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一从痰瘀论治心系病集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指导实践,成果丰硕

李七一教授从痰瘀论治心系病证学术思想形成后,应用并指导于诊治心系病的临床实践当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 从痰瘀论治高血压

李七一教授认为,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证候复杂、涉及多脏腑,且病机以痰瘀互结、损伤络脉为核心,符合络病特征。一般年轻人患者以痰浊、瘀血为主,如高脂血症、肥胖、烟酒过量等导致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津停为痰,血留为瘀,痰瘀互结,损伤络脉,又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逆乱,痰迷瘀闭,最终导致眩晕,久则导致脏腑虚损,进一步加重痰瘀互结和对络脉的损伤。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基础:痰浊证的特征为血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升高;血瘀证多有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理基础为痰瘀交阻。
李七一教授认为,痰瘀互结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符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痰瘀不仅局限于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如痰瘀蕴久,可转化为毒,损伤络道,故西医所说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内皮因子、血管重构、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等亦属痰瘀的范畴。高血压常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它们在高血压的发病以及在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如血压控制不力造成靶器官的损害,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则表现为面色晦暗,胸闷气急,口唇青紫,喉间痰鸣,半身不遂,舌紫黯有瘀斑等,这些均是痰瘀互结的征象。
李七一教授从痰瘀治疗高血压的常用基础药物为半夏、泽泻、益母草、川芎、钩藤、紫丹参、僵蚕、潼白蒺藜、赤白芍、丹参。如泽泻、益母草活血利水,赤白芍、川芎化瘀,升清透窍。僵蚕、钩藤平肝,治肝风之标。诸药升清降浊,可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及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等所有证类。
血瘀轻则用丹参、丹皮、赤芍,重则桃仁、红花、枳壳、桔梗、川牛膝、生地黄、当归,以便活血而不伤血,逐瘀又能生新。临床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兼肝火亢盛者,加夏枯草、代赭石、生牡蛎;兼心烦失眠者,加茯苓、远志。
李七一教授在临床上遇口服多种降压药而血压仍控制不良,诊见头晕、胸闷、口中苦腻、舌紫黯、苔厚腻、脉弦滑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桃红四物汤并重用益母草、泽兰、丹参,取得较好效果。气滞加柴胡、延胡索等,痰瘀互结加三七粉(冲)、苏木、泽兰。
案例:殷某,男,63岁。初诊日期:2009年3月9日。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服用西药氨氯地平降压。刻下:视糊,面红面热,口干苦,脉细弦数,舌红多裂纹,中有紫斑,苔薄黄腻。体格检查:血压120/80mmHg,心率70次/分,期前收缩2个/分。
治以清热平肝,化痰活血。继用西药氨氯地平降压。
处方:夏枯草12g,龙胆草6g,焦山栀6g,菊花10g,枸杞子12g,怀牛膝12g,生地黄12g,海藻15g,失笑散(包)10g,决明子15g,泽泻30g,郁金10g,荷叶12g。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3月16日。自测血压波动于155~134/106~95mmHg,平均为144/96mmHg,视糊诸症减而未已,脉舌同前。体格检查:血压120/70mmHg,心率88次/分,律齐。
继服已用西药,治守原法,原方出入。
处方:夏枯草12g,龙胆草6g,焦山栀6g,菊花10g,枸杞子12g,怀牛膝12g,生地黄12g,海藻15g,失笑散(包)10g,决明子(炒)15g,泽泻30g,郁金10g,荷叶12g,罗布麻叶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4月13日。自测血压波动于133~124/95~83mmHg,平均为128/86mmHg,视糊、面红面热、口干苦诸症服上药后诸症显减,脉细小弦,舌偏红有裂纹,苔薄腻淡黄。体格检查:血压110/7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
继服已用西药,益肾平肝,化痰活血。
处方:菊花10g,枸杞子12g,怀牛膝12g,生地黄12g,山萸肉15g,海藻15g,失笑散(包)10g,决明子(炒)15g,泽泻30g,郁金10g,荷叶12g。7剂,水煎服。
此后以六味地黄丸善后,临床诸症消失,西药继用,血压平稳。
按语:李七一教授认为,高血压患者发病时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为主。本案以夏枯草、龙胆草、焦山栀、菊花平肝潜阳;枸杞子、怀牛膝、生地黄补益肝肾;结合现代医学,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证候复杂、涉及多脏腑,痰瘀互结、损伤络脉的病机不容忽视,故临床在治本的同时不忘痰瘀,多以海藻、郁金、失笑散、泽泻、荷叶等化痰活血,降脂化浊。

