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锦言录(全四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申鉴

《申鉴》,东汉荀悦撰。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战国时儒门宗师荀子的后代。

《申鉴》包括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申鉴,即反复申述历史经验,以供皇帝借鉴之意。荀悦以“仁义”为本、“五典”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在治国之方、君臣之道、修身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希望汉献帝以前事为借鉴,反复陈述不忘。儒家的“仁义”是《申鉴》的理论核心,显示了荀悦拯救不堪时事的拳拳之心。《四库全书总目》评价《申鉴》“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

本书选文据中华书局三全本《申鉴·中论》。

政体

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

①道:此指为政之规律方法。本:根本或主体。

【译文】

为政之道的根本,就是仁义了。

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矣。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义也者,宜此者也;礼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

①大经:常道。

②法:政刑法度。教:德礼教化。

③此:指上文的“法”“教”。后四句“此”同指。

【译文】

一切为政的常道,就是法制与德教。德教,顺成于阳气化育;法制,应合于阴气肃杀。所谓“仁”,就是以爱惜慈和推行法、教;所谓“义”,就是使法、教合宜;所谓“礼”,就是履行法、教;所谓“信”,就是遵守法、教;所谓“智”,就是知晓法、教的方式方法。

惟先哲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业。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①先哲王:圣明的先王。

②允:诚信。

③正身:修身。常:恒常,恒守。

④典:常道常法。

⑤敦:勤勉。

⑥政体:为政之要领。体,大体,纲要。

【译文】

圣明的先王为政,一是承奉天命,二是修正己身,三是任用贤能,四是体恤百姓,五是修明制度,六是建立功业。承奉天命应当诚信,修正己身应当恒常不懈,任用贤能应当坚定不移,体恤百姓应当勤谨尽责,修明制度应当合于正道常法,建功立业应当勤勉不怠,这就是为政的要领。

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

①性:本质,本性。

②四表: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充:满足。

【译文】

风俗坏乱则道亦荒失,即使天地也不能保全道之本常;法度破坏则世道倾乱,即使人主也不能守护天下法度;僭越规制则礼教消亡,即使圣人也无法保全礼教施行;制度败坏则人欲肆纵,即使天下也不能满足欲望所求,这就叫“四患”。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①审:审定。

②秉:执掌。

【译文】

兴农劝桑来养育国家的生民,审定人们所当好、所当恶来匡正国家的风俗,宣扬礼乐典章来彰明国家的教化,设立军备来掌握国家的威势,明确赏罚来统一法度,这就叫“五政”。

民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译文】

百姓不畏惧死亡,便无法用刑罚来威吓他们;百姓不对生存感到快乐,便无法用褒扬来鼓励他们。

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

【译文】

身处上位的人,要先丰裕百姓的财货,来安定他们的情志。

善恶要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

①要(yāo):查核,核实。

②效:考核,核实。与上句“要”互文。准验:验证准信的事。

【译文】

善恶要核查功罪而定,称誉诋毁要考察已验证的事实。

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

①责:求。

【译文】

听到某种言论会去诘责事实与言论是否相称,称举某种名称会去察验实质与名称是否相符,不以巧诈虚伪动摇人心。

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

【译文】

让人感到荣耀和耻辱,这是赏罚的精髓。

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化其形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

①桎梏(zhì gù):刑具,脚镣手铐,在手为“梏”,在足为“桎”。鞭扑:亦作“鞭朴”,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杖具,也指用鞭子或杖具抽打。

【译文】

晓君子以礼仪教化、荣誉耻辱,感化他们的性情;施小人以刑罚惩治,教他们身从力行。君子连感到羞耻的事都不会去做,更何况是触犯刑罚呢?小人连刑罚都不忌惮,更何况是羞耻呢?

