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常见骨骼与皮肤软组织感染

骨骼感染包括骨和关节的感染,指病原菌侵入骨组织或关节造成的感染,主要包括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由于骨骼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常合并发生,故本节将骨骼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放在一起介绍。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概述

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炎性反应,即为化脓性骨髓炎。病变可侵及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80%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大约占10%,其他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类白喉杆菌等也可引起。有时可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严重者可致死,治疗不彻底或未治疗者可形成慢性,经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细菌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但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其常见病原菌及感染途径见表4-6-1。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转变的。少数低毒性细菌感染,如局限性骨脓肿等,一开始就是慢性发病,急性症状多不明显。如急性期经过及时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
表4-6-1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常见病因
续表

(二)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见表4-6-2。
表4-6-2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发病高热期白细胞计数可达(30~40)×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90%以上,出现中毒性颗粒、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

2.血培养

发病高热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3.局部分层穿刺

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穿刺进行细菌培养,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

4.X线检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无明显变化,发病后3周可见干骺端虫蚀样破坏、骨脱钙和骨膜反应,以及软组织肿胀阴影等。

5.CT检查

可直接测量骨髓腔的密度变化,显示新骨形成、骨破坏和明确病变范围,并清楚显示软组织的变化,明确炎症的部位,还可显示骨髓腔积气征而诊断骨髓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培养。如有局部蜂窝组织炎表现,应考虑有骨髓炎并给适当抗菌药物等治疗,必要时,局部穿刺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外伤所引起骨髓炎,根据外伤病史及局部症状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与下列疾患鉴别:

(1)蜂窝组织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局部炎症较广泛,压痛范围也较大。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活动度几乎完全消失,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病情较轻,发热较低,局部症状亦较轻,病变部位在关节,且常有多个关节受累。

(五)治疗原则 1.全身支持疗法

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菌进行治疗极为重要,先留取血培养+药敏,再开始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抗菌治疗应针对葡萄球菌选用抗菌药;选择骨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不易导致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疗程宜长,一般4~6周,急性期静脉用药待炎症控制后改为口服用药。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经验性治疗见表4-6-3。
表4-6-3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经验性治疗
续表

3.局部治疗

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早期经药物治疗症状消退,可延缓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但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手术除切开软组织脓肿外,还需要在患骨处钻洞开窗,去除部分骨质,暴露髓腔感染部分,以求充分减压引流。早期可行闭式滴注引流,伤口愈合较快。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概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对大多数患者,通过妥善的计划治疗,短期内可以治愈。
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患者发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1.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2.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3.局部广泛瘢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会出现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的表现。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骨髓炎可急性发作,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炎症反复发作会形成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肌肉可能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三)实验室检查

慢性骨髓炎一般由急性骨髓炎发展而来,其实验室检查主要是X线检查,可见骨骼增粗和死骨形成,在死骨周围有一暗区即为死腔和炎症肉芽组织,再外层为增生的包壳和骨瘘管(见图4-6-1)。
图4-6-1 慢性骨髓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慢性骨髓炎不难确诊。

2.鉴别诊断 (1)结核性骨髓炎:

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接触史等。X线片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2)骨样骨瘤:

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3)骨肉瘤:

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五)治疗原则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药物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由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发作后,极需改善全身情况。除用抗菌约物控制感染外,应增进营养,必要时输血、手术引流及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前留取病灶标本送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疗程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
如有急性复发,宜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加强支持疗法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切开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治疗慢性骨髓炎,外科清创、去除死骨尤为重要,手术前后宜全身应用抗菌药物,以免感染播散。骨髓炎如合并骨折,禁忌内固定,宜采用外固定支架复位固定。手术应在全身及局部情况好转,死骨分离,包壳已形成,有足够的新骨,可支持肢体重力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异物、窦道、感染肉芽组织、瘢痕等,术后适当引流,才能完全治愈骨髓炎。骨髓炎手术一般渗血多,要求尽量在止血带下进行,作好输血准备。