(二) 从痰瘀论治心力衰竭

李七一教授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大施温阳利水之品,虽有短期疗效,但却有激活神经内分泌之嫌,长期疗效不明,同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三联疗法如出一辙。李七一教授认为,应该在过去常用的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基础上进行修订,这就是强调气虚,重视阴亏与痰阻病机。阴亏之成有三:一是与心衰的原发病多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关,而这些病的病机多以阴虚为多;二是气虚及阴;再是过用温阳之品。痰既包括有形之痰又包括无形之痰,前者为咳吐之痰,后者成因有二:一是心衰为难治之病,可从“疑难杂症多由痰作祟”来理解,一是可从心衰时心脏形状、质量、容量这种有形的变化而归属中医的痰阻。基于以上认识,在治疗上采用益气补阳、滋阴养血、活血消癥、软坚散结法,并组方心衰Ⅰ号,其组成:生炙黄芪、山萸肉、麦冬、海藻、桂枝、生蒲黄、路路通。该方以黄芪补气为君药,其中炙黄芪偏于补气,生黄芪偏于利水,二者量大合用,具有补气益心、利水消肿功效;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生津、除烦安神,山茱萸味酸性温,与麦冬同为臣药,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收敛耗散的心气,并能使三焦之气化亦可因之团聚。生蒲黄行血祛瘀,利水消肿;路路通行气宽中,活血通络利水;海藻咸寒,化痰软坚利水,与蒲黄、路路通同为佐药,三药主治厘然,兼治互助,合用则活血化痰利水之功倍增;桂枝和营通阳化气利水,为使药。综观全方,君臣佐使,阴阳协调,厘然有度,药效叠加;虚实兼顾,以补为主,益气滋阴,补中有泻,补虚不敛邪;泻中寓补,攻实不伤正;瘀痰水气并治,祛瘀不动血,化瘀不损津,利水不伤正,行气不耗气;从药物归经上,本方以心、肾为主,兼顾肺、脾、肝经;从性味分析,注重平和,不温不燥。总之,本方主次分明,严谨有序,斟古酌今,既继承传统又有新意,甚合心衰的病机、病理变化。
临床研究表明,心衰Ⅰ号方在治疗4周后(近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同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4周后(远期)则优于西药组,包括改善患者胸闷、乏力、气短或喘等症状;体现于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体现于该药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的级别和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6MWT);还体现于能降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等方面;治疗心衰总有效率为66.07%,优于西药组。分析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可能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因子等有关。
案例:周某,男,56岁。2008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3个月来反复气喘水肿,住某西医院,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68mm,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27.5%。给予标准抗心衰治疗1个月后病情未缓解,西医建议看中医。刻诊:胸闷气喘,心悸乏力,夜间不能平卧,伴口干纳差,下肢水肿,小便偏少,大便自调,舌淡紫、少津,苔少,脉细无力。查:血压90/60mmHg,慢性病容,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低,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4 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性杂音(SM)。腹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Ⅱ度凹陷性浮肿。在服倍他乐克47.5mg、每日1次,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呋塞米40mg、每日1次,螺内酯20mg、每日1次。
证属气阳亏虚,阴血不足,水湿瘀阻;治以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活血利水,化痰软坚。
处方:生炙黄芪各30g,山萸肉12g,麦冬15g,海藻15g,桂枝9g,生蒲黄(包)10g,当归10g,益母草20g,大腹皮10g,路路通30g。7剂煎服,西药继续使用。
二诊:2008年3月17日。药后气喘水肿减轻,纳差、脘腹痞满。
原方加炒苍白术各12g、生炒薏苡仁各30g、青陈皮各10g。14剂,水煎服。西药呋塞米减为20mg、每日1次,其余西药继用。
三诊:2008年3月31日。患者服14剂后胸闷气喘、乏力水肿明显好转,脘腹痞满减轻,纳食有增。
上方去益母草、大腹皮。14剂,水煎服。
四诊:2008年4月14日,患者胸闷气喘不明显,乏力同前,无水肿,纳食可,二便调。治守原法。
处方:生炙黄芪各30g,山萸肉12g,麦冬15g,海藻15g,桂枝9g,生蒲黄(包)10g,当归10g,炒苍白术各12g,生炒苡仁各30g,青陈皮各10g,路路通30g。14剂,水煎服。
地高辛改为0.125mg、隔日1次,呋塞米、螺内酯各20mg、隔日1次。
此后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经7个月的治疗,症情平稳,日常活动不受限。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56mm,EF 51%。
按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舌、脉,李七一教授辨证为气阳亏虚,阴血不足,水湿瘀阻,治当益气滋阴养血、活血消癥、软坚散结。一诊时李七一教授用协定方加当归、益母草、大腹皮以加强养血活血、行气利水,二诊时患者脾虚失运之证明显,增生炒苡仁各30g、炒苍白术各12g、青陈皮各10g健脾化湿、行气利水。三诊后患者症情改善,部分西药减量,给予心衰Ⅰ号善后,此后患者经过7个月的治疗,心衰症状不明显,日常活动如常,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缩小,EF正常。

