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2 非口服给药与吸收
2.2.2.1 注射给药与吸收
注射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和肝脏的首过效应,是儿科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尤其适用于一些不宜口服的药物(如口服不吸收或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以及一些不能口服的患者(如昏迷或不能吞咽的患者)。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注射给药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鞘内注射、关节腔注射及动脉注射等。
静脉注射和动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真皮和表皮之间,剂量仅为0.1ml左右,药物很难进入血液循环起到治疗作用,一般用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等。肌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药物由注射部位向组织细胞间隙扩散、分配,然后穿透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小儿肌群小,皮下脂肪少,一遇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循环不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且可致局部感染和硬结,故小婴儿最好不要肌内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的吸收过程与肌内注射相似,只不过皮下组织的血管较少,血流速度较慢,故吸收较慢。鞘内注射主要用于克服血脑屏障,而直接将药物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故一般无需血液循环的输送即可起效。
2.2.2.2 吸入给药与吸收
吸入给药又称肺部给药,可用于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肺部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药物也可经肺泡吸收进入体循环达到全身治疗作用。肺泡巨大的表面积、极小的转运距离、超薄的毛细血管壁、发达的血液循环使肺成为极好的药物吸收器官,吸收后的药物可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了胃肠道的影响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吸入给药时,药物随着气流进入呼吸道,可深入到肺泡,与肺泡表面的黏液接触、溶解后,通过细胞途径或者细胞旁途径跨过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肺泡壁,扩散进入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吸收。脂溶性药物以细胞膜的溶解扩散转运为主,吸收很快。水溶性药物从肺部的吸收主要通过细胞旁途径,吸收速度小于脂溶性药物,但吸收远高于胃肠道及其他黏膜部位。由于肺泡壁很薄,且细胞间存在较大的细孔,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可通过这些细孔被吸收。另外,肺泡部位有3%左右的肺泡巨噬细胞,故大分子药物、微粒可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循环,再进入体循环。
2.2.2.3 直肠给药与吸收
直肠给药一般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治疗痔疮或便秘等疾病。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药物可通过直肠吸收起到全身治疗作用,这种给药方式可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及破坏,对儿童或者呕吐等口服给药困难的患者具有很大的意义。
直肠给药后,药物通过溶解扩散转运方式跨越黏膜上皮进入直肠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吸收进入全身循环。药物在直肠部位的血管转运主要有两个通路: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而入肝,在肝脏代谢后转运至全身;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及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这两种途径的转运主要依赖于给药部位的深浅。栓剂插入直肠的深度越小,药物在吸收时不经肝脏的量也越多,因此栓剂距肛门口2cm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口4cm处给药;而当栓剂距肛门口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无法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此外,直肠部位的淋巴循环对药物的吸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与血液处于同等地位,经淋巴吸收的药物也可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
2.2.2.4 透皮给药与吸收
近年来,已开发了多种通过皮肤给药吸收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产品,称为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这种给药系统避免了胃肠道的影响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长时间地按照恒定的速率进入体内,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小,且使用方便,适合于不宜口服的患者,故在儿科中也有很好的应用。
透皮吸收制剂应用于皮肤后,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通过两种途径吸收进入体循环——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表皮途径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即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进入真皮层,被其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在整个渗透吸收过程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是主要障碍,药物同样可通过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穿透角质层。由于药物入出角质层细胞的扩散阻力大,所以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隙扩散通过角质层。与成人相比,小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故药物透皮吸收要好,但潜在的危险性也增大。
皮肤附属器途径是指药物由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的开口进入囊体或腺体内,再通过囊壁细胞进入真皮而被吸收,该途径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左右,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2.2.2.5 舌下和颊黏膜给药与吸收
口腔黏膜给药可以发挥口腔局部治疗作用,也可吸收入血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药物经口腔黏膜的吸收一般通过被动扩散,并遵循pH分配学说,即脂溶性药物和在口腔pH条件下不解离的药物更易吸收。水溶性的离子型药物也可通过细胞旁途径进行转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C、烟酸、维生素B、谷胱甘肽等可通过口腔黏膜中特殊载体转运而吸收。通过口腔黏膜吸收的药物直接经颈内静脉到达心脏,避免了胃肠道的降解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其生物利用度可高于口服给药。部分溶解在唾液中的药物也会随着吞咽动作进入胃部,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