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内容

关于本书写作的主要内容,笔者并不打算对天文分野做面面俱到的探讨,而是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分别讨论前人未曾关注或研究不足的若干问题。下面对各章的主要脉络及基本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章论述天文分野学说的历史与理论,主要讨论分野起源与分野类型两个基本问题。关于分野学说起源于何时,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先后提出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以及西汉刘歆伪造说四种说法,本章将对以上诸说的文献依据进行辨析,重点论证战国起源说,并解释“分野”一词的定义及其衍生。中国古代的分野学说,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二十八宿分野和十二次分野之外,还有许多不大流行的分野学说。本章在对历代分野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发掘出包括星土分野及其变种在内的历代分野学说达二十二种之多,并对每一种分野说的源流及内涵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第二、三两章是有关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的专题研究。第二章主要论述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和定型过程。这两种分野说均起源于战国,至汉代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先后出现了十三国与十二州两套独立的地理系统。那么,这两套截然不同的地理系统分别体现出什么样的地理格局,反映了汉人何种地理观念,自东汉以后这两套地理系统又如何趋于合流,至魏晋时期定型为经典的分野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是本章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此外,本章还将清理分析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星土方位淆乱问题。

第三章主要讨论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变革。在隋唐时代,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衍生出两种新的地理系统,即古九州分野系统与一行山河两戒说。笔者试图对这两种分野说究竟是如何改造传统分野体系的加以分析。另外,隋唐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黄道十二宫天文系统逐渐与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相结合,从而使中国传统分野说融入了某些新的元素,同时这也是黄道十二宫中国化的一个具体表征。

第四章论述天文分野对中古时期王朝国号的影响。《隋书·天文志序》在概述魏晋至隋唐时代天人关系时提到“依分野而命国”一语,其本义是指依据天文分野体系确定人间各国的天命之征,并衍生有直接依据分野命名国号的语义。通过剖析中古时期诸多禅代型王朝和自立型政权的建国历史与国号来源,可知“依分野而命国”乃是它们建国立号时普遍遵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依分野而命国”思想来源于深受谶纬学说影响的天命观,同时又体现出象征王朝正统的涵义,是中古时期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绪所及远至五代宋初。

第五章主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论述传统分野学说逐渐沦落以至最终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天文分野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然而自宋代以后,就不断有学者对传统分野说提出各种质疑和批判,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股否定分野的思潮,特别是明末清初人们对于分野的抨击尤为激烈,最终导致乾嘉以后分野学说被彻底摒弃。传统分野说走向末路是在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内因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崩溃,外因则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冲击,这是本章所要着重分析论证的核心内容。

第六章主要着眼于中国传统天下观变迁的视角,对历代分野说体现出来的世界图景及其与国家政治版图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中国传统分野体系无论是采用十三国还是十二州地理系统,其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分野止系中国”的传统天下观。因中国疆域随历代王朝政治版图的伸缩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故历代分野区域的调整亦体现出与王朝疆域相一致的联动性,在此过程中,分野学说又逐渐衍生出某些与国家政治版图相关的特殊政治涵义与政治功能。此外,通过对传统分野体系所见世界观的考察,还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天下观向近代世界观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第七章对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类似于“分野”那样的天地对应学说及其反映出来的世界观念做一比较,并尝试探究东西方世界观差异的根源。

最后,在余论部分,除总结全书之外,还将通过分析历代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的分野记载,补充论述天文分野说与传统地理学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另外,本书末尾还有一篇附录,乃是对李淳风《乙巳占》成书情况和版本流传的专题研究,希望能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这部重要天文星占文献提供帮助,同时亦藉此说明科技史基础文献的研究亟待深化和拓展。


(1) 《周易正义》卷七《系辞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2年,第77页。

(2) 周述学:《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卷一《论分野》,《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31册,第224页。按该书作者题名为周云渊子,即周述学,《续修四库全书》误题作“周云”。

(3) 张永祚:《天象源委》卷二〇《分野》,《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初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34册,第753页。

(4) 吕温:《吕和叔文集》卷三《地志图序》,《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景宋钞本,叶8b。

(5) 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集》卷一三《河间府真武庙记》,明正德二年刻本,叶3b。

(6) 王慎中:《遵岩集》卷九《送江山人》诗,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叶2b。

(7) 孙承恩:《文简集》卷八《一统地理图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第1271册,第125页。

(8) 北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内共有《天象分野图》《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及《唐一行山河两戒图》三幅分野图,见《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0—85页。

