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探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情境教育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育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活动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能够营造充满崇尚知识的美感和智慧灵光的环境氛围,往往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学习环境与教学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科素养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对促进课堂良好学习状态的形成,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主体地位中学习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情境教育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呢?本人根据教学调研的情况,总结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性的做法。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根据情感驱动原理,利用移情作用,情境教育能形成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中学生富有思想情感,真情总是激荡在学生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学生心灵上这一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认同情感和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这种课堂情境的创设可运用音乐、诗歌、漫画、演讲、辩论等艺术形式的直观再现,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

例如《江山》是作曲家印青在2003年创作的电视剧主题曲,它告诉了世人“共产党能打下江山,也一定能坐好江山”。这首圣洁优美的歌曲,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之间鱼水情深的关系为主旋律,表明老百姓才是共产党人真正的生命源泉的情感特征,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中,感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首歌与《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学全过程。上课时,先播放音像视频《江山》歌曲,同时用课件展示歌词“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学生聆听歌曲,心灵得到触动;品味歌词,思路慢慢打开。然后教师利用这种课堂氛围导入新课。结合歌词,延伸拓展,穿插有关“十九大”的时政知识,渐次展开活动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讨论:

(1)你从歌词“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中能够感悟到什么?

(2)歌词“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什么道理?什么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谈谈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会与认识。

这堂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提高了课堂抬头率,对于推动“课堂+实践”优化教学模式,推进“体验+表达”理论入心再化为行的教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仅是把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学生自我表达,更能让同学自觉主动地去理解和认识“十九大”重要思想,引发其对于“十九大”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更是在探索一种从单向传授到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由此,思政课的时代性才能在课堂中得到真正展现,它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部分优秀歌曲引入政治课教学,既是对校园和社会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又能使课堂活色生香。一方面以优美的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心眼”去学习,教学便可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另一方面用生动的歌词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联想,凝聚学生渴求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且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得到优化组合。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切中当节课中心问题(即重点与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得以解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学习状态

情境教育根据心理场整合原理,利用心理场作用,形成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正诱发力,在顿悟中改变认知结构乃至心理结构。根据心理场理论,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如在一个课堂空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心理情境对他们主动投入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若无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教育就难有成效。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往往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心理障碍,常常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无论是知识传授、品德养成、美感陶冶还是创造力的培养等,都要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之间在交往上的频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离缩短,在情感上的沟通共鸣,而且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而发挥主动精神的催化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成效的取得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情境教育中的人际情境创设主要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幽默的语言和积极引导的方法去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

例如上课时,老师发现有几位学生伏在课桌上打瞌睡。这时教师不必急于批评、训斥,以免损伤学生自尊心,给众多学生带来一种压抑感,对其后的课堂教学埋下不利因素。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幽默的小故事:“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师傅垒巢时,总是爱把头和长长的脖子贴到地面上待一会。它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说:‘我是对师傅的礼貌。’而我们有的同学上课时总喜欢把头贴在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吧。”

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几个睡觉的学生在笑声中被惊醒,看着老师与同学的笑脸,自己感到惭愧。这种笑声和笑脸能抚平师生之间地位上的差异,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中的良好学习状态就会形成。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发言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找切入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某一方面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才能对老师的信任倍加珍惜,认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渐渐地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更加努力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三、发挥角色效应,强化学习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习惯于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纳对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心听课,思维活动无形中养成一种依赖和定势,学生成了单纯吸收知识的被动角色。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生活,如果教师舍弃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加上教师主导作用的过度夸大、强化,就容易形成老师牵制着学生学习,排斥或者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境教育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原理,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也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活动情境。学生若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那么他就会主动投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

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先辅导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为人民服务”。内容是这样:“一位教授去文具店买文具,女售货员正在瞌睡,教授喊了几声:‘同志您好,买文具。',把她叫醒了。她不耐烦地说:‘没有。’教授指了指柜台里的文具说:‘这不是吗?’售货员把文具扔给教授。教授付了钱后,指着墙上的镜框说:‘你们不是为人民服务吗?',女售货员回答:‘我是为人民服务,但不是为你服务。’然后,让学生思考,女售货员回答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角色效应,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又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模拟法庭,聘请学生当法官、当诉讼双方的当事人以及律师。教师举出一个案例,由学生担当以上各种角色进行法庭辩论、法庭审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运用情境教育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培养、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背景下“一体四层四翼”的教学任务。同其他教育方法一样,运用情境教育法有一系列要求,其中基本要求有三点:第一,要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感要求,这是运用情境教育法的基础。第二,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这是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的感染,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条件。第三,创设必要的情境,这是运用情境教育法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情境教育法的运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