等历史悠久的清真寺至今仍巍然屹立。现在的库姆分布着150多座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各座清真寺的圆形屋顶、肃穆庄严的拱门和耸入云端的宣礼塔和尖形塔顶都使这座圣城充满着浓厚的伊斯兰色彩。这些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古代建筑是伊斯兰文化的珍品与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伊朗古代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最高领袖霍梅尼的故居也在库姆城中,并对游客开放。库姆也因此成为伊朗境内最主要的宗教圣地。

库姆是伊朗什叶派的神学教育和研究中心。这里有年代悠久的神学院和神学研究院,常年有大量学员和教士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什叶派神学。还有一批高级神学家长期住在这里,从事伊斯兰宗教研究,著书立说,出版刊物。库姆几经盛衰,历尽沧桑。已故伊朗最高宗教领袖、伊朗伊斯兰革命领导人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创建人霍梅尼,以及当今伊朗的最高领袖、共和国总统和政坛要人、高中级神职人士,都曾在库姆神学院学习或任教。在1979年推翻巴列维王朝的“反国王运动”中,库姆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库姆主要的神学院有18座,在校学习的学生有数万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来自外国。库姆著名的神学院有建于600年前的菲依齐耶神学院,主要接纳外国留学生的霍贾梯神学院,以及道鲁·夏法神学院和米耶神学院。另外,库姆还有库姆大学、穆夫提大学等17座大学或者学院。

如今,库姆依旧保留着非常浓郁的宗教气氛,许多坚持信仰的穆斯林每天按时在清真寺的大殿做礼拜。每逢星期五,大小清真寺更是挤满做礼拜的穆斯林,不论领拜人伊玛目还是毛拉都在台上讲经说道,或评论世道和时局。

库姆的巴扎是游客必到之处。每天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朝觐者、参观者到这里购物,他们主要购买各种宗教用品、纪念品。与各地的巴扎一样,这里也可以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游客们喜欢品尝具有库姆独特风味的小吃和各种甜点。

伊斯法罕 伊朗中部城市,距离德黑兰435公里,是伊斯法罕省省会,也是伊朗第二大城市,2018年人口204万。伊斯法罕地处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德山山脚下的高地,是伊朗的交通要冲。由于它位于海拔1570米的高原,故而冬季气候寒冷,常降大雪,并经常封山。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晚上很凉爽,仍需穿上厚衣。春季的气候温和宜人。伊斯法罕依山傍水,景色秀美,素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称。

伊斯法罕是一座著名的古城,在公元前的历史上就有记载。它曾是“丝绸之路”的一处驿站,东西方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因古时这里是军队的集结地而得名。这里曾经是伊朗的首都,它的名字在16~18世纪享誉欧洲。1989年伊斯法罕市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西安是它在全球十四个友好城市中的第一个。伊斯法罕城有两大特点。一是扎扬德河缓缓穿城而过,不但增添伊斯法罕城的秀美,而且给城市带来清新和生气。河上有一座450多年前建造的哈居大桥,桥上行人,桥洞下的流水灌溉良田,是一处古老而又奇特的景观。二是有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大道——包格林荫大道,将城市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大道长5公里,宽47米,道旁建有萨法维王宫,以及奥扎迪广场和伊玛目广场。伊玛目广场面积达80000平方米,是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时下令建造的,当时用于进行士兵游行、举行庆典、观看马球比赛。广场周边有许多古老建筑,例如阿里加普宫、阿巴斯集会清真寺、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伊玛目广场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阿里加普宫是16世纪初期阿巴斯一世下令建造的,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用于会见各国使节和社会名流。宫殿有5层楼,每一层的装饰和绘画风格各异。伊斯法罕还有萨法维王朝时期修建的贝赫什提宫、苏坦宫等。

伊斯法罕有两处世界著名的景点。第一处是四十柱宫。该宫始建于阿巴斯一世时期,阿巴斯二世时期建成,是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约1米。宫殿前半部是三面开放的宽敞的平台,台上有20根高大的木柱。正中的4根大柱子中间有一大理石水池。水由这4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狮子的嘴里喷出。宫殿前面为长方形大水池,长110米,宽16米,水池四周有喷泉和石雕。宫殿的20根柱子与辉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四十柱宫”由此得名。四十柱宫大厅墙上有6幅大型的壁画,画面生动地反映伊朗古代战场的景观,非常壮观。第二处是三十三孔桥,它是1602年由阿拔斯一世的大臣阿拉威尔迪汗负责建造的。三十三孔桥横跨在扎扬德河上,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一座桥。桥为双层结构,下层整齐排列着33个半圆形桥洞,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形成33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故名三十三孔桥。上层桥面两侧有3米高的围墙,围墙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围墙外侧还有一米左右的空间,可供行人走动。这座石桥兼具桥梁和水坝的双重作用,美观大方,因此也是伊朗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伊斯法罕市还有一座奇特的古老建筑,它是位于西郊的摇晃塔。这是一座双塔建筑,游人只要在其中一座塔倚墙猛力晃动,塔身就会摇动,另一座塔身也会随之晃动。这里也是游人必游之地。

