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汉萧关与唐宋萧关地址之辨正

张有堂①

摘 要:萧关,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外围的四大名关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秦汉首都的主要屏障。它在今何处?《辞海》认为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拙文在此基础上予以指正: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而唐萧关治所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附近,宋萧关治所应该在今宁夏同心县城附近。

关键词:萧关 朝那 三十里铺 高崖 同心

凡读过《史记》《汉书》的人,都知道萧关。它是与大散关、函谷关、峣武关并称为拱卫秦汉关中地区的四大名关。萧关,作为秦汉一统天下之后设置在西北的守护关中地区的第一道屏障,在秦汉首都西出的大道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东汉以来,学者纷纷考证四关。根据古人的说法,今人已经确定了大散关、函谷关、峣武关的具体位置: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西南,函谷关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北,峣武关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西北,而唯独萧关仅仅泛指为“今宁夏固原东南”,甚至有的学者连这一结论都不认可。拙文略谈一二,与同仁共勉。

一、秦汉萧关在安定郡朝那县境内

在正史中,首次提到萧关的当属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匈奴列传》。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①。在理解这段文字时,存在许多分歧。其中第一个分歧是“朝那萧关”。自古及今,部分学者一直将“朝那”“萧关”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仔细阅读《史记》,我们就会发现,关于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并杀害北地郡都尉孙卬这一事件,《史记》中又有三处提及。《孝文帝本纪》记:“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②《张释之冯唐列传》记:“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③《李将军列传》记:“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击胡”。④史圣在其著作中表明了“朝那”与“萧关”的关系,“朝那萧关”就是“朝那塞”,且“朝那”与“萧关”还可以互相替代。三国时期的学者如淳一语道破:“萧关在安定朝那县也。”⑤换言之,“朝那”与“萧关”是地理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二者是从属关系,即萧关从属于朝那县,而且萧关是朝那县境的一个塞。在古汉语中,塞指边关、险要处。也就是说,萧关一定在朝那县境内,且置于险要处。这就是我们寻觅萧关的两个基本点。

但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一是朝那县治所,二是朝那县疆域。

《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下辖高平、朝那、乌氏、泾阳、安定、彭阳等21个县。①班彪的《北征赋》记述了更始元年(23年),他从长安到达高平县沿途的所见所闻。“释余马于彭阳兮”之后,才有“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换言之,班彪经过安定县城之后,又从容不迫地向古长城前进,还“登障隧而遥望兮”②。也就是说,班彪登上长城御敌的城堡和烽火台,沿途“吊尉卬于朝那”,最后“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汉代彭阳县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东南(107°28′E,35°37′N),位于茹河下游北岸。高平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106°17′E,36°N),位于清水河上游西岸。也就是说,朝那县、安定县在今原州区、镇原县之间的古长城沿线一带。在中国西北最南的古长城就是战国秦长城。它西起今甘肃岷县,经甘肃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等县和宁夏西吉县、原州区,自宁夏原州区河川乡入宁夏彭阳县境,穿越彭阳县茹河上中游以北地区,至彭阳县城阳乡,折北从彭阳县孟塬乡与甘肃镇原县马渠乡之间穿过,又穿越甘肃环县、华池县和陕西吴起县、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神木县等,讫于内蒙古黄河南岸。所以,朝那、安定二县治在战国秦长城以南的茹河流域。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茹河上游北岸有一座古城遗址,面积为32.7万平方米,遗址中堆积着4米厚的秦汉砖瓦层,出土了陶水管等城市建筑材料。尤为可贵的是,1977年4月,遗址中出土了一尊汉朝青铜鼎,其上铸刻“第廿九五年朝那”等隶书汉字。元鼎五年(前112年),正好是汉武帝在位第29年。鼎必须置放在庙堂之上,它是政权的象征,可谓一鼎定县治。综上所述,朝那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106°27′E, 35°50′N),位于茹河上游北岸;安定县治所应该在今宁夏彭阳县城阳乡至镇原县开边镇一带,位于茹河中游。

朝那县治确定之后,就可以绘制出朝那县疆界。朝那县西通高平县,东接安定县,北界未越战国秦长城。南界在哪里?《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记:“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①幵头山,在古文献中又称鸡头山、笄头山、薄落山、开城岭,是泾河的北源,水向东南流,与泾河南源水汇合于平凉城(甘肃平凉市)西。泾河北源水又称横河、颉河。泾阳县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北(106°31′E,35°38′N),位于颉河下游北岸。也就是说,朝那县南疆未及颉河。《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记:“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都卢山,在古文献中又称吴山、吴越山、陇山、六盘山。乌水,在古文献中又称苦水河、高平川、蔚茹河、葫芦河、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脉北段东侧的开城岭,水北流经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至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县交界处注入黄河。由此推断,乌氏县治所位于六盘山脉东麓,且距清水河发源地不远。《辞海》认为乌氏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经实地勘察,笔者认为乌氏县治应该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和泾源县大湾乡、六盘山镇一线(106°17′E)。其辖区包括今原州区南部和泾源县,清水河发源地在乌氏县境内。这又说明朝那县西界未至清水河发源地。换一句话说,秦汉萧关一定在这个地理范围内。

