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与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西迁精神对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价值论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特色的精神之一,西迁精神是广大青年学子需要继承和践行的中华优秀的文化思想。高校是思想的汇聚地,大学为广大学生的精神传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西迁精神的发展对当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使大学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

一、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有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37]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耐人寻味的魅力,她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她所承载的优秀精神文化资源,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西迁精神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与西迁精神的优秀品质相结合,主要凸显概括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

西迁精神彰显了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朝历代涌现出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行为一直被后人所称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绘制了西部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1955年,一批朝气蓬勃的交大人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战略决策,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听党指挥跟党走”,胸怀爱国大志的交大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西迁教师、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谢友柏回忆说:“我已经在西安交大工作61年了,回顾迁校的那一段经历,还是热血沸腾。那时候大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的富强不顾一切去奋斗的精神。”[38]62年来,西安交大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为使命,把推动西部发展、服务国家与争创世界一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西迁精神彰显了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品格,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虽历经磨难,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是中华民族在经过了无数次的灾难后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是否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交大内迁西安的前后5年中,经历了1600多个艰辛备尝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西迁到西安60多年来,交大师生不仅在迁校问题上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又历经1958年“教育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等不同历史时期。西迁师生员工不辱使命、备尝艰辛,艰苦创业、奋力前行。在迁校之初,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也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而后通过恢复理科建制,扩大招生规模,开办新兴专业,迅速缔造了办学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全体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毅然舍弃在上海比较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自觉来到条件艰苦的西北。“西迁”亲历者们在回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曾说:“当年,西迁过来以后,条件比上海艰苦,但我们是怀着爱国的情怀来西部奋斗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踏踏实实地干、去奋斗,是我们的志愿。”[39]62年前,交通大学一大批教职员工和青年学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号召,毫不犹豫来到那时还很贫困落后的西安,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西迁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面貌,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创造力。西迁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形成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西迁者们”不辞劳苦、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爱国奋斗、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都体现着我国强大的文化基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单薄的,一个优秀精神的形成必定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西迁精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下所涌现出来的优秀精神,但是,它在今天的新时代依然焕发着时代光芒。就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无论何时都会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人们价值观的指引。西迁精神的形成就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一个民族的永续良好繁衍,更有利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的饱满、生动。

二、西迁精神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一)西迁精神与大学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学是每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承创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当代的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精神也是一所大学文化的积淀,一种独特的精神象征。中国现代的大学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在如今社会的进步下不断地吸收着外来的文化。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这就是我们国家最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说,“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40]

在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的60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段艰苦的历史岁月所留下来的优秀精神品质逐渐的淡化。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外来不良精神文化影响。这不仅对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构成了较大的阻碍,更会对我国当代大学精神文化的整体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安交通大学取得的成绩与西迁精神是无法割裂的。交大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正是对西迁精神作用的发挥与价值的真实体现。因此,加强学习和研究西迁的历史,不断地完善西迁精神的丰富精神内涵,对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该将西迁精神置于交大精神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只有将西迁精神中的优秀精神品质逐渐渗透到西安交通大学的精神文化发展当中,才能促进交大精神文化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在交大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工作中,只有以西迁精神为引领,才能从根源上建好促进交大长远健康发展的新愿景,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西迁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大学精神文化。西迁精神是在交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所蕴含的核心内涵与大学精神文化所涵盖的大学使命担当、大学自由精神、大学人文精神、大学科学精神、大学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承。

(二)西迁精神属于大学精神,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崇尚精神为核心的优秀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体现为:自由独立与兼蓄包容精神的统一、人文涵化与科学实证精神的统一、批判思考与创造求新精神的统一。[41]

西安交通大学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西安交通大学的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安交通大学的学风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的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1.西迁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共性

西安交通大学在使命、校训、学风几方面体现出的崇尚科学、重实践与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相一致;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与大学精神的兼蓄包容的精神具有一致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与大学精神的人文涵化与科学实证精神的统一具有一致性;“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与大学精神的批判思考与创造求新精神的统一具有一致性。正如时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说的那样:“半个多世纪来,西安交大的建设者们用自己辛勤的实践,在三秦大地上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奋勇前进。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传家宝,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42]

2.西迁精神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

一是西迁精神中所具有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其具体表现是在诸多西迁企事业单位中西安交通大学率先西迁,“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种“胸怀大局”的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二是西迁精神中的“听党话、跟党走”对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北上广”地区的大学都面临着大学外迁的急迫任务,尤其是北京市几乎所有大学都面临着向雄安新区迁移的任务,因此,学习西迁精神,拥护党中央决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是西迁精神中的“交大速度”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从1955年5月10日到1956年9月10日,仅仅用了16个月就完成了西安校区1200亩地、16万平方米的教学和生活用房,保证了4000多名师生在西安举行开学典礼。这无疑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四是西迁精神中的“爱国奉献”精神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西迁老教授来信的回复中指出的那样:“看了来信,我很感动。随手摘录几句:‘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这些话,是交大西迁人爱国奉献精神的写照,洋溢着中国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

