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理论与实践文集(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川水孕古城

四川省主要河流有长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现有大小通航河流99条,水利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川水孕育了两座古城:重庆现为直辖市,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城市,均为四川最古老的城市,它们的发展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一)长江、嘉陵江畔的山城

重庆是我国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巴人”就在重庆定都,史称巴国。《华阳国志》和《水经注》都有“巴子之都”的记载。1189年,宋光宗赵惇驻守渝州,在此先封为恭王,后又继帝位,为纪念他的“双重喜庆”,“重庆”从此得名。这一山城城名的水文化元素体现在简称上,581年(隋开皇元年)因古称嘉陵江为渝水,改称渝州,今重庆简称“渝”即来源于此。

从高空看重庆,她坐拥长江与嘉陵江,蓝色的嘉陵江在左,黄色的长江在右。金沙江以上属于长江上游,从宜宾市合江门下岷江与金沙江汇合以后,长江开始了它中游的里程。全长1120千米的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1]它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两条河流多少万年的切割,造成了重庆三面环水,形如半岛。由于城是依山而建,又受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因而又有“山城”之称。

重庆自古作为一个水码头和川东的物资集散地,与成都齐名。重庆虽有长江、嘉陵江可通中原,但出川入川都不方便,多走邓小平当年出川时的水路三峡,但三峡航道均多暗礁险滩。三峡水库蓄水后,淹没了暗礁险滩,万吨船队已可从上海直达重庆,重庆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内河港。

(二)岷江畔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大部分是岷江及其他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水稻土,但古时洪涝灾害频繁。自从战国蜀郡首李冰修筑了都江堰工程后,都江堰惠泽成都平原,此地开始被称为“天府之国”,维持2000多年。其中的成都,自古就是四川的要邑,从开明氏治蜀时就有其名。一个城市几千年来未改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奇迹。

历史上,河流与成都的关系也几次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二江珥市”发展到现在的“二江抱城”。

自李冰使岷江改道穿城而过,郫江与检江二江就成为成都的母亲河。二江自都江堰渠首分出,开通成为成都对外界交通黄金水道。二江双流城南,之间形成繁华的商贸地带,在秦时称南市。当时,二江就像两条垂着珠琏的耳环挂在南市两边,人们用“二江珥市”来形容二江与成都城市的关系。

到了汉代,在二江的哺育下,当时的成都已开始成为西南重镇。二江开通后,促进了成都工业发展,由于织锦业发达,政府在此修建了锦官城。锦官城的美称又成了成都的代称。二江开通后,促进了水上交通,二江上共修建了七座桥,后世多重建,但位置没什么变化。

隋统一中国后,蜀王杨秀兴建蜀王宫时,开了一条“漂木溪”,修城取土的大坑叫“摩诃池”,并开挖水道从郫江取水,这里也成为成都重要游览地。

唐代,成都人开挖了解玉溪,因溪中有玉石沙,两边开了很多坟石作坊,从此有了玉沙街。为了防御战乱,在老城外又修建了罗城,即将原来的老城包罗在内城。修罗城时将郫江改道,成为城东、北两面的护城河。

宋代郫江故道已变良田,改道后的郫江称清远江,后称府江。检江、清远江加上新开凿的西蒙河环绕罗城,使成都成为“高城深池”之大城,更提高了水上交通与城市供水能力。二江与成都的格局由秦汉时期的“二江珥市”,变为“二江抱城”,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城区改造,其格局才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对清远江其支流沙河改造。到了20世纪90年代,二江已成为城市中心环形河道,沙河变为城市重要工业、生活用水供应渠道。现形成“二江环于城中,沙河襟带城东”的格局。

历代成都人始终与这两条江相偎相依,特别是在感情上,成都的不少地名都与它们相关,“双流”机场的名字就是水文化元素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