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再版前言

本书的内容是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授“《周易》与中华文化”专题课中的粗浅体会。一九九三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在后记中我曾写道:“从事这样一个重大的文化课题的研究和写作,自己的积累不够,学养不足,认识肤浅”;“虽非应时之作,却属急就之章。”初版之后,我仍从事有关《周易》的教学工作,深切感受到学术界对《周易》的认真研讨和社会民众对《周易》的热情关注。我也在思考,《周易》这样一部融汇占筮巫术和人生哲理的古代典籍,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我们阅读《周易》除了汲取有关学理,还应警惕些什么?近日,本书承中华书局再版发行,藉此机会简略地谈谈我近年来的一些想法。

一般说来,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字符号来阐释客观规律、表达作者主观认知的,而《周易古经》却有重大不同。其一,思想内容方面,《周易古经》并非纯理性著述,而是远古人们占筮吉凶的记录。虽然有些卦爻辞表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体悟,如《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但总体上,《周易古经》是一部非理性的占筮之书。其二,表达形式上,《周易古经》由双重符号构成。一重符号是(后世称为阳爻和阴爻)组成☰、☷、☳、☴、☵、☲、☶、☱(后世称为八经卦),再由八经卦用不同的重叠方式组成六十四卦,统称为爻和卦。另一重符号是对爻和卦的文字说解,后世称为爻辞和卦辞。正是由于《周易古经》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表达形式的双重符号,有的学者说,它给解读者提供的“并非是实证性的结论”,而是“一种哲理性的原型”,“一种开放性的框架”(1)。从而给后世解读者(包括筮者、学者)以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挥余地。是否可以说,《周易》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双重符号系统象征着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从而使后世不同时代的解读者作出无限的思考和发挥。下面,仅以《乾》《坤》两卦作简略说明。

先说《乾》卦。《乾》卦辞为“元亨利贞”,意为筮得此卦者行事很顺利,并无深意。可是,后世的阐释者却利用汉字的多义性作出道义上的发挥。大家熟知,《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国穆姜的解释:“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几句话,后来被录入《周易大传》中的《乾·文言》。文字稍有不同,文意根本未变。作为占筮之辞的“元亨利贞”,经穆姜解释竟然成为中国古代伦理哲学的四个重要概念。可见,对《周易古经》的解说早在春秋中叶就出现了借助经文以阐释解说者自己思想的倾向。到了战国中后期,《周易大传》的作者们更是借助《周易古经》的卦爻和卦爻辞发挥其有关宇宙本原、万物衍变和社会人生的哲学思想。《乾》卦《彖》传: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乾》卦《彖》传的文字分两层,每层兼言天道和人事。第一层讲“元亨”。“乾元”指乾卦所象征的纯阳之气,言《乾》卦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本原。“统天”意为天道统领万物,具体表现为云行雨施,日升月降,万物有规律的生长,成熟,延续。“大明始终”至“以御天”,讲人事效法天道。读《周易·乾》卦要深察六爻由始至终的衍变。“始”言初爻之“潜龙”;“终”言上爻之“亢龙”。精准地把握《乾》卦六爻所体现的时机,这样才能驾驭天道,利用自然,服务于人事。第二层讲“利贞”。“利”,意为天道施利于万物,实言万物生长。“贞”,正也,言万物因天道施利而得其性命之正。“乾道变化”承上文重言天道运行,万物生长。“各正性命”承上文“品物流形”,言万物成熟,各有其独具的外在形体和内在品性。“保合太和”言万物“各正性命”实质上是阴阳二气融合的体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承上文“时乘六龙以御天”,再言人事效法天道。意为体道的圣人对天道先知先觉(2),行天道于社会人事,于是天下安定和平。依据以上的简略说明,《彖》传的作者利用《乾》卦的卦象讲宇宙的本原,利用《乾》卦六爻的时位不同讲万物的发展变化,又以“太和”这一概念暗示阴阳二气和合而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进而提出人事要遵从天道以达到天下和平的治国理念。这一切是《周易古经》中筮辞“元亨利贞”中所没有的,是《彖》传作者利用卦爻符号所生发的,是《彖》传作者思想观念的主观表述。

