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河口区潮流数学模型
珠江三角洲河道网状结构复杂,河道狭长,适合采用一维河网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河口湾水域开阔,水深不大,适合采用二维数学模型模拟,而这两部分水体又是相互贯通、整体不可分割的,开发适用于珠江河口的一维、二维联解数学模型尤显必要。
1.2.1 模型范围
模拟范围包括河网主要水道100多条,及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与伶仃洋、黄茅海两大河口湾。综合考虑河口水系特点、水文(潮位)站分布与研究范围需要,模型上边界取至各江河控制水文(位)站:西江-马口站,北江-三水站,东江-博罗站,流溪河-老鸦岗站,增江-麒麟嘴站,潭江-石嘴站;下游开边界南取至外海25m等深线附近,即担杆列岛一线,西至镇海湾,东至大鹏湾港口站;一维、二维联解点设在出海口门控制断面:虎门大虎站,蕉门-南沙站,洪奇门-冯马庙站,横门-横门站,磨刀门-灯笼山,鸡啼门-黄金,虎跳门-西炮台,崖门-官冲,见表1.2-1及图1.1-1。
表1.2-1 整体数学模型范围及外边界选定
1.2.2 一维潮流模型控制方程
1.方程组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式中:Z为断面平均水位,m;Q为断面流量,m3/s;A为过水面积,m2;B为水面宽度,m;β为动量修正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m/s2;Sf为摩阻坡降,采用曼宁公式计算,Sf=g/C2,C=h1/6/n;h为水深,m;q为旁侧入流,m3/s;x为距离,m;t为时间,s。
2.汊口连接条件
网河区内汊口点是相关支流汇入或流出点,汊口点水位、流量要满足下列连接条件:
流量连接条件:
水位连接条件:
式中:Qi为流入汊口节点第i条支流流量,流入为正,流出为负;Zi,j等表示汊口节点第i条支流输第j号断面的平均水位;m为流入汊口的支流数。
3.方程离散与求解
方程离散采用四点加权Preissmann固定网格隐式差分格式。沿河段布置变量,模型采用水位、流量同一网格布置法(即水位、流量点布置在同一点),如图1.2-1所示。
图1.2-1 河段变量布置
以S代表流量Q和水位Z,则S在河段Δx、时段Δt内的加权平均量及相应偏导数表示为
式中:θ为差分系数。
经推导,一维潮流连续方程式(1.2-1)离散为
式中:a1、b1、c1、d1、e1为差分方程的已知系数。
一维潮流动量方程式(1.2-2)离散为
式中:a2、b2、c2、d2、e2为差分方程的已知系数。
略去未知数的上标n+1,就式(1.2-6)和式(1.2-7)求解变量Zi与Qi得
其中
设全河段有i个计算断面,未知量共2i个。每一计算河段上均有如式(1.2-8)的一对方程,则共有2(i-1)个方程,加上两个边界方程Zi=Z(t),Qi=Q(t)或Z=f(Q),其中Z(t)、Q(t)、f(Q)为边界上的已知函数,构成有定解的方程组,用高斯消去法,使系数化为上三角矩阵,然后回代求出各变量。
1.2.3 二维潮流模型控制方程
1.方程组
直角坐标系下潮流连续方程
直角坐标系下u、v向潮流动量方程
其中
式中:x、y为直角坐标;t为时间;z为水位,m;h为水深,m;u、v分别为垂线平均流速在x、y方向的分量,m/s;c为谢才系数;νt为紊动黏性系数;u*为摩阻流速,m/s;f为摩阻系数,a为综合系数,与河道形态及水流条件等有关;g为重力加速度,m/s2。
2.曲线坐标转换技术
考虑模拟区域边界、地形的复杂性,采用直角坐标系,不但网格剖分困难,边界也难以精确拟合,计算工作量也大。为此,采用坐标变换技术,将直角坐标下的变量方程转换为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方程,即将物理坐标内计算域D的网格变换到计算域D*的网格,如图1.2-2所示。对于域D,变换函数可写为
式中:ξ、η为独立变量;x、y为因变量。
图1.2-2 坐标变换示意
两种坐标系中变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
