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水沸腾后,陈景亮做了个冒险的举动。他一手提起煮泉壶,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小小的圆圈,沸水精准地从指缝间穿过,落入茶壶中,持壶的手指轻按气孔,斟注中断,水流立刻停止,没有一滴落在手上。
这是陈景亮的又一个代表作——义气壶。在许多陶艺家和茶道家的桌旁,都能见到它。而在陶瓷店云集的莺歌,街上更充斥着无数的仿制品。“这是中国现代茶艺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煮泉壶,近30年来还没有人能超越这把壶的设计。”陈景亮并不掩饰他的自豪。
30多年前的台北,茶道逐渐兴起,纵横交错的街巷深处,茶艺馆林立,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也为陈景亮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制壶之余,陈景亮发现,茶道家们并没有合适的开水壶。他们习惯于使用玻璃壶或者日本铁壶。在陈景亮看来,中国茶道用日本壶,不仅事关尊严,更事关美学。在日本,铁壶往往只在厨房里出现,烧好水,倒进汤瓶才上桌。
30岁那一年,他决定为茶艺家们做一把拿得上台面的煮泉壶,一把真正属于中国茶艺的器物。如同一次发愿,他希望这把开水壶可以合乎茶艺家的需求,并且,至少20年都不会被超越。
对开水壶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解剖、分析之后,他再度发现了人们视而不见的诸多问题,并开始尝试破解那些困扰了人们数百年的疑难。
古往今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茶艺家和陶艺家们——蒸汽从煮泉壶壶盖上方的洞口喷出来,经常会烫到手指。于是,他极富想象力地将开水壶的气孔位置从壶盖移到马鞍耳,这个让中国、日本的陶艺家们冥思苦想数百年而未能破解的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更大的突破在于气孔的左右设置。他发现,有一些茶艺家习惯于左手持壶,而传统的煮泉壶不仅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用起来很麻烦,甚至时常会把他们烫到。为了更好地适应茶席的不同需求,他做了精心的设计,蒸汽可以从马鞍耳的左侧或右侧喷出,无论用哪只手持壶,都可以从容操作,不会烫到手。这个壶史上的创举,很快获得专利。
陈景亮的代表作——义气壶
大部分茶艺用壶的容量为150~170毫升,而煮泉壶自重500毫升,容水量为1500毫升,对绝大多数茶艺家来说,提起2000毫升重的水壶倒水,超过十秒手就会疲倦,瞄准因此会产生难度。但是,倒水也不能太快,如果水量太大,水可能泼出来,甚至冲翻茶壶。经过计算,陈景亮得出结论——倒水时每秒流量15毫升,茶艺家最容易把握,姿态也最优雅。
按照这样的标准,他重新设计煮泉壶,它的最大流量为每秒17毫升,中间流量15毫升,小流量则为5~10毫升。它适合各种壶形的茶壶,由于充分考虑到壶身结构、壶嘴大小、倾斜角度等问题,斟水时得以做到最大程度的精准,还可以立刻断水,壶嘴不会发生流延滴漏。
陶艺装置《小学的回忆》
他还从人体工学的角度考量,以藤耳的梁柱转角处作为持壶的把位,将壶提起来,壶嘴就会自动斟出水,无须太费力。对壶盖,他也做了一番创新。盖樯设计得足够高,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密合度极高,壶盖沿与盖廊紧密搭合,斟水时,即使倾斜角度过大,壶盖也不会掉落。
他的各种思考事无巨细,甚至对于豆纽这样的小细节,同样设计周到。他将豆纽特地做出粗糙的触感,并采用绝缘配料,提起壶盖时,不会滑脱,也不会感到太热。
陶壶无法看到水位,茶艺家时常需要打开壶盖观察。陈景亮决定用蒸汽来提醒使用者。经过巧妙的设计,当蒸汽不仅从气孔喷出,也从壶嘴喷出时,就意味着剩余的开水只够泡两泡茶,需要加水了。这个提示充满玄机,也足够优雅。
1983年,义气壶横空出世,其周到的考量与精妙的设计获得多项专利。人们时常感叹陈景亮的壶巧夺天工,在他自己看来,这其实只是做壶人的责任与本分。
义气壶广受好评。五年后,陈景亮开始在工作室少量制作。1992年,他前往美国游学,无暇继续制作,这把煮泉壶从此更加珍稀。21年后,陈景亮在平溪结束了一个阶段的工作,突然来了兴致,打算重新审视义气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整与改造,整体升级为第二代义气壶。
为了传达东方美学,他始终坚持用藤条来连接煮泉壶的提梁接口,但是用久了,藤很容易被火熏黑、烧断。久经思索与实验,他再度找出新路,用陶制出藤耳罩,如此既能保护藤,更让茶壶与藤耳有了一气呵成的整体美感。第三代义气壶被命名为逸云壶,又获得了三项专利。
历时五年,他用陶土烧制出25套沉重的桌椅,每一个都全然不同,有的斑痕累累,有的破损严重,有的已经垮塌
《小学的回忆》里,有孩子们当年用小刀刻下的字和图画,关于飞翔的梦,关于懵懂的爱情,甚至是考试作弊的记号。每一套桌椅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它们最终在一片静穆的空间里重逢
如果说使用的便利只是义气壶的基本要求,那么,它对水质的改善,则经过了更科学的论证。陈景亮在美国访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隔壁的教室在上一门课,关于耐火材料,那是美国航天科技工程的一部分,要有美国身份才能选修。他很快结识了教这门课的美国教授,旁听了一个星期,对耐火材料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这让他在制壶时更加得心应手。他强调,陶壶的内壁要光滑,要烧出一定的密致度,不渗水,不能涂泥浆釉,否则,不仅影响水质,人体吸收其中的碳酸钡、碳酸镁等元素也不健康。
后来,在美国西海岸讲学,他又发现,有一位陶艺家的窗台上摆了一排紫色的瓶子,用来装水喝。他试了一下,瓶中被阳光晒过的水,水质竟有很大的改善。这些紫色水瓶上印着“osake”,原来是日本清酒瓶。紫色光波会让水分子发生变化,喝起来比较甜。他开始研究材质与水质的关系,材质对水的密度、酸碱度的影响。银壶的表现力比较好;铁壶的特点是壶壁厚,起温慢,保温久;玻璃壶很干净,不会破坏水质,但在施行茶道时不够美观。因此,在他看来,最佳的材质还是陶土。同样的泉水,在义气壶中煮,水质会有明显改善。
当初他曾发愿,这把开水壶20年都不会有人超越,最终,却是他自己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