二、萧关在朝那县西北境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时期,他们在蒙古草原上日益壮大,并不断南下掠夺秦国边地的人口、牲畜和财物。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一方面派遣蒙恬、扶苏扩疆占地,另一方面迁吏民充边,开辟新秦中,将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之中,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北疆的稳定,保护了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四年楚汉战争极大地削弱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无暇北顾。汉初,匈奴又陆续攻占了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银川平原地区,甚至陈兵朝那县、肤施县(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东南)一线。汉高祖亲征匈奴,不料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阳高县东南)一带,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铁骑再度南进,攻破朝那萧关,陈兵彭阳,后兵分两路,一路为“奇兵”,焚烧回中宫(今陕西宝鸡市陇县西北);另一路为“候骑”,直捣甘泉宫(今陕西咸阳市淳化县西北)。关于这次匈奴南进的路线,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匈奴南渡黄河,溯清水河南进,至萧关与汉军相遇。因学术界对萧关的具体位置看法不同,所以在确定匈奴东进彭阳的路线时,就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匈奴大军顺茹河河谷东进,直至彭阳。另一部分学者则以为匈奴大军经瓦亭,穿弹筝峡,顺泾河河谷东进至彭阳。《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条下记:“乌枝,有瓦亭。”①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瓦亭故关,在平高县南七十里。”东汉乌枝县即西汉乌氏县,唐代平高县即汉代高平县。汉代瓦亭在今泾源县大湾乡与六盘山镇之间。颉河水(泾河北源水)发源于开城岭南麓,南流经汉代瓦亭,折东穿越弹筝峡(三关口),至沙沟门入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境。西汉,瓦亭、弹筝峡二地分别属于乌氏、泾阳二县;东汉,撤销泾阳县建制,瓦亭、弹筝峡二地均属乌枝县。

古人对弹筝峡有诸多描述。唐代诗人储光羲《使过弹筝峡作》道:“晨过弹筝峡,马足凌竞行。”清代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弹筝峡,作者注)两山夹峙如门,仅容一辙转侧而过,水啮山根,滮滮然,险要莫比。”②清代冯焌光《西行日记》载:“(弹筝峡,作者注)峭壁屹峙,下有冲波旋濑,与石激荡,潺潺有声。庙之西,山益高,路益逼。”③所以,匈奴“十四万骑”难以从此处通过。相比较而言,茹河河谷不但平坦,而且比较宽阔(0.4千米至4千米)。另外,匈奴大军溯清水河南进,必先经茹河发源地开城岭,尔后,才过弹筝峡。所以,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军南进,决不会舍大道而走小径。

弹筝峡在清代《湟中行记》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称谓。①假如此地就是萧关,且有北地郡都尉孙卬率军驻守,那么,匈奴的14万大军很难从此地通过。即使侥幸经过,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南下焚烧回中宫,却要东进到彭阳后,再折回西南去焚烧回中宫?综上所述,萧关不可能在泾河上游(颉河),而瓦亭位于泾河上游(颉河)。据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萧关、瓦亭相距约20千米。

萧关不但是秦汉关中地区的战略防线,而且还是安定郡朝那县的战略防线,否则北地郡都尉孙卬不会驻守此地。再依据匈奴的进军路线,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萧关应该在朝那县西北境。但是,萧关具体在什么地方,又是一问题。东汉学者应劭认为萧关在高平县北,并且“有险阻”。②但今固原城北地势平坦而宽阔,无险阻可言。所以,萧关也不可能在高平县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萧关故城,在平高县东南三十里。”③唐平高县即汉高平县。经实测,我们推算《元和郡县图志》所指“萧关”应该在北纬35°55′一线上。

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笔者认为,从古至今,高平城至朝那城有三条道路相通。

第一条:从固原城(106°17′E,36°N)出发,沿东南方向前行,翻越黄峁山脉(主峰106°20′E,35°58′N),纵穿后峡峡谷(35°55′N线横切后峡峡谷),抵达彭阳县古城镇(106°27′E,35°50′N)。民国时期,固原至平凉多走此道。但黄峁山脉西侧的倾斜角约为50°,公路盘旋而行。在古代,黄峁山脉为天然屏障,同时后峡峡谷一带无古城堡遗址。所以,萧关不应该在此道上。

