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江四水、洞庭湖畔的芙蓉国
湖南省内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大小河川5341条,这些大小河川除湘南一部分属珠江水系、湘东一部分属鄱阳湖赣江水系外,其余均由四水注入洞庭湖,于城陵矶汇入长江,使长沙城三面环水。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湘江更是长沙的母亲河。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海洋山脉的近峰岭,在湖南省永州市境内,西源自东安县渌埠头入境,境内流程227.2千米。湘江水量丰富,是境内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两岸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
湖南从省名、简称到市名都具有极强的水文化元素。湖南因全省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缘于湘江之中的一块长形沙洲。由于浏阳河与湘江的交汇摆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江中渐渐“生长”出长长的沙洲(远非今日的橘子洲)。古人据其地貌,谓之长沙,从此得名。芙蓉国,借指湖南。因自古湖南湘、资、沅、澧流域广植木芙蓉,唐代诗人谭用之曾作《秋宿湘江遇雨》一诗,其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以后湖南故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长沙地区的农业、渔业、交通及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史记·越世家》记载:“长沙,楚之粟也。”可见,在西汉时长沙地区农业就十分发达,是我国古代四大米市之一。
历史上湖南是古楚国之地,有些王朝封疆于湖南的王子就称为楚王。“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前楚汉古都。从1972年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发掘的西汉时期的一号汉墓看出,墓葬的营造及其文物,以及距今2100多年的比较完整的女尸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和文化的水平。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其中一件洞庭湖区的地图,图上的湘、资、沅、澧“四水”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方位竟与现在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