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納諫
課堂5 帝堯設立誹謗木
堯出生在他外祖父家,也就是現在臨汾城郊的伊村。那時候人們都是以地方名為姓氏的,所以他便姓了伊,名叫放勳。小時候,他和村裏的夥伴一塊挖野菜,一起捕鳥雀,甚麼活兒他都幹。13歲時,他被封到陶地為侯;15歲時,他被封到唐地為侯。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陶唐氏。其實,那時候的侯最多是個部落頭領。
父親帝嚳去世後,按照常規堯的兄長繼承了父親的位置,這就是帝摯。帝摯沒有治國能力,脾氣還很暴躁,再加上身邊一幫小人淨出歪主意,他幹了不少勞民傷財的事。眾人稍不滿意,替他主謀的那幫小頭領就任意打罵,甚而慘殺。這麼一來,各部落的頭領對帝摯大為反感,怨氣沖天,他們不再朝拜帝摯,全都來擁戴伊放勳,推舉他當了統領天下的頭領。後來人們把放勳稱為帝堯。
帝堯成為頭領就想把天下的事情辦好。他想起外祖父家是一個地肥水美的好地方,就帶着眾人來到這裏安居樂業。那時候在姑射山下,汾河西岸,有一個闊大的湖泊。湖泊浩渺,一望無垠,藍瑩瑩的水面平靜無痕,大家叫它平湖。平湖北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那就是他們的家園。古時候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為陽面,由於大夥的家園在平湖的陽面,就簡稱為平陽。
帝堯把都城建在這裏,因而後世子孫稱之為:堯都平陽。
其實,帝堯帶領眾人安身時平陽只是個村落。可是,就在這個小小的村落裏,他思考着天下人的事情,為大夥謀利益。他在這裏設立了四嶽,專門負責協調各部落的事物;設立了大理,專門解決人們之間的訴訟難題;設立了觀象官,專門觀察天氣風雲變幻……責任分明,事事有人管理。他認為人多智謀廣,天下的事情才會辦好。
可是,過了一段時光,帝堯發現很少有人提建議,即使有人說話,也吞吞吐吐。這是怎麼回事?回頭一想,還是受兄長帝摯的影響,怕受打擊迫害,不敢暢所欲言。怎麼打破這種局面,廣納諫言?思來想去,他在宮殿前面豎起了一根木頭柱子,名叫誹謗木。那時候的誹謗一詞,還不像現在是貶義的,是要大家敢於講不同的話。無論是在朝中任職的大臣,還是一般的平民,只要是站在誹謗木下,都可以議論朝政,即使是說錯也不予追究。這一來,大家都紛紛獻計獻策,為治理天下出了不少的好主意。帝堯博採眾長,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後人為了銘記誹謗木開創的自由氣氛,就把誹謗木改稱為華表。以後的用途就廣了,豎立在大路交叉處的叫路表,豎立在陵墓前面的叫陵表。現在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兩尊精美的華表,挺拔而起,直指蒼穹。橫生的雲板,更增添了凌空而上的氣勢。華表的上頭有個瑞獸叫朝天吼,天安門裏邊的叫望君出,意在提醒君王不要貪戀宮中安逸的生活,要到民間瞭解百姓疾苦。天安門外邊的叫望君歸,意在提醒君王,瞭解到情況就及時回來主理朝政,不要遊山玩水。精美的華表仍然屹立着上古時的自由風氣。
課堂6 唐太宗虛心納諫
大凡政治清明,社會安寧的朝代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納諫。
貞觀之治在歷史上盡人皆知,創造這個盛世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能夠虛心納諫。貞觀元年,一個叫元律師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孫伏伽不同意這種判法,進諫說依據現行法律,不該被處死。唐太宗聽後,不僅不怒,反而將價值百萬錢的蘭陵公主園獎賞給了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釋說,我剛剛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於直諫的風氣。孫伏伽是我登基以來第一個敢於批評朝政的,所以要重賞。唐太宗宣導直諫,大臣們消除了顧慮,都敢說實話,報真情。