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是谓章化。

①域:程度,境地。

②涂:同“途”,道路。

【译文】

荒废教化,就会将普通人推坠到小人的境地;兴行教化,就会将普通人引入君子的道路,这就叫“彰明教化”。

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是谓秉威。

①武备:军备。指武装力量、军事装备等。虞:预料,料想。

②寇虐:残害,侵凌。

③内政: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

④有事:指有变故、有紧急之事,如社会动乱等。军旅:军队。

【译文】

身处上位的人,一定要有军备来防范意料之外的事,来遏止侵凌残害的行为,国家安定时可以让它依附于政治事务,出现变故时军队就可以动用它,这就叫“掌持威力”。

赏罚,政之柄也

①柄:指根本。

【译文】

奖赏和惩罚,是为政的根本。

明赏必罚,审信慎令。

【译文】

奖赏明确、惩罚坚决,审慎于诚信、谨慎于命令。

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慎其刑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

①徒:只,仅仅。爱:吝惜,舍不得。

【译文】

君主不随意奖赏,并非只是吝惜他的财物,奖赏随意实施,那么善行便无法得到勉励;君主不随意惩罚,并非只是谨慎地使用刑罚,惩罚随意施加,那么恶事便无法得到惩治。

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是谓统法。

【译文】

身处上位的人能够不阻止臣民为善,不纵容臣民作恶,那么国家就大治了,这就叫“统一法度”。

惟修六则,以立道经。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诚,六曰通。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极作诚,以变数作通,是谓道实。

①惟:句首发语助词,无实义。修:遵循。

②道经:道之常则。这里指治国之常道。

③身极:身正。

④变数:指某些不合常规的现象。这里是指处理异于常道之事的适宜权变。

【译文】

遵循六项原则,来确立常则。一是中庸无偏,二是和谐适宜,三是正直不阿,四是公正无私,五是真诚信实,六是通达情理。以天道作为“中”,以地道作为“和”,以仁德作为“正”,以处理事务作为“公”,以身正作为“诚”,以权宜适变作为“通”,这就是“常道的实质”。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

①恤:忧虑,顾念。

②知:辨别,认识。

③进:推举。

④任:委任,任用。

⑤黜(chù):贬损,摈弃。

⑥奸讦(jié):指诬谤。

⑦邪说:荒谬有害的言论。正度:正法,即公法、国法。

⑧谗嫉:亦作“谗疾”,谗害嫉妒。

【译文】

要顾念十种危祸,而任用贤能之人。一是不能辨别贤能,二是辨别了贤能而不能推举,三是推举了贤能而不能任用,四是委用了贤能却半途废弃,五是因为很小的怨隙就掩弃他人高尚的德行,六是因为很小的过错就贬损他人很大的功劳,七是因为很小的过失就掩盖别人优异的才德,八是因为诬谤之言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为荒谬有害之言扰乱正法,十是因为他人的谗害嫉妒就废罢贤能之人,这就是“十难”。十种危祸不除,那么贤能的臣子便得不到任用,任用的臣子不贤能,那么国家也不会走上正道。

惟慎庶狱,以昭人情

①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庶,众。

②人情:民情。

【译文】

要审慎决断刑狱诉讼,使民情得以彰明。

不拒直辞,不耻下问。

【译文】

不排斥正直的言辞,不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当成耻辱。

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

【译文】

万物的根本在于自身,天下的根本在于家庭。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

【译文】

有一个字是可以日常奉行的,那就是推己及人的“恕”;有一种德行是可以日常践行的,那就是正直。恕,是达到仁德的方法;正直,是实现道义的要领。

上足以备礼,下足以备乐,夫是谓大道。

①备乐:指具备使百姓乐于生活的供给。

【译文】

上足以修备礼法制度,下足以供备百姓之需,这就是治国之道。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

①元首:元、首同义,皆为头的意思。

②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

【译文】

天下、国、家是一个整体,君主是头,臣子是大腿和胳膊,百姓是手和脚。

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译文】

下有忧苦的百姓,那么身居上位的人就不要尽情欢乐;下有饥饿的百姓,那么身居上位的人就不要享用丰盛的佳肴;下有受冻的百姓,那么身居上位的人就不要制备多余的衣服。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译文】