三、西迁精神是我国教育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

“60余年前交通大学心怀祖国发展建设的大局,从东南沿海千里迢迢生根落户西安,完成祖国交给她的重托。这种不畏艰苦、负重前行的思想意识是高教战线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传家宝,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43]

西迁精神蕴含爱党爱国精神。西迁精神是在党和人民的殷切关怀和精心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的生动体现。在弄懂了交大西迁是为了“工业布局需要”和“院系调整需要”之后,交大人毫不犹豫,扛起行囊就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听党话、跟党走”。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民族而生。面对“一五”时期国家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安市要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面对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力量较差的现实,交大人急国家之所急,坚决响应国家号召,用一年多的时间不仅完成了校园建设,而且保证了1956年西迁学生和新生的按时开学,更用实际行动为西部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急需的优秀人才。因此,西迁精神体现出了交大西迁人“在国家大局下思考,在民族大局下行动”的大局意识。交大西迁人爱党爱国的精神是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典型代表,这种家国情怀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更是教育的真谛。

西迁精神蕴含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44]交大西迁人的敬业奉献精神体现在:一是在积极参加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夜以继日地在一年多的时间按照上海开课和上课标准为所有学生高质量地开出了所有课程。二是没有教材,自己编写。赵富鑫、殷大均、吴百诗、何培之诸位先生对教材编制有首创之功,他们为物理和化学教材编制开创了辉煌的局面。这些教材成为西迁教育教学思想传承的璀璨明珠。三是没有实验室和缺乏实验设备,土法上马,自制实验仪器。曾经担任基础物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李甲科教授经常为现在的教师讲授交大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传统,就是:“实验室的大多数仪器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虽然简单,但是很直观,有利于学生对于复杂物理概念的理解”。四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一心一意搞科研。老一代“西迁人”对于教书育人的敬畏之心让每一位曾经的学生、如今的教师们铭记于心。赵富鑫先生耄耋之年,从不缺席教研活动;殷大均先生虽遇不公,但胸怀坦荡,无怨无悔;吴百诗先生只用自编教材的自信豪情;何培之教授不顾病痛参与教学;蔡哲雄教授对于教育教学的敬畏之心;杨棣教授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实验不断。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交大西迁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

西迁精神蕴含强烈使命担当。我国的知识分子素有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精神和意志。以交大西迁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精神体现在:一是带头西迁。50年代西迁高校很多,包括华东航空学院西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迁,西北工业大学西迁,等等。但这些大学西迁之中,唯有交大人坚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带头西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带头精神是交大人使命担当精神的体现。二是“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45]。首先,交大西迁人能深刻领会到党中央、国务院、高教部把交大确定为首个西迁的高校,是对交大的信任。其次,社会主义高校举办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交大迁往西安,支援大西北工业建设,更能发挥交大在西北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学科工业大学的优势作用。再次,从“一五”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合理布局来看,西北工业基础薄弱,但资源丰富,因此,国家在“一五”计划建设项目布局中陕西有24个项目,其中17个项目设在西安,这就需要工科实力最强的高校予以人才支持。交大人深刻领会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以彭康为首的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舍小家顾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西迁任务,给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西迁精神是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心灵根系

浓厚的“家国一体”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是我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优秀精神特质。尤其自近代以来,无数知识分子为求国家民族的复兴而前仆后继,甚或肝脑涂地、英勇就义。在交大西迁历程中,同样涌现出了诸如彭康、钟兆琳、陈大燮、周惠久等一大批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大公无私,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知识分子。正如张迈曾所言:“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努力工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已然熔铸于交大人的内心,潜移默化为一代代西迁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密码。”[46]在60余载的艰辛历程中,西安交通大学已由过去的“小树苗”成长为屹立于我国西部广袤大地上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发展,早已深深熔铸在我国西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老一辈“西迁人”奉献报国的使命担当和浓重的家国情怀,早已深深熔铸成为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后辈奋发图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西迁精神无疑是西安交大知识分子的心灵根系,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47]新时代背景下,交大人理当继续传承、创新和践行好老一辈“西迁人”用其一生倾力阐释和书写的西迁精神,充分发挥西迁精神的丰富价值,使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分子群体获得它的滋养与浸润,使西迁精神在其心中落地生根,成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思想根基。

五、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西迁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起着引领广大知识分子在中华大地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形成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局面。交大西迁人为了国家的发展在落后的大西北艰苦奋斗,在祖国西部建起一所“双一流”大学,给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是对爱国奋斗精神的深刻诠释。