三、化脓性关节炎

(一)概述

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引起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关节炎,又称细菌性关节炎或败血症性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儿童、老年体弱和慢性关节疾患者,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2~3)∶1。化脓性关节炎好发于髋、膝关节。其病原菌及常见感染途径见表4-6-4。
表4-6-4 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全身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化脓性关节炎症状严重,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
1.90%为单关节炎,成人多累及膝关节,儿童多累及髋关节,其次为踝、肘、腕和肩关节,手足小关节罕见。
2.关节红、肿、热、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深部关节如髋关节感染时,局部肿胀、疼痛,但红热不明显。
3.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
4.原发感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肺炎、尿道炎、输卵管炎、痈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血沉

血沉增快。

3.血培养

高热时血培养可阳性。

4.关节滑液检查

是诊断的关键,宜尽早进行。
(1)滑液为浆液性或脓性,白细胞总数常大于50×10 9/L,甚至高达(100~200)×10 9/L,中性粒细胞大于80%。
(2)关节滑液革兰染色可找到细菌,细菌培养阳性。如为阴性,应重复检查并行厌氧菌培养,同时作药敏试验。

5.X线表现

早期只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的阴影,膝部侧位片可见明显的髌上囊肿胀,儿童病例可见关节间隙增宽。出现骨骼改变的第一个征象为骨质疏松;随后因关节软骨破坏而出现关节腔间隙进行性变窄,软骨下骨破坏使骨面毛糙,并有虫蚀状骨质破坏。一旦出现骨质破坏,可进展迅速并有骨质增生使病灶周围骨质变为浓白。至后期出现关节挛缩畸形、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有骨小梁通过成为骨性强直。邻近骨骼出现骨髓炎改变也不少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全身与局部症状和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检查对早期诊断很有价值,X线表现出现较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1)询问身体有无感染灶及外伤史。
(2)全身表现有起病急、食欲差、全身不适、畏寒及高热等。
(3)局部表现有关节疼痛、肿胀、积液、皮肤温度增高、关节拒动及呈半屈曲位。可发生病理性脱位。
(4)关节穿刺液呈混浊样或脓性。应送常规检查,一般细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加、血沉增快,血培养可阳性。
(6)X线摄片早期关节间隙变宽,晚期关节破坏、关节间隙消失等表现,早期应与对侧关节对比。

2.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关节结核:

发病比较缓慢,低热盗汗,罕见有高热,局部红肿急性炎症表现不明显。

(2)风湿性关节炎:

常为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也可有高热,往往伴有心脏病变,关节抽出液澄清,无细菌。愈后不留关节功能障碍。

(3)类风湿关节炎:

儿童病例也可有发热,但关节肿痛为多发性,往往3个以上,且呈对称性。抽出液作类风湿因子测定,阳性率高。

(五)治疗原则

1.早期足量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儿童、成人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关节感染的病原菌有所不同,但均以葡萄球菌多见。在留取血、感染骨或关节积液行病原学检查后开始经验性治疗;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骨、关节腔内药物浓度较高;细菌对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慢性患者应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疗程需较长。其经验性治疗见表4-6-5。
表4-6-5 化脓性关节炎的经验性抗菌治疗
主要参考:Vivienne Weston, Gerald Coakle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hot swollen joint in adult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septic arthritis.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6,58(3):492-493.
2.全身支持疗法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增加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高热时行物理降温。
3.局部制动和固定 抬高患肢与制动,以减小关节面压力,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常采用皮肤牵引或石膏托板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
4.关节切开引流 可减少关节腔的压力和破坏,减轻毒血症反应。
5.晚期关节功能恢复治疗与关节功能畸形矫正手术治疗。

四、常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一)概述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其发病诱因及常见病原菌见表4-6-6。
表4-6-6 常见SSTI的发病诱因及病原菌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主要包括毛囊炎、疖、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等。毛囊炎、疖、痈及创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淋巴管炎及急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褥疮感染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病灶广泛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或有合并症者,属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不伴以上情况者为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毛囊炎、疖、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等。其临床特点见表4-6-7:
表4-6-7 SSTI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血培养