伊斯法罕市的伊斯兰宗教气息也很浓郁,全市有大小清真寺200多座,还有48家经学堂。伊斯法罕最古老的清真寺是礼拜五清真寺,建于11世纪,是该城发展的见证。另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是伊玛目清真寺,其宣礼塔高达48米。伊玛目清真寺有一个奇趣的现象,游人在该寺大殿中心找到地面上对准圆顶的几块砖,站在砖上跺脚便可听到7个回音,其声音可传送到大殿的每个角落。凡来此的游客都会好奇去试一下。伊斯法罕是信奉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城市之一。他们在17世纪迁居此城。现在城内有14座大小不等的东正教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全救主天主教堂”(也称“旺克天主教堂”)。在市区一座很矮的小山上还保存着古代琐罗亚斯德教教堂遗址。

伊斯法罕是伊朗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但商业繁荣,而且还是仅次于德黑兰的工业区。伊斯法罕的轻纺工业发达,也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拥有数十家纺织厂,其产品占全国纺织产品的一半。伊斯法罕还是伊朗的重工业基地,拥有现代化的冶金综合企业。它建有的伊朗第一座钢铁厂,也是国内最大的钢铁厂,钢铁年产量约360万吨,是国内钢材最主要的生产地。今天的伊斯法罕不仅是西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而且其轻工业企业,如家用电器、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造纸等企业,也达到一定规模。

伊斯法罕老城区的列·包佐尔格巴扎,也称大巴扎,长达5公里。巴扎内有多条巷道,每条巷道以销售某一个行业的商品为主。大巴扎中的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其中许多是进口货物,包括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巴扎内开设有多种风味的餐厅和地方特色的小吃店、茶馆、旅店,甚至还有一家清真寺。多年来,大巴扎一直是伊斯法罕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购物中心,也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伊斯法罕生产的瓷器远近闻名,瓷器制造和瓷绘工艺与中国瓷器工艺相似。据史料记载:中国元朝时,当时的波斯国王请求中国派遣千余名制瓷工匠落户伊斯法罕,帮助当地生产瓷器。这千余名中国工匠后来就留在伊斯法罕繁衍生息。这也是中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设拉子 伊朗南部法尔斯省省会,距德黑兰919公里。该城北靠扎格罗斯山脉,东临马哈尔鲁河,水光山色,风光旖旎。设拉子气候温和,虽然夏季炎热,但春(2~5月)秋(10~11月)两季气候宜人。设拉子素有“花都”之称,又有“玫瑰与夜莺之城”的美誉。市区内布满大大小小的玫瑰园和果园,大街两旁绿树成荫、草坪如茵,街心公园百花争艳。法尔斯省是波斯民族的发源地,全省到处可以感受到古代波斯文明的气息。

设拉子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历史上几度成为不同王朝的都城。据说,设拉子城是由远古时代比什达德第二代国王塔赫姆雷斯的儿子所建。设拉子东北56公里处的库赫·拉赫玛特山脚下,是波斯部落崛起之处。波斯人在居鲁士二世领导下推翻了米底王朝,于公元前550年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设拉子极盛时期,不但是波斯帝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而且经济十分繁荣,文化也高度发达。

