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医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中医学研究的深入,中医内科临床辨证的客观化研究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医内科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注意到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定位的标准。如采用度量衡来处方遣药,利用同身寸来确定经穴位置,应用呼吸及脉搏至数来确定脉的迟数,用望、闻、问、切的各种不同综合性辨证标准进行六经、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辨证。历史上中医辨证曾有过两次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伤寒六经辨证,规范了伤寒的辨证体系,提高了中医治疗伤寒类疾病的疗效;清末叶天士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为中医温病学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这两次变革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基础,且形成了中医的辨证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的客观化研究。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对中医某些诊断方法的客观化研究,如脉象、舌象的客观化研究等;二是通过对中医学中的脏腑功能的本质、作用机制的探讨进行客观化研究,即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从脉象角度对证本质进行研究。然而目前中医内科临床辨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①辨证分型不统一,不利于规范交流。②辨证标准不能反映证的动态变化和系统过程,不利于临床治疗。③辨证标准来源于个体水平为主,未能用群体研究的方法对这一长期活动的总结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提炼。④缺乏客观指标和量化指标。要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客观、动态又能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和采纳的辨证标准,必须使用与国际同步的DME方法进行系统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