再看《坤》卦。其卦辞为:“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作为占筮之辞,其意约分三层。一、总体说来,占筮顺利,如筮问有关牝马之事则吉利。二、如占筮出行,行者可能先迷路,迷后又走上正路,接着又提醒出行者,往西南则有朋友同行,如往东北方向则一人独行。三、如占问平安与否,则吉利。和《乾》卦卦辞相同,《坤》卦卦辞只是回应筮问,并无深意。而《彖》传作者依然做出哲理性发挥: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彖》传作者把《坤》卦和《乾》卦联系起来加以阐释,其意约分为四层。一、提出“坤元”,作为与“乾元”相对应的重要概念。“乾元”即天道,是万物创始的本原;“坤元”即地道,是万物形体的生育者。在创生万物的过程中,天道为主导,地道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彖》传中天地共同创生万物的思想,蕴涵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二、盛赞《坤》卦品德醇厚,容载万物,与《乾》卦所象征的天德同样是无限的。“含弘”言其包容万物,“光大”言其博大“襟怀”。三、以牝马的属性形象地表现《坤》卦的柔顺品德。联系《坤》卦《彖》传,乾健而坤顺,天地合德,是辩证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四、最后两句“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改变卦辞“安贞”二字的原意,以静释“安”,以定释“贞”,与《坤》卦柔顺的女性品德相符合。意谓效法大地的安宁静定方得无限的、永恒的存在。很显然,和《乾》卦《彖》传同样,《坤》卦《彖》传的上述思想内容并非《坤》卦卦辞所固有,是《彖》传作者借助《坤》卦卦爻符号的发挥,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达。

同样,《象》传、《文言》、《系辞》乃至整个《周易大传》都在借助《周易古经》卦爻的外形特征赋予具体内涵。后世治《易》学者把卦爻的象征意义概括为卦象、爻位,进而推衍出之卦、互体等一系列《易》学用语,并以之表述不同的主观思想。可以说自战国以来,历代治《易》学者开创出一条借助有限的卦爻发挥无限哲思的新路径。这既是研治古代经典的学术路径,又是阐明有关宇宙人生理念的哲学路径。自汉代以来,治《易》学者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以汉代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易》学重视卦象自不必说,即使是以“取义说”排斥“取象说”的王弼也不否认《周易》卦象、爻象中涵有哲理。足见《周易古经》双重符号的形式特点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和哲学史中的特殊作用。

《周易大传》中阴阳合德思想启示我们:现实世界中任何具体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观念,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负。《周易大传》也不例外,当然有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思想。我个人以为,“圣人崇拜”就是我们应予警惕,并予剔除的负面思想。对此,本书第四章第三节“圣人知几”部分有粗浅说明。这里引录最后一段:

这种圣人崇拜,可以说是准神学意义的“天人合一”。它以“人”的认识能力绝对化为核心,适合历代封建统治者树立王权的政治需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宣扬、所利用,以至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甚至以圣人之言作为推论的前提,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习焉而不察。

下面再引录《周易大传》中有关圣人崇拜的几段文字稍事说明。《乾·文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里所谓“大人”实即超越于现实社会的“圣人”。自然界的生育万物,日月的光照人类,春夏秋冬的有序循环,甚至“神灵”的预知吉凶祸福,都有“大人”的作用。这位“大人”甚至在“天象”之先采取某些行动,而“天象”竟然不违背其预见(3)。这位“大人”体现着自然规律(奉天时)。很明显,这位“大人”已“超凡入圣”,是宇宙规律(天道)的规定者(先天)和体现者(与天地合其德)。这样的“圣人”是封建帝王所期许的,崇拜圣人是封建意识形态的体现。

再看《咸》、《恒》两卦的《彖》传:

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久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里的“圣人”与《乾·文言》中的“大人”具有相同的“伟大品格”。天地交感则万物化生;“圣人”就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天地交感,与民心相感通,使民众过着太平和乐的生活。自然界的日月光照万物,春夏秋冬在不断流变中生成万物,使万物在流变中永久存在;而“圣人”与日月、四时同样长久地感化民众,以使天下太平。《彖》传所关注的“天下和平”、“天下化成”,很明显是“圣人”效法天地,与民心感通的结果。在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中透露出圣人崇拜思想。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们已经从过去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怪圈中走了出来。但是还应当认识到,文化传统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弊端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思想解放”中得到清除。人们似乎还倾心于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当代圣人。事实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任何个人都是相对的存在,必然受所处时空的局限,只能在个人的、集团的、阶层的立场上去认识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传统,认识自然界;即使有所突破,也只能是相对的突破。任何学者的认识境界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要把《周易古经》《周易大传》以及有关《周易》的学理著作视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认为现实社会中真的有所谓“极深而研几”的圣人。我们只能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去体悟相对真理。

《周易》一书内容复杂,形式独特。书中既有值得汲取的正面的真理性因素,又有应予剔除的谬误之处,致使《易》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华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既有桃花、梅花,又有罂粟花和毒草,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我个人以为,这才是《周易》的魅力所在。体会肤浅,权作再版前言。

王树森于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五日


(1)冯天瑜《元典之树,何以长青》,载《人文论衡》,武汉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2)明代哲学家王船山以“于人之当知者而先知之,于人之当觉者而先觉之”释“首出”,可从。参见《船山全书》第一册《周易内传》,岳麓书社2011年,第54页。

(3)有些学者认为“天弗违”为“弗违天”的倒装句,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