(三) 从痰瘀论治冠心病

李七一教授认为,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其中又以气阴两虚、气滞痰阻血瘀最为常见。治疗上多标本兼顾,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探索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平”,由黄精、当归、参三七、瓜蒌皮、甘松5味药组成。方中黄精补气滋阴,润心肺,是为君药,因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当归养血活血,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三七活血化瘀通脉,共为臣药;瓜蒌皮宽胸化痰开痹散结,是为佐药;甘松理气止痛,可治“卒心腹痛满”,是为使药。臣佐使药中,除当归兼有补阴滋阴一面而助黄精扶正外,余皆为冠心病的标实(瘀血、痰凝、气滞)而设,因三者中以瘀血为重,故用药颇重。综观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选药性味平和,不温不燥,甚切冠心病病机之要害。
临床研究表明,冠心平对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型稳定心绞痛,有效率为93.33%。同时还可作为心肌梗死的辅助用药,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该药作为院内制剂[2001年获得南京市生产批文,批号:宁卫字(2001)第976号]已经用于临床10多年,受到患者的认可,并且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案例:曹某,女,72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
患者胸骨后辣痛1个月,曾在上海第六医院查心脏双源CT提示:左前降支狭窄50%。已服用抗凝、扩冠、调脂等西药,但症状缓解不明显。刻下:胸膺部辣痛,活动后疼痛明显,伴气短、乏力,心慌胸闷,口干,嗳气纳差,脉弱不调,舌黯红,苔薄腻。
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治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豁痰宣痹。
处方:炙黄精30g,麦冬10g,玉竹10g,薤白9g,荜茇6g,甘松9g,石菖蒲10g,失笑散(包)10g,降香9g,当归10g,参三七10g,炒苍白术各12g,茵陈10g。14剂,水煎服,西药继续使用。
二诊:2008年12月29日。药后疼痛减轻,嗳气纳差消失。
上方去荜茇、石菖蒲、炒苍白术、茵陈,加瓜蒌皮10g。14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1月12日。14剂后患者日常活动胸痛基本不发作,晚上饱餐后有隐痛。
给予本院制剂冠心平4片、3次/日善后,随访至今症情平稳。
按语:根据患者胸痛,出汗,结合舌苔,脉象,李七一教授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浊痹阻,治疗上以益气养心、行气活血、豁痰宽胸为大法。一诊时选用炙黄精、麦冬、玉竹益气养阴,当归、参三七养血活血,且当归与炙黄精配伍有益气生血之功;薤白通阳、石菖蒲化痰、降香理气止痛,失笑散活血,因患者嗳气纳差,此为脾虚气滞,加炒苍白术健脾,荜茇、甘松、茵陈行气和胃止痛。二诊时症情缓解,脾虚气滞不显,故去荜茇、石菖蒲、炒苍白术、茵陈,加瓜蒌皮宽胸化痰,开痹散结。三诊后症情平稳,胸痛基本不发作,改为冠心平补气养阴、活血祛瘀、豁痰宣痹以善其后,取得较好疗效。

(四) 从痰瘀指导科研

在痰瘀论治心系病证学术思想指导下,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国家、省部、厅局级课题研究工作,例如: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益气活血养阴化痰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及远期效应的评估”研究,从传统的温阳利水法发展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并自拟“心衰Ⅰ号配方颗粒”,临床疗效满意;用自拟的、经现代制药技术研制出的医院制剂“冠心平”,先后成功申报了南京市、江苏省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有效率为93.33%,可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同时还可作为心肌梗死的辅助用药;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冠心平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清楚,无明显毒、副作用,获2007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周仲瑛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九法”、“冠心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分析”、“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和“心衰Ⅰ号配方颗粒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等论文1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