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长江三角洲内的名城——苏州、杭州、扬州
(一)太湖边上的“东方威尼斯”——苏州
说到苏州不可不提太湖。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千米,地跨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其中江苏省占52.6%,浙江省占32.8%,上海市占14.0%,安徽省占0.6%,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长江与江钱塘向东延伸,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逐步成为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长江三角洲内最大的淡水湖。太湖下游水系中的吴淞河,到了上海段叫苏州河,在上海入黄浦江。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为吴越文化发源地,比较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阖闾城越城遗址。太湖流域仅治水的历史就绵延3000年之久,流域的兴衰与治水息息相关。“苏湖熟,天下足。”太湖平原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是我国产业最集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河,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又一别名叫“东方威尼斯”,就是因为它具有江南水乡城市典型特点。苏州城区里,河道纵横,桥梁多达三百多座。不少河道、街道互相平行,东西、南北对称,使这水乡城市形成排列整齐的棋盘式格局。
苏州东、西洞庭山置于湖畔,一派江南水乡的情景。由于苏州是太湖逐渐淤积形成的,城中最大的湖是太湖外,还星罗棋布有许多小湖泊,这为园林的创建创造了条件。整个江南园林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特殊的名片。
京杭大运河经过苏州等地,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更为各方交流提供了方便。明初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水手、官兵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东浏河镇)出发,远航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随后,他几下西洋,让中华声名远扬。
(二)伴湖连江通海的“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东临大海,南有钱塘江,北有长江。杭州历史悠久。大约在新石器时期,杭州的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良渚文化”。
杭州的地名前世今生都充满了水文化元素。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在此龙虎相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杭州设县,称钱唐县,而此名就与钱塘江有关。“杭州”一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隋文帝时期,他平定了南朝陈后,才把钱唐郡改为杭州。杭州之名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流传最多的是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曾从这里舍舟登陆——“杭”就是方舟的意思,也有说是浮桥的意思。后人把大禹登陆处称“禹杭”,“禹”“余”同音,发展到后来就叫“余杭”了。
杭州的发展得益于几千年来对钱塘江海塘工程的维护,更得益于一湖一河,那就是西湖与京杭大运河。
在杭州建都的第一个统治者是吴越国王钱镠。最早的钱塘江海塘,就是钱镠时修建的,并建造堰闸,旱涝都能蓄泄。他做的另一件得民心的事,就是保护西湖。当时,一位方士劝钱镠把西湖填平,在上面建造王府,可以有千年的天下。西湖,可以说是杭州的生命之源。他没有采纳,还说:“百姓借湖水以灌田,无水即无民,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事后,他还派一千士兵做“撩湖兵”,专门疏浚西湖。没有这些水利设施,杭州以后也不可能得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现在,杭州还有钱镠墓、功臣塔、婆留井等古迹纪念他。
西湖的白公堤、苏堤是白居易和苏东坡这两位大诗人在杭州为官时修建的。
白居易到杭州当刺史的那一年,正赶上杭州大旱。他让当地衙门放西湖水,缓解了旱情,并且在西湖边修了一道堤,造了一座石涵闸,借以提高西湖的水位,把湖水蓄起来,既可以遇旱时用以灌溉,平常又可以作为城市生活用水。他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道湖堤——“白沙堤”,改叫“白公堤”,以纪念这位诗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诗将西湖的神韵概括到了极致,他更把对西湖的感情融化于对杭州的贡献之中。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来杭州任通判(州府的副长官)三年,对杭州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广泛的整修与新建。116年后,当他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的时候,西湖因淤积已缩小了一大半,再淤下去,整个西湖将被淤死。苏东坡决心挽救西湖,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又将挖出来的巨量葑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长堤;堤上又修建了六座石桥以通湖水,并遍种芙蓉、杨柳各种花草,使西湖的景色更加婀娜多姿。后人忘不了为西湖做出贡献的苏东坡,将这道长堤称为“苏堤”。
那条北连北京、南接杭州的大运河,使沿岸的城市都繁盛起来,包括杭州。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恭帝降,杭州也同时结束了做都城的历史,可它经济强势的地位再也没有被动摇过。马可·波罗看到的已经是遭到元兵破坏过的杭州,他还说杭州是“世界最美丽的华贵之城”。
(三)运河畔、长江北岸的名城——扬州
扬州,位于长江北岸,北依高邮湖,京杭大运河将其沟通,并穿城而过。扬州的江南韵味是靠京杭大运河运过来的,但中国最早的运河应当出自扬州。
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揭开了扬州筑城史的首页。当时,吴王夫差为了运粮运兵和齐国打仗,引长江水北上,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就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有了这条运河后,吴王就在邗沟边修建邗城,即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
隋代,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苏州、扬州等作为运河沿线的重镇,自然也繁华起来。南北大运河开通更使得扬州因四通八达的交通成为江淮要冲和人文荟萃之地的繁华之城。还在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量建议沿运河两岸植柳,隋炀帝大加赞赏,还亲自植柳。也可能因为柳树有迎风飘扬之态,遂取“扬”的谐音,赐柳为杨柳,扬州也从此有了绿杨都城的美誉。运河开通后,隋炀帝乘龙舟3次下扬州,更使扬州风光无限。不过,扬州也成为他的葬身之地——扬州雷塘,俗称皇墓墩。
到了唐代,已有“扬一益二”之说,已经相当繁荣的“天府之国”益州(成都)也只能屈居第二了。当时,扬州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淮左名都”。
明清的时候,扬州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期,这要感谢在这一时期崛起的徽商。那些徽州盐商来扬州做盐的生意,便成了暴发户。没有这条运河,淮南淮北的盐山也没办法变成盐商的“金山”,明清时的扬州就不会这般繁华。
平山名胜区瘦西湖最具有观赏价值。瘦西湖原叫保障河,后来有一个文人从杭州到扬州来,见扬州也很繁荣。尽管西湖一片汪洋,这保障河更显曲幽,二者不同,但作为“日糜金钱,靡有纪极”的“销金锅儿”,却是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扬州题诗时便套用之:“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也就取代了“保障河”,一直被叫了下去。
为了使乾隆玩得尽兴,当时的巡盐御使高恒大笔一挥,从两淮盐业资金中拨了专款,开了一条新河,使乾隆乘坐的画舫从运河可以直达瘦西湖。现在游人最爱去的湖中的小金山就是用开河挖出来的泥土堆积成的。
扬州的确是一座水城,城内除了大运河穿城而过和瘦西湖外,还有一条小秦淮河,那是扬州古城唯一留存的一条内河,清代这里及两岸街区也是扬州最繁华的地段。
随着盐商的衰败,京杭大运河东段的堵塞,漕运改海运,铁路、公路取代水运成为交通主要动脉等一系列对扬州的不利条件出现,扬州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开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