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08:明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發吧!探索偉大的航路

西方麥哲倫、哥倫布等冒險家們,在茫茫大海上乘風破浪,探索地球未知的一面,留下了許多傳奇。不過,明朝也有自己的冒險傳奇,也同樣擁有充滿熱血的「大航海時代」。

鄭和下西洋

鄭和(公元1371年—公元1433年),回族人,本姓馬,小名三寶。從公元1405年起,他創造了帶領「寶船」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

這裏的西洋,指的是中國南海以西的海域,鄭和的船隊中,軍士、水手多達兩萬餘人,分乘六十多艘「寶船」,其中最大的近150米長、60米寬。船隊所至,以瓷器、絲綢、金銀、鋼鐵等換取香料及其他珍奇寶貨,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

鄭和鑄銅鐘

發現於福建南平市

此鐘鑄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鐘體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鄭和航海圖》

據明朝茅元儀《武備志》中《鄭和航海圖》放大摹繪。它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從南京出發到南洋以及印度洋各國的航道距離、各國方位、航向、停泊港口、礁石等。據研究,此圖是鄭和第六次遠航的路線圖。

榜葛剌進麒麟圖

清 陳璋臨摹

榜葛剌(今孟加拉)是鄭和歷次出洋的必經之地,與明朝往來密切。榜葛剌國王分別於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和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兩次派使臣向明朝貢獻麒麟(實際上是一種長頸鹿)。當時著名書畫家沈度將這一盛況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這幅畫是清人陳璋按照沈度的原圖臨摹而成。

鄭和的船隊先後駛至東南亞及東非,到達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隨同出使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費信所著《星槎勝覽》、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都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道里,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初遇西洋海盜

正當鄭和船隊遠抵非洲之際,歐洲的航海者們也正朝着東方航行。率先到達中國的是「佛朗機」,即葡萄牙人。他們既和沿海居民正常貿易,也屢屢有走私劫掠的海盜行為。

公元1553年,一股被趕出閩浙的葡萄牙海盜來到了廣東壕鏡澳(即澳門),謊稱自己的商船遭遇風浪,貢物被水浸濕,要求借地晾曬。當地官員受賄應允。結果葡萄牙人乘機佔據當地,澳門逐步淪為葡萄牙人在遠東的商業據點。

《澳門圖》

葡萄牙人佔領澳門後繪製

繼葡萄牙人而來的是西班牙人。公元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北雞籠(基隆)登陸,修築城堡固守,又到淡水建立城堡,以雞籠和淡水為據點,不斷騷擾海上商隊。

到了荷蘭國勢興起的時候,荷蘭人便把西班牙人趕出台灣。從此,台灣被荷蘭人獨霸,直到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為止。

葡萄牙人繪製的航行圖

明末為防止荷蘭人侵襲而在澳門建築的堡壘

抵抗倭寇

倭寇一直是困擾明朝的一大禍患,早在《明太祖實錄》中就有倭寇的記載。16世紀之前,倭寇主要是日本的浪人與破產農民,因為失去生活保障而在東北亞沿海流竄,成為海盜。

「五良太浦吳祥瑞造」青花瓷熏

熏香器

16世紀日本製造

五良太浦,日本僧人,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至景德鎮學習製瓷工藝,並取中國名字「吳祥瑞」。回國後,他在肥田的有田附近開窯製瓷,從此日本製瓷進入發展時期。他燒製的青花瓷不墨守中國成法而有所創造。「有田燒」至今仍是日本名瓷。

「天下一木瀨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銅鏡

1947年福建泉州開元寺出土

為日本江戶初期作品,大約在明末傳入中國,供奉給泉州開元寺。

16世紀以後,明朝廷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特別是嘉靖初年,明政府撤銷市舶司,實行嚴厲的海禁,結果,使得一批靠海上貿易為生的商人與倭寇合流,亦商亦盜,中國人和日本人皆有。

《抗倭圖卷》

明 佚名繪

絹本設色

這是反映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浙江沿海軍民抗擊倭寇侵擾的歷史畫卷。

名將戚繼光

嘉靖末年,朝廷重用名將戚繼光抗擊倭寇。戚繼光招募以礦徒為主的「民兵」3000人,並根據對倭寇作戰的特點,訓練出一支英勇善戰的精銳部隊「戚家軍」。戚繼光還創造了名為「鴛鴦陣」的戰術,將盾牌、長槍、叉、棍、刀等長短武器聯合使用,大敗倭寇,率先平定了浙東一帶的倭患。

之後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又在福建、廣東等地作戰,最終消滅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

戚繼光用過的軍刀

通長89厘米

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是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鑄造的。

日本武將豐臣秀吉

日本經過戰國時代,由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公元1592年,他率軍進攻朝鮮。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明朝水軍與朝鮮水軍合力殲滅了日本海軍三百多艘船隻,日本損失慘重。

經過六年半、共兩次抗倭的戰爭,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軍才結束戰事徹退。

朝鮮摺扇

第二次抗倭援朝期間朝鮮友人送給明軍的禮物。相傳摺扇起源於朝鮮。朝鮮製扇工藝精良,經久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