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论茶器
茶焙〔1〕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2〕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3〕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䃋石〔4〕皆能生鉎〔5〕音星,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6〕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7〕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8〕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注释】
〔1〕茶焙:烘烤团饼茶的器具,用来放置团饼茶,与陆羽《茶经》中的“焙炉”不同,与“育”略有几分相似,但又兼有烘焙的功能。
〔2〕砧(zhēn)椎(chuí):砧,指捶碎团饼茶时垫在底下的木板。椎,捶团饼茶用的金属棍棒。
〔3〕茶钤(qián):焙烤时夹住团饼茶的钳形工具。
〔4〕䃋(yú)石:一种类似于玉的美石。
〔5〕生鉎(shēng):生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鉎,“俗曰铁锈”。
〔6〕蜀东川鹅溪画绢:鹅溪所产绢在当时是名品,《嘉庆一统志》卷四〇六:“鹅溪,在盐亭县西北八十里。《明统志》:‘其地产绢。’宋文同诗:‘待将一匹鹅溪绢,写取寒梢万丈长。’”
〔7〕茶盏:宋代流行的一种敞口小足的茶具,形状类似小碗,有黑、酱、青、白及青白等多种釉色。蔡襄从衬托茶汤颜色的角度看,认为福建建窑(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市)烧制的黑绀茶盏最佳。建窑,宋代名窑,也称为“乌泥窑”,尤以烧制的“兔毫盏”著称。
〔8〕绀(gā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译文】
茶焙
茶焙用竹条编成,再用箬叶包裹。茶焙上面加盖,是为了保持火的温度;茶焙中间有间隔,是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火放在茶焙下面,与茶有大约一尺的距离,使其长时间地保持一定的温度,以保持茶的颜色、香气、味道。
茶笼
暂时不烘烤的饼茶,最好密封包裹,用箬笼装好,放在高处,使之远离湿气。
砧椎
砧和椎都是用来捣捶饼茶的。砧用木做成,椎用金或铁制成,取决于使用的方便。
茶钤
茶钤,将金或铁弯曲之后制成的,用来烤茶。
茶碾
茶碾,用银或铁制成。黄金的质地太软,铜和䃋石都会生锈,不能使用。
茶罗
茶罗,极细的最好。罗底用蜀地东川鹅溪所产的细密画绢,浸到热水中揉洗之后罩在罗上。
茶盏
茶汤的颜色白,适合用黑色的茶盏。建安出产的黑里透红的茶盏,瓷纹像兔毫,这种茶盏杯壁稍厚,烤过之后能长久地保温而不易凉,点茶用最好。别处出产的,要么太薄,要么颜色发紫,都比不上建安产的。至于青白色的茶盏,斗茶品茶的人自然不会选用。
茶匙
茶匙要有重量,搅拌起来才能有劲。黄金的最好,民间用银或铁制作。竹制的分量太轻,建安一带饮茶是不用的。
汤瓶
腰细的汤瓶便于候汤,而且点茶时便于控制注入热水的量。黄金的最好,民间用银、铁或瓷、石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