式(1.2-13)即为生成正交曲线网格的方程和控制函数。
经坐标变换为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潮流控制方程组为
其中
式中:Cξ、Cη为拉梅系数。
为了进行工程结构等小尺度模拟,引进通度系数θ改进后二维模型连续方程
式中:θc对应离散单元的面通度系数,为网格中能够被流体通过的面积(网格面积减去网格中固体或障碍物的面积)与整个网格面积之比,定义在网格中心;θζ、θη分别为对应于离散单元的ζ、η方向线通度系数,为该方向上能够被流体通过的网格长度与该网格总长之比,定义在网格边界上;通度系数根据结构占据网格大小,取值在0与1之间,占满网格取0,不占网格取1。
3.离散方程
采用交替方向隐式法(ADI法),基本方法是(图1.2-3):设Δt、Δx、Δy分别为时间步长和x、y方向空间步长,n、i、j分别为时层数和x、y的步长数,h为实际水深,z为水位;在x-y平面上采用交错网格,并给定各变量(h,u,v,z)的计算点;在时间上采用将Δt分成两个半步长,计算采用隐、显格式交替隐、显进行,在nΔt→(n+1/2)Δt半步长上用隐格式离散连续方程和x方向上的动量方程,并用追赶法求得(n+1/2)Δt时层上的z和u,对y方向上的动量方程则用显格式离散,并求得(n+1/2)Δt时层上的v,然后在(n+1/2)Δt→(n+1)Δt半步长上用隐格式离散连续方程和y方向上的动量方程,并用追赶法求得(n+1)Δt时层上的z和v,对x方向上的动量方程则用显格式离散,并求得(n+1)Δt时层上的u。
图1.2-3 ADI法网格分层与变量布置示意
经推导,前半个时间步长,二维潮流连续方程式(1.2-14)离散如下:
其中
二维潮流动量方程式(1.2-15)离散为
其中
经推导,后半个时间步长,二维潮流连续方程式(1.2-14)离散如下:
其中
二维潮流动量方程式(1.2-16)离散为
其中
将方程式(1.2-18)和式(1.2-19)联立可写成以下简单形式:
式中:i=1,2,…,n。
式(1.2-22)和式(1.2-23)可用追赶法求得un+1/2和zn+1/2。
同样,将方程式(1.2-20)和式(1.2-21)式联立可写成以下简单形式:
式中:i=1,2,…,n。
式(1.2-24)和式(1.2-25)可用追赶法求得vn+1和zn+1。
1.2.4 一维、二维模型联解条件
整体模型在一维、二维模型连接点上的水位、流量满足以下连接条件:
水位连接条件:
流量连接条件:
式中:Z1为一维模型在内边界断面上的水位,m;Z2为二维模型在内边界上各节点的平均水位,m;Q1为一维模型在一维、二维模型连接断面上的流量,m3/s;Uξ为二维模型在一维、二维模型连接断面法向上的流速,m/s。
一维、二维模型联解基本思想是一维模型以流量传递给二维模型,二维模型以水位传递给一维模型。联解条件推导如下:
假设一维模型下边界A断面的流量为Q1,过水面积为A1,水力半径为R1,谢才系数为C1,水力坡降为J1。按谢才公式,有
变换为如下形式:
A断面同时又是二维模型的上边界,是一维、二维模型的连接断面,A断面刚好是二维模型网格中的第i1行,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的网格搭接情况如图1.2-4所示。
图1.2-4 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的网格搭接示意
假设A断面上第j条垂线的流速为Ui1-1/2,j,谢才系数为Ci1,j,水力坡降为J2,水力半径为Ri1,j,按谢才公式,有
变换为如下形式:
对于同一断面,J1=J2,所以
则
对于A断面,又因
所以
故
又因珠江河口区水较深,水力半径R可近似用水深h来代替,则上式变为
式(1.2-28)即为一维、二维模型水力要素的传递公式。
根据一维、二维连接方程式(1.2-26)、式(1.2-27)通过消元可导出二维潮流模型的控制方程
左边界为流量边界条件时σI1,J=0,左边界为水位边界条件时λI1,J=0。
通过消元可导出二维潮流模型对一维潮流模型的控制方程:
将方程式(1.2-30)作为一维模型的边点方程,通过河网非恒定流三级联解即可解出一维、二维模型连接断面上的水位及流量,利用连接断面上的水位及流量,分别回代给一维、二维模型即可计算所有计算点上的物理量。
1.2.5 整体模型建立与验证
考虑模拟范围太大,建立与验证困难,先将模型分为一维、二维分别建立与验证,再实现联解。
1.建模地形
珠江三角洲河网主要采用1999年水利部门联合测量的河道地形资料。河口湾伶仃洋浅海区:采用2000年实测地形图 (1∶10000)及1998年实测地海图 (1∶25000);黄茅海及鸡蹄门浅海区:采用1989年实测地形图 (1∶10000);磨刀门及澳门浅海区:采用1999年实测地形图 (1∶10000)、2000年实测地形图 (1∶10000)、2001年实测海图(1∶10000)及1998年实测海图 (1∶25000);香港水域及外海:现有最新海图。
2.一维模型验证
模型共布置226个汊口,97条水道,352个河段,3449个河道断面,31个边界(包括河网区水闸内边界)。水文资料主要采用珠江三角洲河网“1998·6”洪水、“1999·7”中洪水、“2001·2”枯水典型组合,三组均包括了河口大、中、小潮时段。
经反复调试计算,“1999·7”中洪水组合,在102个潮(水)位验证站点中,最高潮(水)位计算误差在0.1m以内的有94个站点,占整个验证站的92.2%,计算误差在0.2m范围内的测流断面百分比为98.1%;同样,在102个潮(水)位验证站点,最低潮(水)位计算误差在0.1m范围内的测流断面百分比为90.2%,计算误差在0.2m范围内的测流断面百分比为98.1%;符合《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95)感潮河段非恒定流计算的验证标准相位相对误差应小于1h,峰谷值误差应不大于0.1~0.2m,单站检验合格率应为85%以上的要求。各测流断面计算流量过程与实测过程基本吻合。
“2001·2”枯水组合,48个潮(水)位验证站点最高潮(水)位误差绝对值小于0.2m的有46个站点,占整个验证站的95.8%;最低潮(水)位误差绝对值小于0.2m的有44个站点,占整个验证站的91.7%;符合《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95)感潮河段非恒定流计算的验证标准相位相对误差应小于1h,峰谷值误差应不大于0.1~0.2m,单站检验合格率应为85%以上的要求。各测流断面计算流量过程与实测过程基本吻合。
“1998·6”洪水组合,53个水位站点洪峰水位计算与实测误差均小于0.1m,单站检验合格率达100%,符合《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95)感潮河段非恒定流计算的验证标准相位相对误差应小于1h,单站检验合格率应为85%以上的要求。
经率定河网各河道糙率在0.014~0.030之间,糙率值较大的水道是:海州水道、虎跳门水道的横坑段、潭江、容桂水道、陈村支涌,其糙率值为0.030,口门附近水道的糙率值在0.020左右。模型主要河道糙率值网河区上部河道糙率值较大,近河口则较小,符合河口区河道糙率沿程变化的自然变化规律。
3.二维模型验证
二维模型水域较大,分为伶仃洋、磨刀门和黄茅海等三个区域重点验证,模拟水域面积约124亿m2,共布置网格950×844个。选取“1991·12”枯水、“1992·7”中水、“1998·6”洪水等几组散点资料较多的组合,经模型调试计算,流速、流向验证结果良好,与实测过程相符,流场分布基本合理,计算误差也达到了有关规范规程要求。
4.整体联解模型验证
收集河网、河口湾有同步资料的水文组合“1998·6”洪水组合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成果合理,联解成功,可基本反映河网、河口湾水动力的整体联动性。部分验证成果见图1.2-5~图1.2-7。
图1.2-5 珠江河口区整体模型一维潮(水)位验证成果(“1998·6”洪水组合)
图1.2-6 珠江河口区整体模型二维潮(水)位验证成果(“1998·6”洪水组合)
图1.2-7 珠江河口区整体模型二维流速、流向验证成果(“1998·6”洪水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