脚受寒就会伤及心脏,百姓受冻挨饿国家就会受到损伤。

太平备物,非极欲也;物损礼阙,非谦约也

①阙(quē):缺误,疏失。

②谦约:谦慎俭约。

【译文】

天下太平丰足时储备财物,不是穷奢极欲;财物贫乏时礼仪缺疏,也不是谦慎约省。

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①挠扰:烦扰,骚扰。

【译文】

私自索求就会使百姓烦劳而无限度,这叫“伤害世道清明”;私下花费就会使公家财货损耗而无限制,这叫“破坏制度”;私自役使就会烦扰百姓而无节制,这叫“损害道义”;私自恩赏就会使臣民生出不切实际的妄想而无准则,这叫“破坏公正”;私生怨恨就会使臣民疑虑恐惧而不安,这叫“损伤仁德”。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

①令:法令,命令。

【译文】

善于设立禁戒的人,先禁戒己身然后延及他人;不善于设立禁戒的人,先禁戒他人然后才禁戒己身。善于禁戒以至于最后能达到不靠强行禁戒而自然禁戒的地步,施令也是这样。

自上御下,犹夫钓者焉,隐于手,应于钩,则可以得鱼;自近御远,犹夫御马焉,和于手而调于衔,则可以使马。

①隐:藏。这里是执竿的意思。

②衔:马嚼子,放在马口内用以勒马,控制它的行止。

【译文】

身居上位统治百姓,就如同钓鱼那样,手执钓竿,及时回应钓钩的动静,那么就能钓到鱼了;中枢统御地方,就如同驭马一般,手中协调缰绳而调动马衔,那么就能驱使马匹了。

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

【译文】

不靠强行驱赶而达到驱赶的目的,是最高明的驱赶方式。

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

【译文】

伸展天下人的欢乐,所以也会得到快乐的回报;压抑天下人的忧愁,所以也会随之感到忧愁。

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衰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以贵高人,二曰以富奉身,三曰以报肆心

①治世:太平盛世。贵:崇尚,重视。位:职位,官位。

②衰世:衰败、混乱的时代。

③高人:过人,居于人上。

④肆心:恣意。

【译文】

太平盛世崇尚官位有三个原因:一是能使大道正理通行于天下,二是能普施恩惠于百姓,三是能使美德贯彻于自身。衰败之世崇尚官位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身份尊贵而居于人上,二是因为财货富裕能供养己身,三是因为能恩怨必报而恣意随心。

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衰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体顺,二曰辞顺,三曰事顺。

【译文】

太平盛世的臣子,所重视的“顺”有三种:一是内心和顺,二是职事顺利,三是道义主张顺遂。衰乱之世的臣子,所重视的“顺”有三种:一是身体安顺,二是言辞和顺,三是事情顺畅。

贱求欲而崇克济,贵求己而荣华誉

①克济:指能有所成就。

②荣:放弃。《列子·周穆王》:“荣汝之粮。”张湛注:“荣,弃也。”

【译文】

鄙夷追求贪欲就会崇尚成就功业,推重凡事都责求己身就会抛弃虚荣。

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

【译文】

内心与言语,言语与行为,都是相互呼应的。

时事

不求无益之物,不蓄难得之货,节华丽之饰,退利进之路,则民俗清矣。

①退:使之退,即遏制。

【译文】

不追求毫无益处的东西,不蓄藏难得的货物,节制华丽的装饰,遏制图谋功利仕进的途径,那么百姓风习就会清明了。

以兹举者试其事,处斯职者考其绩。

【译文】

因为某事推荐了这个人,就考察这件事;处在某个职位上,就考察他的业绩。

有事考功,有言考用,动则考行,静则考守。

【译文】

有事务就考察其实效,有言论主张就考察其行动效用,有行动就考察其行为举止,平素静处时就考察其操守。

小能其职,以极登于大,故下位竞。大桡其任,以坠于下,故上位慎。

①桡(náo):屈,枉屈。这里指不称职。

【译文】

做小官胜任职位,能以功绩突出而升任高位,那么居于下位的官吏就会竞相勉力职事。做大官而不称职,因而被贬降到下位,那么居于高位的官吏就会谨慎任职了。

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

①责备:要求完备。

【译文】

德教最开始一定很简明,刑罚最开始一定很粗略,这是事物逐渐发展的规律。道德教化的隆盛,没有不先兴行德教使百姓遵行,然后再追求完备的。刑法的制定,没有不先使百姓惧怕获罪从而避免获罪,然后再追求严密的。

