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医内科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历史意义

辨证是祖国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一套丰富而有特色的疾病诊断方法。它是把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即症状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疾病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得出中医的证候诊断,以确定治疗原则、方法和药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缺少现代化的设备、仪器,这些“证”的判断主要是依靠医生个人用传统方法进行,多无定性定量的客观标准,所以“证”显得既清晰又模糊,既可掌握却又难捕捉规律,使中医的辨证诊断一直比较原始。临床中医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才能论治得法,然而能否准确地辨证,不仅是凭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于有无客观化的辨证标准可循。古人云:“有诸于内,必形于外”,这些因功能变化而出现的证候必然会有结构改变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借助现代医学的理念和先进仪器的诊断指标,丰富证候内容,组成新的症候群,那么新建的证候诊断模式将赋予传统中医临床辨证以新的生命力。
中医理论必须创新,所以中医内科辨证客观化标准的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提高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深化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完善中医内科教材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