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的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讀寫楊德昌——從電影到詩的紀念

第一次看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香港。在電影尾段,播放至小四(張震飾)之姊向小四傳教並勸他與牧師相見這場景,影院內觀眾群起噓聲,表達了觀影的投入,也是一種理解電影的表現:觀眾以此噓聲,對導演借小四之姊的傳教套語來批評主流話語的處理,表示共鳴。

第二次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台灣。播放至該段和小四之姊在教堂詩班行列唱詩落淚一段,有個別觀眾發出了幾聲冷笑,顯示了台、港觀眾對該段落共有的共鳴,但似乎投入程度略見差異,我想,是否這種對宗教套語的批評,香港觀眾有更大的共鳴?宗教本身當然無錯,電影對小四之姊唱詩落淚一段的處理,其實是正面的,只是一些不得不如此的思維,以套語曲解了激進。小四之姊在小四因殺人而入獄前,已屢勸小四接受宗教的救贖,然而對抗爭者小四而言,宗教只是一種收編,套語更無助溝通,當姊姊說以傳教套語,又說要介紹牧師給小四認識,小四只反問她可有讀過《戰爭與和平》。小四的結局,是一種對世界、時代、政治以至市場的抗爭,亦正是我們目前無法達到的高度。

因感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予我的共鳴,一九九四年我從台灣畢業回港之前,特地再到台北牯嶺街走了一趟,影片中的舊書攤夜市當然無存,但南海路的建國中學和美國文化中心仍在,兩者俱位於牯嶺街附近一帶。美國文化中心原稱美國駐台新聞處,一九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該處撤離台灣,改稱為美國文化中心,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情所據的真實事件即肇始於一九六一年的美國新聞處門外。

九四年當我獨訪牯嶺街,時維暑假,建中人影杳然,但校門大開,仍有零星學生活動。久慕建國中學之名,我懷着恭謹信步走進校內,認出曾見於電影的“景點”,在那迴廊和拱形通道上留連了一會、等候了一會。小四是建中夜間部學生,大概不會在日間出現吧。

至於電影中的六十年代舊書攤,售賣許多從中國大陸遷台的“軍公教”人員散出的書刊,有舊版章回小說,也有五四和三十年代文藝書刊,後者有好些在台灣已成了禁書;我總想像電影中的小四從書攤撿到一些三十年代文藝書刊,也許是他日後與世界扞格的來源。書蟲小四躲進狹小的壁櫃內,夜裏以手電筒閱讀和寫日記,正與他深夜潛入學校以手電筒搜索的行為一致吧。牯嶺街舊書攤,日後遷進了台北八德路口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有如香港九龍深水埗黃金商場或高登商場的格局,卻全是賣舊書的店,大部分凌亂如書山,我很困難才得從大批教考試書、通俗心理、濫情文藝中,找得一二可讀之書,卻又正是已絕版多時的佳作。

就在那初看、重看和兩地經驗的對照中,我寫下了〈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詩,引用聞一多、何其芳和辛笛的詩句,想像那來自文藝的抗爭能量,九三年以從林年同《鏡游》一書獲得靈感的“游目”為筆名,發表於《越界》第五十八期。

第三次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已是影碟氾濫的二千年,再重看是因為看了楊德昌當時的新作《一一》,覺得許多影像和感覺,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相連,三代人面對不同問題,由吳念真飾演的主角簡南峻(NJ),好像正代表了六十年代青年,來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在事業上面對商業價值與個人理念的衝突,還有感情上的抉擇,六十年代的強權教育和政治暴力,也轉變為商業價值不得不如此的暴力。影片似乎較多站在主角NJ的角度,對他有較多同情,頗為細膩地交代他的選擇。

NJ不一定做對,但影片要處理的實不是道德是非的判論,而是從NJ之子那年幼一代童稚的眼睛提出異樣的角度,一種發現的創見,帶我們繞到人生的背面,忽然抽離地看清了一切,因而對NJ的選擇、NJ的妥協或他的持守,都有更寬大的出於理解的感知,也許還會回看自己。這時那選擇、那妥協或持守,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度?一種教沒有足夠理解和感知能力、缺少創見而只知套語的,同樣達不到的高度。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探討歷史的電影,楊德昌對六十年代氣氛有很認真和很有耐性的呈現,如果懷舊多少都帶一點美化和想像,今天看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甚至超越了懷舊,而近乎一種更殘酷的歷史呈現與批評。當小四下獄後,其酷愛貓王的好友小貓王到監獄探望卻不得見,只好把說話錄在卡式錄音帶上,他說:貓王終於回信給他了……,他託監獄人員轉交,可是待他轉身離去後,監獄人員即不屑地把錄音帶棄作垃圾。電影差不多完結於此,而現實裏的青春,以至一代人的理念,不也這樣結束?《一一》站在另一面,探討當下的時代,二十世紀去到終末,時代似達致頂峰,某些人際的乖悖又一再循環,我並觀兩套影片,寫了以下一首詩。二千年的《一一》以婚禮始,而以葬禮終;如今更成了楊德昌的絕響。對他所談論的抵抗、妥協和寬容,不以悼歌但願以詩,作最後的致意:

開啟一間一間黑漆的教室

在無光的學校搜索出自己

少年以女聲歌唱婉轉的黑夜

在生長的白日來臨以前

為死亡祈禱、為掙破落淚

鬧市因何突然平靜

漸聽見由遠而近的足音

撫慰地上無以平伏的抽搐

唱着驪歌給你繫結手扣

用一匹馬輕輕把你帶走

讀過的文字閃現又隱沒

帶着上一代曾經目睹的世界

只讓你拍攝一幅驚訝的表情

不知道眾手建構的城市

終消失在渡海浪潮似的書堆中

壯麗化作無名,手電筒照射的搜索

在昏黃燈下散發硝煙的氣味

沉溺於無法改變的美

乖悖的紐帶與你痴纏

闔上眼睛帶到安歇之地

與你在睡夢中繁殖虛無

為甚麼不反抗像大多數人

眼白看着她以毫不驚動的世界

在睡醒以前與你相連扣結

一切乖悖都會重複再現,時代的

巨輪卻已來到電影不可逆轉結局的尾聲

收音機播放入學錄取名單

一個一個明日的符號,永遠封存了

不堪提起的昨天,和今日

夏日沉寂只有另一電影中的少年以女聲

以愛以莫名的憎恨去歌頌

一個美麗卻無法改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