第二条:从固原城出发,溯清水河南行,经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至三十里铺(106°17′E,35°55′N),折东南偏东方向至东海子(106°20′E,35°54′N),折东南偏南方向至彭阳县古城镇海口村(106°22′E,35°50′N),折东顺茹河行进,抵达古城镇。东海子就是秦汉湫渊,因在朝那县境,所以又称朝那湫。它是秦汉的国家祭祀重地。至今,东海子东南小山冈上依然堆积着1至3米厚的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砖瓦层,应该是湫渊祠所在地,主殿遗址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7年11月,在这些砖瓦堆积层中发现了一块刻有“那之湫”等十多个汉字的残碑。同时,又在东北山坡旧宅中发现了两块柱础石,其中一块为莲花形状。在古人笔下,湫渊深藏在群山之中,是龙出没的地方,所以,除祭祀外,古人不会常走此道。

第三条:从固原城出发,溯清水河南行,经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三十里铺,至开城镇开城村(106°17′E,35°53′N),折东南顺茹河行进,至开城镇青石嘴(106°18′E,35°50′N),折东顺茹河行,经彭阳县古城镇海口村,抵达古城镇。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在清水河上游西岸修筑了安定郡第一城——高平县城,为安定郡治所。元朝,在清水河发源地修建了开成府,号称上都。这说明清水河上游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唐宋元时期,吐蕃、西夏、蒙古铁骑多沿此道南行,至青石嘴,或东进,或南去。经实地勘察,我们发现三十里铺、开城村、青石嘴均有古城堡遗址。除开城古城遗址被确定为元朝开成府遗址外,其他两地古城堡遗址无法确定其年代。青石嘴一带为三山犄角之地,地势险要,但古城堡多置于山头上,行动极为不便,且城堡面积均不足3000平方米,所以无法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此地距固原城约26千米,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不符。三十里铺古城遗址在清水河西岸依山而建,外削内垫,城墙南高北低,城址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这里是清水河河谷最狭窄的地方,如同哑铃的腰部。而且三十里铺至开城村段的山头上多有古城堡或烽火台遗址,所以这里堪称险阻。综合《元和郡县图志》和古人南进北出的路线,我们推断,秦汉萧关应该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一带。萧关正好位于汉高平县、乌氏县、朝那县交界处,它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交通的咽喉。

三、唐宋萧关

萧关不但在《史记》《汉书》中有记载,而且《旧唐书》《新唐书》《宋史》中也有记载。但问题的关键是秦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是否指同一个地方。

唐朝时,萧关是一个县级行政建制,隶属于原州中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萧关县”条下记:“贞观六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①又《元和郡县图志》记,萧关县南至原州(治所平高县)“一百八十里”②。也就是说,萧关县治所大约在今固原城北90千米处。《元和郡县图志》“萧关”条下记:“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③蔚茹水即今清水河。结合这两点,我们推断唐萧关县治所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附近。

北宋时,萧关是一个县级军事要塞,修建于崇宁四年(1105年),辖临川堡、通关堡和山西堡。萧关起初隶属于镇戎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观二年(1108年),平夏城升为怀德军,萧关划归于怀德军。《宋史·地理志》记,怀德军“南至灵平砦一十二里”,灵平砦“南至熙宁砦二十八里”。④宋《元丰九域志》记熙宁砦在镇戎军“北三十五里”。⑤也就是说,怀德军治所大约在今固原城北37千米处。《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五》记载,平夏城在“石门峡江口好水川之阴”,且又“出葫芦河川”。《宋史·地理志》载,宋朝设立怀德军的目的在于“与西安、镇戎军互为声援应接”。①又西安州治所在今海原县西安镇。所以怀德军治所应该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一带。宋萧关又在何处?《宋史·地理志》“萧关”条下记:“东至葫芦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堡三十里,南至胜羌砦六十里,北至临川堡一十八里。”②这里只说明了宋萧关在今清水河西,而唐萧关在今清水河东,所以唐、宋萧关不在同一个地方。又《宋史·地理志》记,胜羌砦“南至通峡砦八十里”③,通峡砦“南至怀德军一十八里”④。以此推算,宋萧关大约在怀德军北79千米一带。另外,北宋《武经总要》“镇戎军”条下记:“萧关路,自军北刘璠堡,缘葫芦河川,过古城,入苇子湾。出萧关至鸣沙县界,入灵武,约五百里,地形平敞。”⑤这又说明萧关接近鸣沙县。鸣沙县治所在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综上所述,我们推断宋萧关应该在今宁夏同心县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