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场馆与智慧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智慧社会与场馆智慧学习

1.1 我国智慧社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它是继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是建设智慧社会的根本动力,智能成为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是智慧社会到来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融资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不断为全球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城市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智慧社会正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载体,也将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核心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建设智慧社会有利于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进行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有利于发挥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带、智慧小镇的引领辐射作用。建设智慧社会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宜居城市建设起到了大力推进作用,对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智慧社会的特征

智慧社会的提出是对信息社会发展阶段的超越,是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念创新,涵盖了社会发展、政治治理、文化建设等人类生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智慧社会具有开放、共享、多元互动、协同治理、去中心化的特质。它在标志性技术、生产基础设施、主要生产特征、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治理、文化体系等方面与信息社会存在不同。智慧社会有以下8个主要特征:第一,标志性技术向智能化演进;第二,重要基础设施从物理世界进入虚拟空间;第三,主要生产特征出现全定制、柔性化、实时协同、主体多元的新趋势;第四,生产力三要素从自然禀赋发展到比特禀赋;第五,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第六,人与自然走向共生共融;第七,社会治理方式向着透明化的多元协同进步;第八,文化体系愈加鼓励寻找生命个体的乐趣和意义。

1.1.2 智慧社会的发展趋势

智慧社会推动生活方式和水平的全面创新与改善,呈现出以下9个发展趋势:第一,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向信息空间持续延伸;第二,经济形态呈现融合跨界、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第三,分析和运用数据价值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第四,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速重塑;第五,新一轮企业竞争聚焦开源生态系统构建;第六,泛在、群智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规划方向;第七,城市操作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第八,多元共治开创社会治理新模式;第九,信息安全、道德伦理、法律法规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