设拉子附近的古代遗迹保存得比较完好,如2500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兴建的王宫遗迹“波斯波利斯”,保持着它昔日的风貌和神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位于扎格罗斯山区盆地中。它建于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在位)时期,位于设拉子东北5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城址东面依山,其余三面有围墙。主宫殿群遗址现有12.5万平方米,主要遗迹有大流士王的接见厅、百柱宫、万国门、众王之王庙等,地基之下挖有2公里多长的排水系统。整座宫殿被43座平均高约18米的石墙分割为不同区域,这些石墙不是用灰浆砌成,而是用铁钉和铅钉锁成。“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四座首都之一,每年春分时节,国王都要来主持一次盛大的新年庆典,欢度祆教的诺鲁兹节。因此它不是帝王常驻的行政首都而更富有宗教气息和祭祀功用,故而又被称为“灵都”。在设拉子城东北130公里处还有居鲁士大帝的陵墓,该陵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设拉子城几度盛衰,饱经沧桑。在13世纪蒙古人统治时期,设拉子曾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伊朗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中心。1342年,帖木儿率领军队攻占设拉子,该城遭到严重破坏。在萨法维王朝时期(1502~1736),设拉子一度呈现繁荣。后来阿富汗人入侵,设拉子又遭到破坏。1768年,卡里姆汗·赞德建都于设拉子,他修建大道,开设大型巴扎,兴建清真寺、城堡及其他建筑,设拉子逐渐恢复昔日的繁荣。另外,他还在城外建设一座古兰经门,门的两侧有警卫室和休息室,门的顶部还有一个房间里全是手书的《古兰经》经文,旅人从下方大门穿过就相当于穿越《古兰经》,可以平安回家。

设拉子又是一个怀旧的城市,它的许多大街以历代名人的名字命名,如菲尔多西大街、萨迪大街、哈菲兹大街、哈亚姆大街、安瓦里大街、大流士大街。设拉子市区有不少历代名人的陵园,如伟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的陵园。这些陵园大多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供人凭吊。伊朗人酷爱诗歌,萨迪和哈菲兹的诗歌广为流传,家家有他们的诗集,人人皆能背诵一二。

现代设拉子已不再是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城市,它拥有电器、化工、纺织、水泥等现代工业,旅游业也获得巨大发展,由于“波斯波利斯”、居鲁士大帝墓和诗人陵园的原因,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到访设拉子。设拉子的巴扎同样闻名遐迩。位于市中心的“摄政者”巴扎成为设拉子的商业中心,保存了浓郁的东方情调,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有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店铺和摊点。

设拉子的宗教气氛也非常浓厚,市区内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数以百计,每逢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各清真寺都挤满了前来礼拜的教徒。设拉子历史悠久,最著名的清真寺是建于894年的阿蒂克礼拜五清真寺。该寺中心精致的“霍道豪奈”(即真主之家)建筑,类似于麦加的克尔白(天房)。设拉子另一座规模巨大的清真寺——新清真寺,建于1235年,它的多边形庭院的面积就达2万平方米。设拉子还有一座镜宫圣陵——赛义德·艾哈迈德的陵墓,他是第七任伊玛目之子,第八任伊玛目里达的兄弟。该圣陵也是伊朗境内仅次于马什哈德伊玛目里达圣陵和库姆法蒂玛圣陵的第三大圣陵。此后历代王朝统治者和执政官都对圣陵进行过保护和修缮。该圣陵内贴满了马赛克式的玻璃,因此也就有了镜宫圣陵这个名字。

设拉子另一个闻名于全国的特殊美誉是“出美女”的城市。设拉子是波斯帝国的发源地,聚集了来自帝国各行省的臣民。此后,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等民族相继占领和统治该地。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杂居、通婚,促进了设拉子的居民血缘融合,由此形成了产生“波斯美女”的条件。

马什哈德 呼罗珊省省会,位于伊朗东北部,是伊朗第三大城市,历史上曾一度作为波斯王朝的京城。马什哈德市的面积485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309万。它既是一个古老的城市——约有两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进入波斯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马什哈德位于哈里鲁德河的支流卡夏夫河的河谷。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基本上能满足所需,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主要出产粮食、甜菜、棉花、蔬菜、水果等,市内有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农牧产品交易市场。呼罗珊省的藏红花在伊朗品质最高,年产量可以达到172吨,每年藏红花都汇集到马什哈德,再由这里行销国内和全世界。自古以来,它是伊朗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是通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的门户,现在还有通往土库曼斯坦和中亚诸国的铁路。今天马什哈德已建立诸多现代工业,如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皮革业、水泥制造业、汽车制造、电器制造业等,已成为伊朗东部的经济中心。