权无制,制其义,不制其事,巽以行权

①权:权宜,变通。

②制:从。

③巽(xùn)以行权:语出《周易·系辞下》。巽,顺。

【译文】

权宜的办法没有一定的制度,依从合于事宜的义理,而不依从于固定的事制定则,顺时合宜而行变通之令。

俗嫌

学必至圣,可以尽性;寿必用道,所以尽命。

【译文】

学习一定要学至高的道理,才可以完全发挥本性;长寿一定要明晓养生之道,才能全其天年。

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体也。

①寒暄:冷暖。虚盈:空虚和充实。寒暄是对于衣物而言,虚盈是对于饮食而言。消息:本指损益减增,这里指行动休息,即劳逸。

【译文】

喜悦愤怒、悲哀快乐、思索忧虑一定要合宜适度,这是用来涵养精神的方法。衣着厚薄、饮食多少、行动休息一定要合宜适度,这是用来保养身体的方法。

气宜宣而遏之,体宜调而矫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养性者无常术,得其和而已矣。

①调:调和。这里指相对于“矫”而言的自然曲张。矫:使曲的变直。

【译文】

精气应被宣导却受阻遏,身体应当曲张而被绷直,精神应当平和而受到抑制,一定会违背自然中和之道。善于养生修性的人没有固定的方法,遵循中和之道就可以了。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译文】

身居上位的人不受纳虚诞的言论,不听从浮夸的方法,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提倡伪诈的事情,言论一定要有用处,方法一定合于法度,名称一定要有实质,行事一定有其功效。

杂言上

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

【译文】

生来就懂得道理与知识的人很少,通过学习而懂得道理与知识的人就很多了。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世人镜鉴。前惟顺,人惟贤,镜惟明。

①鉴:原指形似大盆而有耳的青铜器,用来盛水或盛冰,大的可用作浴盆,盛行于东周。上古时无镜,人们有时以鉴盛水做照影之用,战国以后制作青铜镜之风渐盛,镜即袭称为“鉴”。这里“鉴”是指能够映照己身,从中能有所省察借鉴的事物。

②顺:通“训”,教导,教训。

【译文】

君子有三种事物可以作为鉴照,鉴照于前事,鉴照于他人,鉴照于明镜。世人只将镜子作为鉴照之物。以前事为鉴在于汲取教训,以他人为鉴在于学习贤能,以镜为鉴在于明照己身。

非贤不可任,非智不可从。

【译文】

不是贤能的人不能委以重任,不是智慧的言论不能听从。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

①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译文】

百姓存在那么国家就存在,百姓灭亡那么国家就灭亡了。

损益之符,微而显也

①损益:减少、增加,或亏损、盈余。符:征兆。

②微:隐微,不明显。

【译文】

减亏增盈的征兆,由幽微而至显明。

有钳之钳,犹可解也;无钳之钳,难矣哉。有塞之塞,犹可除也;无塞之塞,其甚矣夫!

①“有钳之钳”四句:有钳之钳,这里是指外在的东西强使人们不能言,而不是人不愿言,这样解除外在的钳制,那么人就可以言语。而“无钳之钳”则是指人因惧怕犯忌等原因,自缄其口而不愿言,如此就很难解决了。下文“有塞之塞”“无塞之塞”意近。

【译文】

有形的钳具夹住了嘴巴,还可以解除;无形的钳具夹住了嘴巴,想要解除就很困难了。有形的东西堵住了耳朵,还可以除去;无形的东西堵住了耳朵,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译文】