“爱国奋斗精神”是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总称。它是西迁者深怀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富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无数仁人志士爱国、报国实际行动的概括。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有利于培养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首先要使国民有爱国之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是激励广大中国人民奋斗报国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爱国之情就成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情感维度。

首先,爱国奋斗精神就是要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48]祖国给予我们归属感、安全感,让我们心有所属,安有保障。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当前的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发展当中,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祖国给予我们广大人民的财富,和平稳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寻求稳定的国内环境,人民才能创造发展,国家才能不断前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战争依然充斥着许多国家。叙利亚战争,使国民妻离子散,儿童的生存也无法保障,面对这样骇人听闻的场面,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因此,每个国人都应该心怀感恩,爱自己的伟大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此外,要爱自己的同胞,同是华夏民族的子孙,虽然地域和国籍也许不同,但是,身为同胞也是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同胞的含义非凡,它不仅要我们爱同胞,更要求我们在同胞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身为同胞,根脉相连,更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努力,让国家领土早日实现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古有爱国将士为国征战沙场、视死如归;战争时期,有为国家的独立而不怕牺牲的人民军队;现有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交大西迁人。

其次,爱国奋斗精神培养广大人民的爱国之情,并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感,现有“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报国心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49]爱国主义是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在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的精神动力。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能号召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树立家国情怀,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牢记使命任务,将自身的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50]广大知识分子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更应该传承爱国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出来的江山稳固持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广大有志青年,特别是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发展奋斗,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5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无数仁人志士的无私无畏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爱国不分先后,无论大小。随着教师们西迁过来的不仅仅有厨师、糕点师,还有理发师、修剪师等,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为西迁过来的教师们提供生活所需,让西迁教师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生活,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

最后,爱国奋斗就是要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52]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正是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一切,因此,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爱国情感要有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爱国就要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虽不能像古代一样征战沙场,但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网络的兴起给爱国之情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爱国之情既是一种自发的情感流露,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培育爱国之情首先应有意识地保护这种感情。一个有利于保护爱国之情的舆论环境需要媒体、宣传部门和广大网民共同来营造。对媒体来说,应坚决抵制爱国营销,主动澄清网络谣言,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扬。对宣传部门来说,应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审核和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对于恶意制造的谣言和煽动性言论要敢于亮剑,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面对那些抹黑党和国家、侮辱英雄和领袖的言论要及时制止和举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正当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媒体、宣传部门和广大网民同心协力,才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空间。此外,要积极的引导爱国之情,历史和现时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离开了先进政党的领导,离开了先进制度的依托,离开了先进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祖国的强大,就不会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统一的,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所应有的时代内涵。[53]

(二)有利于培养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周恩来曾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不能单有感情,也需要爱国志向。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关键是要把广大人民的报国志向凝聚起来,因此,要砥砺广大青年志存高远的报国之志。

首先,要有共同的理想;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当前我国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立足于我国的现实,高于我国的现实,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社会理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5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青年人实现出彩人生搭建了广阔舞台。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之情热忱而自信,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能只停留在“爱”的情感认同,而应当将其升华为思想认同,即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青年应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将个人愿望、个人梦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当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为实现报国之志提供了方向。罗曼·罗兰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55]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都有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在西迁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的坚定信念,感受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报国之志。这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整体事业的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西迁人伟大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新时代,是青年一代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广大青年所应树立的志向和信念。这一信念为青年矢志报国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帮助他们跳出复杂的舆论氛围和个人利益纠葛,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克服纷繁芜杂的思潮对他们的影响,防止爱国的激情失去理智的制衡,偏离预定的轨道,背离自己的初衷。

最后,报国之志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统一。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56]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祖国越来越强盛。同时要深入了解当前国内与国际的经济形势,抓住事物的主要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在报国之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迁者为了平衡国家经济而西迁至西安,青年学子也应学习西迁者的精神,将自己的志向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所昭示的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愿景。实现报国志向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的引导广大青年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新时代的青年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还应不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帮助青年明确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此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57]让广大青年自觉地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去。加强广大青年中国梦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个人的利益离不开集体利益,脱离了集体,个人的利益不可能实现,个人的奋斗如果不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也是空中楼阁。广大青年想要实现自我就应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有利于脚踏实地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旨在告诫人们要警惕奢侈,践行简朴。李商隐《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警醒世人勤俭则兴,奢靡则衰,大国小家,概莫能外。孟子曾言,古今凡成大事者,身心必定遭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以此锤炼心智、陶冶性情、提升境界,使得他们内心警觉、意志坚定、增长才智,唯有历经磨难方能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时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应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奋斗行动当中,因此,要力践脚踏实地的奋斗之行。