马什哈德是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宗教圣地和朝觐中心,也是唯一一个拥有阿拉伯语名字的伊朗大城市。马什哈德一词的波斯文词意是“殉难者的葬地”;另一种说法是马什哈德应该称为马什哈迪·穆格达斯——马什哈德圣城,因为它与伊玛目阿里·里达的殉难有密切的关系。里达是什叶派的第八位伊玛目,后被哈里发马蒙下令毒死,安葬在萨瑙保德村。此后该村成为什叶派朝觐的圣地,并逐渐发展成一座小城,也就是马什哈德的前身。里达的陵园现在已经成为由诸多清真寺、广场、花园、博物馆组成的综合体,陵园由墓冢大厅和其他柱廊、大厅组成。墓冢大厅的拱形圆顶高约45米,全部用纯金包镶。墓冢四周绕以金银焊制约高3米的栅栏。参谒者由栅栏空隙投入硬币或珍贵纪念物以示敬意,有的则在墓前默祷或哀泣。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古哈尔沙德大清真寺,占地总面积为9410平方米。它那高达50米的彩陶圆顶和金色的大门十分壮观。该寺是由蒙古帖木儿王朝的沙洛赫国王的妻子古哈尔沙德王后兴建的,当时这位蒙古国王及其妻子已改奉伊斯兰教。

马什哈德给游客的印象是一座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整洁安静而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又是一座宗教气氛浓厚、历代名人陵园众多和古迹丰富的城市。市内一座座由金色圆顶和高耸的宣礼塔构成的清真寺,每逢星期五大礼拜日,就挤满了前去礼拜的教徒。游人们在各陵园中回忆“伟人”们的遗迹,追寻曾辉煌于世的波斯文化。伟大的波斯诗人费尔多斯就安葬在这里,他撰写的《列王记》是波斯民族史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马什哈德还拥有四处大公园:密拉特公园、瓦基尔·奥包德公园、库赫·圣吉公园和米尔朝·库恰克·汗尼·江伽利公园。其中的密拉特公园的面积达72万平方米,园内到处是鲜花盛开的花坛和各种树木,宽阔的草地,波光粼粼的湖泊,充满了美丽、宁静而富有生气,是市民休闲的胜地。公园还建有各种文体娱乐设施及儿童乐园,甚至还建有清真寺供游人礼拜。

马什哈德的巴扎也小有名气,其中有3家颇具规模。最大的巴扎是巴列维·礼萨室内市场,它是两层建筑,长800米,宽30米,市场内还设有几部电梯。这里能买到名贵的珠宝和做工精细的金银首饰、精致的地毯等艺术品,以及各种贵重的皮货。

马什哈德分为旧城区和新市区。旧城区保留着典型的东方色彩,狭窄的街道和弯弯曲曲的小巷,住宅多为平房。居民大多属中下阶层市民。旧城区内显著的建筑物主要是清真寺、神学院和陵园。近几十年来,新市区逐渐向西、向南延伸,高楼大厦和厂区不断发展,使得马什哈德成为伊朗东部的经济中心和现代企业的工业区。

大不里士 东阿塞拜疆省省会,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在伊朗西北部的萨汗德山北坡上,距离德黑兰619公里。它是伊朗西北部第一大城市,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2018年人口约158万。

作为历史名城,大不里士饱经沧桑和盛衰。早在公元3世纪,大不里士就是阿塞拜疆的首府。13~14世纪蒙古人占领时期是伊尔汗王朝的京城。1392年大不里士遭到帖木儿军队的洗劫。16世纪后,萨法维王朝统一波斯,定都大不里士,该城再度恢复繁荣,但第二任国王迁都加兹温后,该城又衰败下去。大不里士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在19世纪曾多次爆发反对沙俄军队占领的武装斗争。1905~1911年,大不里士是反对伊朗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伊朗立宪革命的发源地,也是1978年反对巴列维国王运动的主要城市之一。

大不里士冬季酷寒,但夏季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为288毫米,属于大陆性气候。大不里士自然条件最严酷之处乃是它位于地震多发地带,公元858年的地震使整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041年发生的地震导致近4万人丧生。大不里士是伊朗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物产丰富、农牧业比较发达,里海白鱼和鱼子酱是它的特产。近年来,该市工业也有所发展,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制革业和食品工业,这里的手织地毯驰名国内外。大不里士是伊朗通向土耳其和中亚地区的门户之一,因此,也是伊朗进出口贸易的基地之一。

大不里士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众多诗人、文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游人凭吊的“诗人陵园”就安葬了50多位名人,其中有诗人、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大不里士还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迹,如1260年蒙古大汗旭烈兀统治时期兴建的马拉盖观象台;位于穆塔哈里大街的立宪大厦——在伊朗立宪革命时期是立宪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积极分子聚会和制定运动计划之处。由于大不里士多地震,许多历史性建筑已遭毁坏,仅留下遗址供人凭吊。大不里士城东的萨瓦兰山是伊朗最古老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地。大不里士有两座古老的清真寺,一座是中世纪修建的阿尔格清真寺;另一座是1465~1466年由白羊王朝主持修建的拜占庭式的蓝色贾米清真寺。

