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概括生理,探究病机
李七一教授认为,“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的概括,病理上的“痰瘀同源”是以“津血同源”为生理基础的,故痰瘀同源首先应从津血同源论起。
(一) 津血同源
李七一教授认为,“津血同生”,津与血的生成共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皆赖于脾的吸收、运化和输布,皆属于阴精,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物质,有滋润和濡养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而且“津血互化”,津血同生于水谷,又自中焦脾胃“分流”于脉内、外之后,还始终进行着互相渗注。脉外之津在散布过程中要不断地渗注于脉内,成为血液的重要来源之一,运行于脉内的血也有一部分要不断地渗出脉外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两者协同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简言之,在生理上津与血不仅生成同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津可入血,血可成津,二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二) 痰瘀同源
李七一教授认为,“津血同源”是对津与血生理方面的阐述,那么“痰瘀同源”则是对津与血病理变化的概括,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乃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源,然而追溯其本源,痰来自津,瘀本乎血。阴精阳气失其常度,则津熬为痰,血滞为瘀。津血同源,故痰和瘀虽不属同一物质,但均为阴精的病理产物,是同源异物为异名而同类也。由此可知,“痰瘀同源”即津液运化失司,停聚而变化成痰,血不循经,留于脉外而成。血瘀停痰,痰聚碍血,互化终至痰瘀阻滞于经脉,造成痰瘀交结停滞不通而发病。
李七一教授同时认为,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是痰瘀生成的基础。气属阳,痰与血同属阴,阴精阳气的相对平衡,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气血津液三者之中,气居主导地位。气能生津化血,统摄津血,温煦津血。津血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这种津、气、血的平衡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欲所伤等,均可导致这种平衡失调,引起气、血、津液的病理改变,化生痰瘀。故气滞者,气机郁阻、气不运血,血亦随之涩滞,即所谓“气滞则血亦凝”。而血瘀又能阻滞气机,二者互为影响,促使病情的发展。若气机郁滞不能输布津液,则津凝液聚成痰。气虚者,气不能运动血液,血流不畅而成瘀。若气虚不能运布津液、输化水湿,则水津停聚而成痰。痰乃津液变生的病理产物,是津液不归正化的结果。痰有有形、无形之分。有形之痰,是指排出人体之外,视之可见、触之有物,或听之有声的痰;无形之痰,是指反映有痰的一组特异性症状、体征,具有中医特色的病理学说。津液功能滋润脏腑、孔窍、滑利关节、充养脑髓、骨髓,水液的正常代谢过程,主要依赖肺、脾、肾三脏的宣通、输布、蒸化及相互为用。若六淫外受、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某一脏器的功能失调,经络气化失宣,皆可致津液潴留而为痰。
李七一教授认为,瘀血是指血液凝滞或血脉运行不畅而言,血液的正常循环,虽属心所主,然又是在肺、肝、脾、肾等脏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心主血,脉为血之府,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脾统血,管辖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使外溢;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化精于肾,与肾脏精气互为化生。血与气相互为用,循行经脉之中。若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导致血液流速失常,或黏稠变质,壅塞阻滞于脉道之中,不能正常循行,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均可停积留着而成瘀。
李七一教授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气血津液的生化有赖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乃是脏腑病变的结果。津液成痰主要关系到肺脾胃,并涉及肝;血凝成痰则以心肝为主,旁及肺脾,故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瘀生成之根本。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痰瘀,常可相关同病。同时,由于脏腑生理病理的特殊性,痰与瘀尚有主次之分。一般肺、脾、肾痰瘀多以痰为主,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痰之本”;心肝痰瘀多以瘀为主,所谓“恶血必归于肝”、“瘀血不离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