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通天下:陈有庆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前言

陳有慶的父親陳弼臣在泰國白手興家,發展出多番驕人的事業。不過,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還特意安排長子陳有慶在家鄉出生和成長,無非是要延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表達對家鄉和祖國的思念。陳有慶在幾十年的商海沉浮中,不但能運籌帷幄,更在營商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僑通天下”的非凡之路,證明父親陳弼臣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作為長子,陳有慶也以自身的優異業績,向父輩作出了最好的回報。

汕頭誕生

一九三二年十月,在曼谷開往汕頭的船上,有一位年輕女士懷着身孕,一路盼望着早日平安回鄉。她是泰國華僑陳弼臣的夫人劉桂英,她肚裏等待出生的嬰兒就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兒。陳弼臣夫妻二人雖然在泰國生活了一般時間,而且有了一定的事業基礎,但劉桂英不惜長途跋涉回去潮陽,目的是讓第一個孩兒能夠在家鄉出生,以秉承傳統。陳弼臣選擇讓妻子劉桂英回家產子,使他們的孩兒得到祖先的祝福。泰國回潮陽的路程既遙遠又艱苦,腹大便便的劉桂英還是鼓起了最大的勇氣,登上從曼谷開出的船。她在一千多海里的南中國海上漂泊了三個星期,終於在十一月平安抵達汕頭。

汕頭是潮州一帶的主要港口,這裏離陳弼臣家鄉潮陽峽山有幾十公里的路程。那時候的交通不發達,從汕頭回鄉還要折騰一番,劉桂英於是在汕頭一家客棧安頓下來。結果她等不及回鄉,就要在客棧臨盆了。當時客棧裏有一對來自上海的潮籍夫婦趕過來幫忙,最後劉桂英順利誕下陳有慶,母子平安。劉桂英和這對夫婦素未謀面,卻在人生一個重要的關頭遇上,可說是難得的緣分。可惜劉桂英忙於照顧初生的兒子,忘了問及這對夫婦的姓名,想親自答謝他們的機會也沒有。這件事令劉桂英一直耿耿於懷。

劉桂英回鄉產子的故事是中國人命運的縮影,也是中國華僑史中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章。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着刻苦而安定的生活。東漢時期,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漸漸發展,中外之間的往來貿易日見頻繁。到了唐代的時候,不少中國人已經循着南方這條水路移居海外。當時中國和南洋以至中亞地區開始發展海上貿易,中國向海外地區輸出以絲織品為主的手工藝品,換取從外國入口的香料和土產。當這種往來關係日益密切之後,中外商人漸漸增大貿易的力量,紛紛在貿易夥伴的土地上拓展商業基地,中國商人於是開始在南洋諸國居留,成為最早帶有華僑身份的中國人。今日海外各地仍習慣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為唐山,其實這與唐代的海外貿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唐代,以海上貿易為平台而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主要是商人。到了宋代,隨着海上貿易發展愈益蓬勃,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數量大增。從福建至兩廣一帶,都有不少中國人出國的記載。到了明清兩代,中國的外貿夥伴主要集中於南中國海域一帶的國家,這些地方成為近代中國人植根海外的目的地。今日東南亞華僑人口眾多,發展蓬勃,可以說是明清兩代閩、粵兩省移民涓滴匯流的功勞。

陳弼臣和劉桂英的家鄉潮陽,與汕頭海港連接,是上述幾百年之間中國與海外貿易的一處重鎮。汕頭地處中國東南,自古便以海潮壯大而馳名天下。這裏上連福建,下接嶺南,自成民族文化體系,是廣東省一片獨特的地域。潮州土地貧瘠,人口眾多,農業經濟一直難以開展。可幸潮陽面向大海,所得漁鹽之利可以稍補農耕之不足。清代康熙之後,政府自暹羅亦即今日的泰國輸入白米來補充中國的糧食,於是潮州各地的港口便成為了白米的主要貿易商港,吸引為數不少的潮州人移民至泰國謀生。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泰國的中國裔居民人口達到三十萬之多。在陳弼臣離開家鄉前往泰國的那一年,遷泰的潮州人共有八萬二千人之多,是自晚清以來的最高紀錄。泰國的首都逐漸成為潮州人在海外的商港,也是潮州人在海外的另一個家。

父親發跡

陳有慶的祖父陳子貴和千千萬萬的潮州人一樣出身農家,世代靠少量田地維持生計。陳子貴生於清朝末年,到了成年的時候,家裏大概只有一畝農田,生活的艱苦可想而知。陳子貴於是走上千千萬萬潮州人的道路,離開家鄉潮陽峽山,遠赴泰國謀求出路,成為家族僑居泰國的第一代。

一九一〇年,陳子貴的兒子陳弼臣在暹羅的吞武里府出生,成為當地土生的潮州人。陳弼臣五歲的時候在父親的安排下回到家鄉讀書,他在潮陽讀完小學後順利升讀中學,可惜家境欠佳,只讀了一年中學就無以為繼。此後幾年,陳弼臣一直在外做工賺錢以幫補家計。十七歲那年,陳弼臣覺得在家鄉難有前途,於是向朋友借了盤川,坐上紅頭船前往暹羅。

二十世紀初的暹羅雖然說不上經濟蓬勃,但生機處處,遠勝人稠地狹的潮州。陳弼臣在暹羅從頭做起,先後做過雜工、記賬員和廚子,賺取微薄的收入以維持生計。雖然生活逼人,但陳弼臣仍爭取時間在工餘學習泰語,經過兩三年的努力,他終於融入了當地的社會。