貞觀二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問大臣魏徵道:“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笑着點頭贊同。他常向大臣們說到隋煬帝,隋朝短命滅亡,不是隋煬帝不聰明,而是太聰明。聰明的以為天下只有他聰明,聽不進別人的話語,天下已經風起雲湧啦,他還甚麼也不知道。唐太宗從隋朝的教訓警示自己,前車之覆,不可不鑒。
從貞觀初年開始,他詔令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輪流在中書省值夜班,這是為了隨時召見。每次召見時,唐太宗都賜座交談,詳細詢問外面的情況,瞭解朝廷的政策對百姓是有利,還是有弊,儘量減少失誤。
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關中免二年租稅,關東給復一年”,但不久就變了卦。魏徵批評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虛心接受了魏徵的意見。貞觀六年,唐太宗要去泰山封禪,魏徵上諫說,百姓生活沒有好轉,國力不足,這樣做不妥當。唐太宗聽後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雖然李世民的納諫有一定局限性,只能聽見大臣的聲音,聽不見民間的更多聲音,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君王,能聞過則喜,誠懇改正錯誤,這在皇帝裏面是罕見的。因而,後世都將他看做帝王的榜樣。
課堂7 魏太武帝的國寶
如果有人問晉獻公國寶是甚麼?他可能回答是垂棘之璧和屈乘之馬。垂棘之璧是寶玉,屈乘之馬是寶馬。晉國就是用這寶物賄賂虞公借到通道,才滅掉虢國。當然,順便也把虞國收入自己的轄域。
不過,在魏太武帝眼裏國本是敢於直諫的大臣古弼。
太武帝即位後,古弼先後任侍中和吏部尚書等重要職。有一次,古弼得知御苑獵場佔用了很多田地,百姓無法耕種,衣食成為問題。古弼立即進宮上奏皇上,要他退還耕地。碰巧皇上正同給事中劉樹下棋,沒有心思聽取他的諫言。古弼坐着等了很久,也沒有機會說話,最後乾脆站起來,責打劉樹。邊打邊說,皇上不理政事,都是他的過錯。這一下搞亂了皇上的棋局,弄得很沒臉面。好在太武帝沒有怪罪他,放下手中的棋說:“過錯在我,劉樹有甚麼罪,別打他了。”然後,靜聽古弼陳情上奏,聽完當即同意他的奏章,下令把所佔田地歸還給百姓。
見皇帝准奏,古弼趕緊認錯。他說:“作為臣子不應該在君王面前逞強,請皇上治罪。”說完脫帽光腳,請皇帝處罰。皇上說:“你耿直盡忠,公正辦事,這是朕的福氣,你有甚麼罪呢?從今以後,只要有利於國家,方便百姓的事,就算再唐突過份,你都可以做,不要有所顧忌。”
時隔不久,太武帝在河西圍獵,下詔讓古弼將壯馬分給騎兵。古弼卻把瘦馬分給他們,太武帝為此大怒。手下的官吏都害怕被皇帝治罪,古弼告訴他們,打獵一事是小罪,如果邊境有外敵侵犯就是大罪,所以我把壯馬都送到軍隊中去了。不要怕,這對國家有利,有罪我一人承擔。皇上聽說後,沒有懲罰他,還連聲讚歎他是一國之寶,賞賜給他很多東西。
還有一次,皇上在山北打獵,打到了很多麋鹿,下詔讓古弼派50輛牛車來運。詔書一下,皇上對隨從說,古弼肯定不會派車,你們就用馬馱一些算啦!往回走了一程,果然古弼的奏表到了。他上奏皇帝,今年秋天穀物成熟早,麻菽遍野,要趕緊搶收,不然豬鹿偷吃,鳥雁損害,會損失一半。請求哀憐寬緩,讓百姓用車收運糧食。太武帝聞言,笑着給大家說,我說的沒錯吧,古弼不會派車,他想的是百姓的糧食,是國家的大事。
我們不說古弼直言犯上,只說皇帝有了納諫的胸襟,大臣才敢實話實說。實話實說看起來不難,做起來並不容易,做到了就會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