(9) 〔英〕艾约瑟:《论二十八宿五行星》,连载于《万国公报》1890年11、12月,第22、23期,叶1a—2a、叶2a—3b。

(10)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329页。

(11) 钱宝琮:《论二十八宿之来历》,原载《思想与时代》第43期,1947年,收入《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36—337页。

(12)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卷一四《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81—382页。

(13) 崔适:《史记探源》卷一《序证》“十二分野”条,张烈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5—7页。

(14) 〔日〕饭岛忠夫:《漢代の暦法より見たる左伝の偽作》,连载于《东洋学报》第2卷1、2号,1912年,第28—57、181—210页;《再び左伝著作の時代を論ず》,《东洋学报》第9卷2号,1919年,第155—194页。直至20世纪末,仍有个别学者信从刘歆伪造说,如何幼琦:《“岁在”纪年辨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86—93页。

(15) 〔日〕新城新藏:《歳星の記事によりて左伝国語の製作年代と干支紀年法の發達とを論ず》,连载于《艺文》第9卷11、12号,1918年;《再び左伝国語の製作年代を論ず》,原载《艺文》第11卷8号,1920年。两文皆收入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沈璿译,中华学艺出版社,1933年,第369—451页。

(16) 民国年间,林奉若《星野疑问》是一篇专门谈论分野的文章(《中国天文学会会务年报》1926年第3期,第75—76页)。不过,此文旨在指出传统分野说存在的诸多疑问,并呼吁政府应重定“某地分某星,某星主某地”的星野分配法以供各县修志之用,且“亦可昭示万国”。可见作者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不愿放弃陈旧的分野学说,故提出改定分野体系的想法。因此,该文不属于科学研究分野问题的专论。

(17) 耿兆栋、张汝漪修纂:《(民国)景县志》卷一四附载“星野”按语,《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00号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117页。

(18) 竺可桢:《论通志星野存废问题》,《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1卷第1期,收入《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9页。

(19)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四三回《战博罗许崇智受困,截追骑范小泉建功》,中华书局,1973年,第8册,第1268页。

(20) 〔日〕小岛祐马:《分野説と古代支那人の信仰》,《东方学报》(京都)第6册,1936年,收入氏著《古代支那研究》,(东京)弘文堂,1943年,第55—85页。此文最初为1934年小岛氏为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开所而做的纪念演讲。

(21) 陈遵妫:《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91页。

(22)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册,第419—425页;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3—229页;同氏《历史上的星占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0—307页;同氏《星占学与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73页;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5—47页;同氏《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735—749页;卢央:《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212—224页;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06—112页。

(23) 李勇:《中国古代的分野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6期合刊,第169—179页。作者所谓三种分野学说为干支说、星土说、九宫说,八种分野模式为十干分野、十二支分野、十二月分野、单星分野、五星分野、北斗分野、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九宫分野。

(24) 徐传武:《“分野”略说》,《文献》1991年第3期,第239—245页;崔振华:《分野说探源》,《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22—26页。

(25) 王颋:《躔次十二——分星与明中期以前的分野划分》,《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8—498页。

(26) 〔日〕安居香山:《緯書の分野説について》,《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學論集》,(京都)朋友书店,1979年,第371—387页。

(27) 韩道英:《<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考释与历代“星野”变迁》,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韩文上篇考释《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下篇题为“‘分星’与明朝中期以前的‘分野’划分”,实即分野通论,其内容与上引王颋《躔次十二——分星与明中期以前的分野划分》一文基本相同。

(28) 张兆裕:《<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索隐》,《明史研究论丛》第1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第243—253页。

(29) 曾广敏:《两<唐书·天文志>十二次分野考校》,《古典文献研究》第21辑下卷,凤凰出版社,2018年,第272—280页。

(30) 刘乐贤:《马王堆汉墓星占书初探》,《华学》第1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1—120页;《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9—193页。

(31)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研究论稿》“帛书《刑德》的分野占小考”,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79—85页;同氏《帛书<刑德>分野说略考》,《简帛研究(200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3—80页。

(32) 陈乃华:《从汉简<占书>到<晋书·天文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5期,第7—10页。

(33) 连劲名:《银雀山汉简<占书>述略》,《考古》2007年第8期,第64页。

(34) 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01页。

(35) 陈久金:《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9—22页;李维宝、陈久金:《二十八宿分野暨轸宿星名含义考证》,《天文研究与技术》第8卷第4期,2011年10月,第417—420页;陈久金:《中国十二星次、二十八宿星名含义的系统解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1卷第4期,2012年,第381—395页。

