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联合调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辽宁省联合调度需求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省土地总面积14.75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省域南北宽约530km,东西长约574km。西北与内蒙古临界,西南与河北省毗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吉林省接壤。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国境线长达200km以上,南邻黄海和渤海,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海岸线总长2920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1.5%。

2.1.1 地形地貌

辽宁省地势图如图2-1所示,其总体的地貌格局为辽东山地丘陵、辽北康法丘陵及辽西低山丘陵三面环绕下辽河平原;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地、平地、水面占辽宁省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33%、9%。地势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

辽东山地丘陵区的东北部属侵蚀构造或构造剥蚀低山区,峰峦起伏,山势比较陡峻,龙岗山脉海拔1000m左右,水源充沛,森林较多。西南部的千山山脉和辽东半岛丘陵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以千山山脉为骨干,走向与半岛方向一致,北宽南窄,北高南低,海拔多在400m以下。

辽北康法丘陵区为沟谷发育的剥蚀低丘区,将辽河干流的上、中游河谷平原和下辽河平原割裂开来。

辽西低山丘陵区由自西而东的北北东向展布的努鲁尔虎山、大凌河上游—牤牛河谷地、松岭—黑山、细河谷地、医巫闾山相间排列而成。努鲁尔虎山为大凌河和辽河上游老哈河的分水岭,主峰大青山海拔1153m。松岭山脉斜卧在阜新—建昌一带,除西南端山势较险峻外,大部分为切割破碎的丘陵地,平均海拔400~700m。医巫闾山位于阜新—锦州铁路线以东,除阜新、北宁有海拔600m的山峰外,一般都是200~500m的丘陵。森林植被稀少,自然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辽河上、中游平原区位于康法丘陵以北,受第四纪分水岭上升影响,形成起伏平缓的漫岗丘陵。其大部分为堆积地形的冲湖积平原,辽河干流区发育冲洪积河谷平原。

下辽河平原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其东为辽东山地丘陵区,西临辽西低山丘陵区,北接康法低丘区,南濒渤海湾。由北至南,从山前到中间,依次分布着剥蚀堆积地形的山前坡洪积扇裙和山前坡洪积倾斜平原,堆积地形的山前冲洪积微倾斜平原,河间冲积平原,海冲积三角洲平原等。辽河、浑河、太子河及绕阳河、大凌河下游一带地势低洼,为海拔50m以下的宽阔冲积平原。

图2-1 辽宁省地势图

2.1.2 土壤与植被

辽东山地丘陵包括辽东半岛在内,多为山地暗棕色和棕色森林土,土层厚通常在0.5~1.0m左右,植被覆盖良好,平均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自然植被为阔叶林与针叶混合林,多柞木林,地面枯枝落叶层较厚,土壤侵蚀轻微。半岛丘陵及东部沿海北部多砂石土;东部山丘区河谷较窄,有淤土、山地砂石土;东沟沿海南部为黑土。

中部为平原淤土、棕黄土地带。以辽河平原为中心,西至辽西沿海,东至长大铁路右侧低丘一带,主要土壤为河淤土、黑土、棕黄土与海滨盐土。地势低平易涝,土地绝大部分已开垦利用,土质肥沃,是省内主要粮食产地。除昌图、法库、辽阳、盖县以及辽西沿海为坡地棕黄土、草甸草原植被和榛子灌丛林植被,辽河口沿海为盐土、沼泽植被外,其余下辽河平原多为亚砂土性淤土黑土、禾草草甸植被。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5%~20%。

西部为低山丘陵生草棕色森林土黄白土地带。主要土壤为亚砂土性的黄白土,并有较大面积的风砂土,山地大部为生草棕色森林土。细砂性的风砂土分布在康平的北部和彰武一带,山地生草棕色森林土分布在朝阳、锦州地区的松岭医巫间山地,其他地区分布有黄白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有的和灌木混生,土层薄,土壤水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经过人工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辽宁北部土质结构差,除受水侵蚀外,还受风蚀,水土流失最严重。

2.1.3 地质概况

2.1.3.1 地层及岩性

辽宁省位于中朝准地台北部,与吉黑、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接壤,地质构造复杂,类型齐全。依据构造面力学性质、展布方向、成生时期,综合地质地貌特征,可以将辽宁省构造体系划分为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华夏式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和其他构造体系等。其中,影响辽宁省地形地貌的最主要构造体系为新华夏构造体系。

由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及其他构造体系的综合作用,造就了辽宁省辽东低山丘陵、辽北康法丘陵及辽西低山丘陵三面环绕下辽河平原的地貌格局。

2.1.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辽东、辽西低山丘陵区及辽北康法丘陵区裸露的岩石区为裂隙水的赋存空间;碳酸盐岩类区分布有岩溶裂隙水;山麓坡角、沟谷两侧呈条带状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孔隙水的分布空间。

辽河上、中游平原区和下辽河平原区,为区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孔隙水含水岩组;在第四纪下发育的第三纪地层由于成岩较晚,有的岩层相对疏松,胶结程度较差,裂隙、孔隙发育,裂隙、孔隙水分布于其中。

山丘区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平原区孔隙水的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农田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补给量等。

山丘区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径流条件良好。平原区的辽河中上游河谷平原区及下辽河平原的两侧山前地带径流条件相对较好,而下辽河中部平原区地下水径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

山丘区地下水主要以河川基流的形式排泄,尚有部分地下水开采及河谷平原的潜水蒸发、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带的山前侧向流出等。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潜水蒸发以及沿河地带的河道排泄及沿海地带的侧向流出排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