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毒瘀壅结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在辨证上,急性温热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按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辨证,但由于本病邪毒盛于一般,不能拘泥于卫、气、营、血的一般顺序,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指导下,通过多年的大量临床实践,从1163例的病例分析中总结出,该病初起即见高热,卫分证很少见,在实地调查发病情况时,少数患者有短暂的恶风寒,因而认为本病初起发热期即见“卫气同病证”,继则“气分热盛证”,但以“气营两燔证”为多见,约占80%以上,因而牢牢抓住气营关,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转危为安,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热毒深入营血,为“营血热盛证”,此时,以致变症多端,病情危急。低血压休克期:临床表现往往为邪毒鸱张,热深厥深,毒瘀交结,阳气被郁,此时称为“热毒内陷证”。若厥而不复,耗气伤阴,发展为“气阴两脱证”;少尿期,此为毒瘀深入中下焦,既为肾之阴精耗伤,又为邪毒传于肾,肾伤则水液代谢失常以致少尿、无尿。此时可见“瘀热水结证”、“热郁津伤证”;多尿期,此期为毒瘀刚退而未净,可见“阴虚热郁证”、“肾气不固证”;恢复期,此时为邪毒未净正气亏虚,故可见“气阴两虚证”、“肾阴亏虚证”、“脾虚湿浊证”;治疗原则:发热期,卫气同病证:辛凉解表,清气解毒法,气分证:清气解毒,通脉泄热,气营两燔证: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法;低血压休克期,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宣闭开郁法,气阴两脱证:益气养阴固脱法,正虚阳亡证:回阳救逆法;少尿期:瘀热水结证:泻下通瘀,解毒利水法,热郁津伤证:清热解毒,滋阴利水法;多尿期:阴虚热郁证,滋阴清热法,肾气不固证:补肾固摄法;恢复期: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肾阴亏虚证:补肾养阴法,脾虚湿浊证:健脾化湿法。内伤杂病,如:中风(脑溢血)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中经络有: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中脏腑,可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痰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而在治法上有如平肝潜阳、熄风化痰通瘀、化痰通腑、益气活血、开窍泄浊等。中风之因,虽有风、火、痰、瘀,但都可成毒,故“毒瘀”为其病理中心,提出解毒通瘀为主要治法,符为民教授研制的“脑血通”制剂,治疗脑溢血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符为民教授在几十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对“毒瘀”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指导治疗外感温热病和内伤杂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认为对许多疑难杂病,急性热病“毒瘀”致病具有深刻内涵,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创新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颇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