(36) 刘俊男:《古星野探秘——上古九州与十二州的变迁》,《华夏上古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152页;同氏《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农业考古》2008年第1期,第234—243页。

(37) 李勇:《从“<左传>所言星土事”看中国古代星占术》,《天文学报》第32卷第2期,1991年6月,第215—221页。

(38) David W. Pankenier, “Applied Field-Allocation Astrology in Zhou China: Duke Wen of Jin and the Battle of Chengpu (632 B. 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19 no. 2, 1999, pp. 262-279.;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Allocation (fenye) Astrology in Early China”, In J. W. Fountain and R. M. Sinclair (Eds.), Current Studies in Archaeoastronomy: Conversations across Time and Space,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5, pp. 499-513.两文中译本《周代的应用分野星占学:晋文公与城濮之战(前632)》及《中国早期分野星占学的特征》,见〔美〕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徐凤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9) 关于这方面研究,如余欣主编:《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孙英刚:《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甄尽忠:《论汉代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模式的发展及其政治功能》,《邯郸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17年3月,第68—76页;赵贞:《唐宋天文星占与帝王政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吕传益:《中国古代占星术中的分野》,《长江文史论丛》2017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4—198页;等等。

(40) 邢庆鹤:《试论<天下山河两戒考>中的天文学》,《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1期,第33—37页。唐晓峰:《跋宋版“唐一行山河两戒图”》,《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247—251页;同氏《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7卷第4期,1998年,第380—384页。两文经整合扩充后收入氏著《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2011年,第133—155页。

(41) 吕季明:《“分野”考辨》,《语海新探》第2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1—90页;同氏《<“分野”考辨>续》,《中国成人教育语文论集》,济南出版社,1991年,第489—499页。按吕文否定先秦文献有关“分野”的明确记载,认为“分野”一词始于西汉末,至东汉年间广为流行,此说漏洞百出,不可信从,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

(42) 王胜利:《楚国的分野与楚人的星神崇拜》,《东南文化》1991年第3、4期合刊,第98—102页。

(43) 李勇:《对中国古代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盘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1卷第1期,1992年,第27—31页。

(44) 孙家洲:《论汉代的“区域”概念》,《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98—100页。

(45) 宋京生:《旧志“分野”考——评古代中国人的地理文化观》,《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4期,第76—77页。

(46) 李智君:《分野的虚实之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1辑,2005年,第61—69页。

(47) 乔治忠、崔岩:《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第5—11页。

(48) 王玉民:《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野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5—126页。

(49) 曾蓝莹:《星占、分野与疆界: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谈起》,《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第181—215页。

(50) 孟凡松:《清代贵州郡县志“星野”叙述中的观念与空间表达》,《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0—20页;田天:《因袭与调整:晚期方志中的分野叙述——以山东方志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5卷第2辑,2010年,第84—103页;孟凡松:《清代贵州方志的星野岐论与政区认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8卷第4辑,2013年,第100—111页;田阡、孟凡松:《空间表达与地域认同——以武陵地区清代方志星野为例》,《文化遗产》2013年第1期,第122—126页;孟凡松:《晚清知识、观念及其叙事转型——基于贵州五府名志星野志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59—66页。

(51) 陈万成:《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中华书局,2010年,第52—72页。

(52) 周亮、李勇:《中国古代分野理论中分星变化的原因考究》,《天文研究与技术》网络优先出版论文,2012年11月,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189.P.20121113.1644.002.html。

(53) 陈鹏:《“辰星正四时”暨辰星四仲躔宿分野考》,《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2卷第1期,2013年,第1—11页。

(54) 陈研:《星次分野与西厢姻缘——闵齐伋刊<会真图>第四图考》,《新美术》2016第3期,第47—59页。

(55) 英国科学家斯诺(C. P. Snow)于1959年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并对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分裂对立的成因做了系统论述,参见氏著《两种文化》,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56) 参见夏鼐:《中国考古学和中国科技史》,《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册,第299—304页;席泽宗:《科学史与历史科学》,《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7页;江晓原:《科学史:是科学还是历史——以天文学史及星占学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3—47页。

(57) 参见席泽宗:《科学史与历史科学》,第22—23页。

(58) 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自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59) 江晓原:《天学外史》“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60) 参见孙小淳、曾雄生主编:《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导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6页。这一概念亦被译为“文化簇”,见席文:《运用“文化簇”概念》,《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任安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