大不里士是伊朗亚美尼亚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基督教传入初期,这里就出现了信奉基督教(东正教派)的亚美尼亚人的社区。大不里士现有多座东正教教堂,最古老的是1785年修建的圣凯瑟琳教堂,它位于城西16公里的乔尔法小镇,现在该教堂也被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哈马丹 哈马丹省省会,位于德黑兰以西,两城相距约330公里。哈马丹海拔高度达1829米。有多条河流流经该市,它们灌溉哈马丹市及其周边的土地,使这里成为伊朗著名的农业区,并以盛产粮食和水果闻名。哈马丹也是伊朗西部的贸易中心。近年来,哈马丹已逐渐形成新的工业区。

哈马丹是伊朗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700年前后,米底王国定都于厄克巴坦那,即今天的哈马丹。米底王国被推翻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诸国王均在此居住。在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哈马丹是两朝的避暑胜地。哈马丹古城的标志物当算“桑格·希尔”(波斯文的“石狮”)广场的巨大石狮,石狮长2米、宽1.5米、高1.2米。这座石狮子被放置在进城的入口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亚历山大大帝为纪念手下一位英勇的士兵下令凿制的。哈马丹城西5公里处还有甘基纳麦赫石刻,它是用古波斯语、巴比伦语和埃兰语三种语言凿刻而成,共有3栏,每栏20行,记述着大流士到薛西斯时期的故事。哈马丹是伊朗著名的休闲和避暑胜地,它除冬季较寒冷外,春夏秋三季均气候温和,因而是伊朗人主要的国内旅游区,尤其是夏季为旅游旺季。

现代的哈马丹是由德国建筑师卡尔·弗列茨设计,有6条笔直的大道,从伊玛目霍梅尼广场向外辐射,构成新市区。今天的哈马丹已成为伊朗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主要是轻纺工业,但手工作坊仍大量存在。

哈马丹是人才辈出之地。重建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成长于此。举世闻名的中世纪波斯科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阿布·阿里·西那(也有人称他为阿维森纳)居住于此。因此,哈马丹市区多历史名人的陵园,成为旅游者凭吊的景点。哈马丹曾是犹太人朝觐的圣地,这里的伊斯帖和马尔杜蔡陵园,埋葬的伊斯帖波斯帝国国王阿塔薛西斯一世之妻伊斯帖王后是犹太人,相传她以智慧挽救了波斯境内的犹太人;马尔杜蔡是她的叔父,由于说服皇帝在波斯建立大片犹太人聚居区而被铭记。据伊朗学者考证,哈马丹早期曾是犹太人的聚居区。

阿巴斯港 霍尔木兹甘省省会,是中型海港。它位于伊朗南部波斯湾北岸,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渔村,1623年由阿巴斯国王修建。阿巴斯港距离德黑兰1100公里,现在从德黑兰出发,有公路、铁路、航线通达该港。它是波斯湾最大的港口之一,泊位吃水最深为12米,港内设备齐全,每天有许多海轮在此装卸货物。港口外有格什姆岛与霍尔木兹岛作为屏障,风浪小。由于它扼守波斯湾出口,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波斯湾是黄金水道,给伊朗带来极大的财富,而阿巴斯港就是这黄金水道上的一颗明珠。

近些年,阿巴斯港得以复兴并逐渐繁荣,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军事、商业、工业加工和旅游业等蓬勃发展。这里渔业很发达,当地很多居民从事捕捞业。由于气候特殊,该市盛产水果。阿巴斯市冬季气候温和、夏季炎热,每年6~9月酷热难耐,气温有时高达40℃~50℃,街上行人很少。冬季北方人常到此地度假,人们站在海边欣赏波斯湾,品尝从波斯湾里打捞上来的各种海鲜。早晨或者傍晚,美丽的海滩吸引许多游客到此嬉戏游泳。


[1] 资料来源:Ali Pasha Abuollahi ed.,A Glimpse of Iran,Iran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Exhibitions Co.,Karim Khan Zand,2010,p.13。

[2] 资料来源:The World Factbook:Iran,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geos/ir.html。

[3] 资料来源: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The World Fact Book:Iran,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geos/ir.html。

[4] “恰特列”是伊朗式盖头,连着宽大外套,多为黑色。一般先用头巾或帽子拢住头发,再穿上带有盖头的外套,露出全部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