在偶然的情況下,陳弼臣認識到當地商界名人鄭景雲。鄭景雲很欣賞陳弼臣的才華和勤奮的性格,於是把他招攬到自己的森興隆木材有限公司做會計。陳弼臣沒有令鄭景雲失望,他在森興隆表現突出,很快就升為門市部經理。一九三二年,只有二十二歲的陳弼臣進一步晉升為森興隆的總經理。在陳弼臣的管理下,森興隆的業務蒸蒸日上,陳弼臣的名字不脛而走,成為泰國商界的後起之秀。

陳弼臣在泰國不過幾年的光景,已經闖出相當不錯的事業;百多年來潮州人前仆後繼移居泰國,目標也不過如此。不過,陳弼臣並不以此滿足。他看到泰國木材資源豐富,而自己在木業由雜工做到總經理,經驗和能力俱備,於是決定開創自己的木材公司。一九三五年,陳弼臣辭去森興隆總經理一職,隨即創辦曼谷木業公司。一如陳弼臣所預料,曼谷木業發展順利,令他萌生再度擴展業務的念頭,他隨後開辦了亞洲聯合公司、星原公司等業務,經營五金、文具、藥品和大米貿易。一九四一年,陳弼臣向金融業進軍,成立亞洲信託公司,為後來涉足銀行業務踏出了第一步。

在經營亞洲信託公司的過程中,陳弼臣了解到貿易與銀行環環相扣的關係,若果進出口貿易得不到銀行提供的信用額和融資作為支持,貿易必然難以進行。泰國的銀行以外資為主,貸款的對象大多是外商,但多數設有華人買辦為中間人,與本地商人聯繫。不過,間接的溝通往往令商人在交易時產生誤會,造成諸多不便。陳弼臣看到這種商業關係中存在極大的商機,認為本地銀行可以從中找到發展的空間。

一九四四年,陳弼臣聯同當地的商界朋友創辦了盤谷銀行(Bangkok Bank)。初時,盤谷銀行只是一家小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困難。一九五二年,盤谷銀行董事局議決委任陳弼臣為董事總經理。在陳弼臣的領導下,銀行的業務迅速發展。當時,銀行主要服務華商和泰商,包括被外資銀行拒諸門外的小客戶。盤谷銀行以優厚的借貸條件爭取客戶,將外資銀行一貫收取的百分之百保證金減為百分之十,為客戶的融資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結果盤谷銀行成功扶植了不少華商和泰商,並逐漸在商界建立了聲譽,生意亦愈做愈好。陳弼臣在上任之後提出了另一項重大的建議,他將盤谷銀行的業務擴展至整個亞洲,首要目標是開設東南亞第一家分行,目的地就是香港。

進軍香港

陳弼臣看到香港有自由港的好處,加上做生意的模式趨向國際化,適合作為長遠發展業務的基地。陳弼臣在四十年代初曾經到過香港,不過他人地生疏,尚未認識本地的潮州人。當時潮州商會的會長是香港汕頭商業銀行的創辦人馬澤民,陳弼臣於是通過馬澤民的介紹,開始和香港的潮州人來往,並且參與本地的潮州事務。馬澤民的銀行早於一九三四年成立,是一間規模不大的華資銀行。抗戰時期,馬澤民停辦了銀行。陳弼臣覺得很可惜,於是在戰後向馬澤民建議重開香港汕頭商業銀行。他提出很優厚的條件,願意將泰國方面包括亞洲信託公司和盤谷銀行的生意分給馬澤民的銀行,並且任由馬澤民決定彼此所佔股份的比例。最後馬澤民同意重開銀行,陳弼臣也在一九四六年加入了香港汕頭商業銀行。

香港汕頭商業銀行是外匯授權銀行(authorized bank),可以開出信用證和經營外匯生意,與盤谷銀行的業務相似。一九五四年,盤谷銀行首間海外分行在香港開業。此後幾年,陳弼臣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日本、台灣、紐約、倫敦等地開設盤谷銀行的分行。盤谷銀行自此成為首間向外發展業務的國際泰資銀行,陳弼臣的名聲在東南亞愈傳愈響,不少銀行家都希望和他合作。

一九五八年,海外信託銀行(Overseas Trust Bank)的創辦人張明添與陳弼臣協商在港合辦一家保險公司。陳弼臣一向對香港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也看到保險業在香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九五九年,陳弼臣偕同兒子陳有慶和張明添、黃錫彬、劉奇喆,以及多位香港商界翹楚和東南亞僑領,一起創辦了亞洲保險有限公司(Asia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正式在香港發展保險業務。

陳弼臣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移居泰國的潮州華僑中的傳奇人物。憑着過人的毅力和才智,加上一點運氣,他在泰國白手興家,發展出多番驕人的事業。不過,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還特意安排長子等在家鄉出生和成長,無非是要延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表達對家鄉和祖國的思念。其中,安排長子陳有慶在香港拓展家族事業,是他親臨香港後的決定。他看到了香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預見這個地方可成為潮州與泰國之間的樞紐,也是他日後事業多元化發展,繼而走向亞洲的適當基地,因此決定讓長子在這裏擔負重任。在往後幾十年的商海沉浮中,長子陳有慶不但能運籌帷幄,更在營商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僑通天下”的非凡之路,證明陳弼臣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作為長子,陳有慶也以自身的優異業績,向父輩作出了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