为世事同忧虑共快乐,是君子的志向;不为世事同忧虑共快乐,是小人的心意。

匹夫匹妇,处畎亩之中,必礼乐存焉尔。

①畎(quǎn)亩:田地,田野。

【译文】

即使是平民百姓,身处田间地边,也一定存在着礼和乐。

在上者,必察乎违顺,审乎所为,慎乎所安。

【译文】

身居上位的人,一定要明察臣下的违逆与顺从,详究他们所行的是为了谁,审察他们所安的是什么意。

善则祥,祥则福;否则眚,眚则咎。

①眚(shěng):败,损坏。

【译文】

美善的事物则会有吉祥的感应出现,吉祥的感应出现就会带来福泽;不好的事物则会有坏损的感应出现,坏损的感应出现就会带来灾祸。

杂言下

衣裳爱焉,而不爱其容止,外矣;容止爱焉,而不爱其言行,末矣;言行爱焉,而不爱其明,浅矣。

①明:明察,明辨。指心中对于事理人物等的明察。

【译文】

爱惜衣裳,却不爱惜自己的容仪举止,这是内外倒置了;爱惜自己的容仪举止,却不爱惜自己的言行,这是本末倒置了;爱惜自己的言行,却不爱惜自己心中对事理人物等的明察,这是流于表面了。

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贞,二曰达,三曰志。贞以为质,达以行之,志以成之,君子哉。

①质:主,主体。

【译文】

人们树立德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坚贞,二是通达,三是立志。以坚贞纯一为主体,以通达事理来行事,以立志来成就德行,这样就能成为君子了。

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心诚则神明应之,况于万民乎?志正则天地顺之,况于万物乎?事实则功立,分定则不淫

①检:约束。

②淫:过度,恣肆。

【译文】

人们要约束自己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真诚内心,端正志向,务实行事,明定本分。心诚那么神明都会有所感应,又何况万民呢?志向端正那么天地都会有所顺应,又何况万物呢?做事务实那么事业就会有所成就,本分明定那么就不会恣肆过度。

若受谏不难,则进谏斯易矣

①斯:则,就。

【译文】

如果受谏不难的话,那么进谏也就容易了。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

【译文】

君子憎恶故意追求不同的有三种:喜欢制造事端,喜欢追求怪奇,喜欢改变常道。喜欢制造事端那么就会导致事情纷乱多绪而扰动众人,喜欢追求怪奇那么就会背离常道而迷惑民众,喜欢变更常道那么就会轻视法律而扰乱制度。

权为茂矣,其几不若经;辩为美矣,其理不若绌;文为显矣,其中不若朴;博为盛矣,其正不若约。

①茂:盛。这里指显盛、显耀。下文“美”“显”“盛”意近。

②几:机要,关键。经:常法,常道。

③绌:不足,短缺。这里指相对于巧辩美言的朴实真直的言语。

【译文】

权变能显盛一时,但对行事的关键来说是不如常法的;巧辩让人觉得美善悦耳,但对道理的阐释不如朴实真切的言语;文饰显得光耀,但却不如质朴合宜更加允当;广博显得弘盛,但却不如精约更能得其正理。

莫不为言,要其至矣;莫不为德,玄其奥矣

①要:精要。

②玄:幽远。奥:深。

【译文】

没有不著述发言的,而辞约意深才是为言的极致;没有不修德的,而德行幽远不显扬才是深厚的德行。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译文】

君子乐顺天道而知晓天命,所以不会忧愁;审察事物而明辨事理,所以不会迷惑;内心安定努力奉公,所以不会惧怕。

休斯承,否斯守

①休:美善,福吉。

②否:困厄,阻塞。

【译文】

吉善通达就承顺,凶恶困阻就自守。

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

【译文】

本性即便是善的,也有待于教化而成就;本性即便是恶的,也有待于法制而消除。

君子审乎自耻

①审:察知,明晓。

【译文】

君子在自己的内心能知道羞愧。

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译文】

不听正大的理论,那么志向就不会宏远广大;不听高明的言论,那么心意就不会坚固安定。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耻而知之,则圣贤其可几;知足而已,则固陋其可安也

①固陋:困厄简陋。

【译文】

德行与品德高尚的人比较,因而能知道羞愧;欲望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因而能懂得满足。羞愧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圣贤的境界也有望达到;懂得知足而止,那么处于困厄简陋也能身心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