首先,爱国奋斗精神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其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58]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从来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仅仅通过语言,而是要通过实际的奋斗行动。口说千次不如行动一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只有将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落实为奋斗之行才是真正的爱国。精神的巨大作用就是能让人们用意志带领行动。交大西迁者的爱国奉献精神也是通过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决心,不怕吃苦的毅力都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的青年,要在爱国奋斗精神的引领下,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要敢为人先,敢于尝试。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59]“长征精神”就是最好的写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为大力秉持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付出了不懈努力。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江泽民、胡锦涛聚焦党和国家的建设,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习近平躬身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赓续和发扬,竭力使艰苦奋斗蔚成风气。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发扬爱国奋斗精神,以生死不移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为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赵忠贤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以丰硕的创新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不愧为国家栋梁、民族脊梁、人民赤子。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做到言行一致,爱国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艰苦奋斗之行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有益于国家。西迁精神是艰苦创业精神,西迁老一辈工作者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制造业“一穷二白”。面对这样的状况,无数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以科技报国。如,钱学森冲破各种困难回到祖国,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两弹元勋”之父邓稼先等等。他们用科技报国生动诠释了“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交通大学内迁西安,表现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60]无论是钱学森还是邓稼先,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都是做不出成绩的。奋斗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的,脚踏实地、点滴积累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脚踏实地是一种优秀品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要始终坚信,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无论梦想如何绚烂神往,也要靠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逐实现。新时代的我们应学习、继承、发展西迁精神。而身为传承西迁精神的我们,更应该时时铭记在心,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脚踏实地,时时做好准备奉献自我。我们要时刻谨记,一定不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以免走了形式主义的歪路,多干实事,脚踏实地,将西迁精神落于实处。多干实事,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61]

再次,艰苦奋斗要排除浮躁之气。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行为一个时期甚嚣尘上。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为金钱而奋斗的浮躁之气当中,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心态也日益严重,成年人也是一切向“钱”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为这种歪风邪气加了助推器。青少年作为自媒体的主力军,既作为传播主体发布自己的各种感受与观点,又作为受众接纳和吸收其他传播主体的思想与理念,受制于青少年的理论素养、政治觉悟、认识水平与行为模式,对自媒体上良莠不齐的各种言论,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影响。于现代青年人而言,似乎时刻都在忧虑,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在身后,甚至无法理解单纯的、不带任何利益的理想主义行为。在这样焦躁的、功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久而久之,只崇拜单一的成功、财富、地位和名望的“病灶”,必然会渐渐显露出来。众所周知,这些东西的获得,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无论是股神巴菲特还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他们的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广大青年如果忽视脚踏实地的关键作用,只想着急功近利,会导致他们急于求成,最终与初心背道而驰。对于青年人而言,面对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社会负面诱因,有热血、有想法、有创造力、不骄不躁,才应是这个时代青年人身上的专属“标签”。同时,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社会中出现的不良思想所左右,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将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是当代青年人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这一代来努力,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沉淀、去厚积。

最后,奋斗之行要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艰苦奋斗精神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赋予艰苦奋斗精神以新的时代特性。在当今物质条件丰沃、思想开放多元、观念更迭交替、生活绚丽缤纷的美好年代,很多人对赓续艰苦奋斗存在着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误解,有一些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但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艰苦奋斗精神都是我们取得成就的必备条件。新时代,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一番饱含艰苦奋斗的过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是关键,奋斗是创新之石,创新是奋斗之归宿,也是奋斗之核心。艰苦奋斗如若失去创新的活流,难以青出于蓝,大有作为。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敢于攻坚,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新的思想解放,奋力探求新的理论发展,竭力谋取新的实践创新。“西迁精神”是伟大的奋斗精神。“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西迁群体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站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高度,在古都西安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拓荒和奋进的工程,最终为繁荣西部的科技与教育,为西安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部西迁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西迁人始终以完成这场伟大工程为职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姿态,把奋斗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岗位,以苦为乐,百折不挠,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出了崭新的业绩,为西部的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62]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奋斗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奋斗的号角。奋斗书写历史,奋斗成就未来。今天,祖国西部正处在奋力追赶超越的历史新起点,这就更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西迁人所孕育的奋斗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接续奋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奋力走好西部建设的新长征路。爱国奋斗是具体的、是实践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要通过实践获得的。对新时代青年来说,奋斗行动应当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爱国就是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对于当前的在校学生来说,艰苦奋斗是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攀比物质、家境的好坏,只比较知识技能的获得,努力掌握实用技能。青年是最具奋斗激情和创造潜力的群体,学习中要具有创新精神,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同时,要掌握国家的发展动向,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找准方向。只要每个人都在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就能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教育贵在求实重行。只有把爱国情感与爱国思想化作报效祖国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投身市场经济建设的知识和本领。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磨炼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报效祖国的知识与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交大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63]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知识分子理当继续传承、创新和践行好老一辈“西迁人”用其一生倾力阐释和书写的西迁精神,获得西迁精神的滋养与浸润,使西迁精神在心中落地生根,成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