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下统一简称为“场馆”)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对一个国家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在我国智慧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人类知识的平台,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的凭证,是熔铸新文化的殿堂。它担负着保护、研究、展示人类环境遗存,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责任。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场馆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我国的场馆绝大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3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的场馆建设,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场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的场馆建设形成了“国家—省—大中城市”的纵向场馆体系和“部委—专业—特色场馆”的横向场馆体系,以及实体场馆、虚拟场馆共同发展的格局。场馆百万人均拥有量超过10个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个,占比为32.26%。场馆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场馆智慧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中城市的场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部分场馆实现了虚拟化、移动化,并且搭建了智能化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场馆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场馆正成为推进科学教育进步的重要平台,馆校结合将成为未来场馆智慧学习的发展趋势。场馆智慧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模式,培养了创新型人才,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在推进智慧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对我国场馆智慧学习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专项研究,对我国334个大中型城市的9529个场馆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对657个场馆进行了重点调查。该项研究围绕我国场馆分布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场馆发展现状与经济、人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创新创业指数、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相互关系,场馆智慧学习的理论创新,场馆智慧学习的主要特征,国内外场馆学习的比较分析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场馆智慧学习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专项研究的调查范围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不同类型的场馆,其中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包括文化、历史、科技、人物等类型,科技馆包括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中心。数据来源于各级政府发布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社会机构公开发布的数据和场馆官网数据。该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