出现全身症状时血培养可呈阳性。

3.局部穿刺抽脓

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4.局部组织活检

不能明确病变时可行局部活组织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一般诊断:

询问病史,尤其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SSTI的诊断和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十分重要。仔细体格检查,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外,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以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是无并发症SSTI还是复杂SSTI、是否需要外科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无感染性休克等征象。

(2)分级、分类诊断:

分类诊断是帮助制订SSTI处理程序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I分为4级,即1级 :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但除外蜂窝织炎;2级: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中毒症状重,或至少有1个并发症,或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感染危及生命。按SSTI复杂程度分为单纯SSTI和复杂SSTI(cSSTI),后者指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或有明确的创伤(包括咬伤)等并发的SSTI。

(3)细菌鉴定:

应重视SSTI,尤其是cSSTI致病菌培养鉴定。可取来自溃疡或创面的分泌物、活检组织、穿刺组织、血液等标本。标本获得以确保分离鉴定的细菌是真正的致病菌为原则。单纯SSTI可以不作常规细菌鉴定,但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尽量作细菌学检查。cSSTI应力争早期获得病原菌结果,根据病情可同时取创面和血等标本,并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
除重视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外,应正确分析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其意义,如取材时是否发生来自皮肤正常菌群的污染,其分离的细菌是污染、定植或SSTI的致病菌,分离的细菌与皮肤感染发生发展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细菌药敏试验提供的敏感抗菌药物能否在感染局部发挥作用等。

2.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诱因、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SSTI的诊断一般不难,鉴别诊断主要是上述各种不同软组织感染类型的鉴别。

(五)治疗原则 1.总体原则

应分级分类治疗,外用药物和系统给药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相结合。

2.外用抗菌治疗

外用抗生素在防治SSTI中占有较重要地位,这是因为:①直接作用于皮肤靶部位,对表皮或真皮浅层感染效果最佳;②根据不同部位和病变深浅选择不同的剂型;③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长,能较好地发挥抗菌作用;④减少抗生素系统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⑤外用吸收少,可避免发生系统给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菌群失调等;⑥应用方便、简单。
理想的外用抗菌药物应具备:①广谱高效,尤其对常见耐药菌株如MRSA亦有很强的抗菌作用;②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且无系统制剂的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交叉耐药性产生,减少院内感染耐药菌株发生率;③局部应用可以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不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④抗菌药物及其基质不影响创面的愈合;⑤广谱抗菌的同时能有效维护皮肤微生态;⑥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符合上述6条标准,是理想的外用抗菌药物。外用夫西地酸乳膏也有较强抗菌作用,但该药物有静脉给药剂型。传统的外用抗菌制剂如红霉素软膏、新霉素软膏或氧氟沙星乳膏,因渗透性差、容易产生交叉或多重耐药,不宜选择或不作为首选。同时,要加强对外用抗菌药物耐药发生情况的监测。

3.系统抗菌治疗 (1)经验性抗菌治疗:

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分级分类诊断,尤其是可能的诱因或危险因素,选择针对常见或可能致病菌的抗菌药物1~2种(表4-6-8)。坏死性SSTI如疑为梭状芽胞杆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其他可考虑选择第3代头孢类药物,并注意兼顾抗厌氧菌药物的选择如甲硝唑等。
表4-6-8 常见(非坏死性)SSTI抗生素经验疗法
续表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治疗:

分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和MRSA两种情况。敏感菌可选择半合成的青霉素如新青霉素Ⅱ、双氯西林等,或头孢氨苄、克林霉素等。MRSA感染可选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也可选择米诺环素或复方新诺明等,尤其是HA-SSTI。

(3)特殊情况SSTI抗菌疗法:

如糖尿病足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或动物咬伤后感染,其致病菌比较复杂,应根据分离的致病菌种类,结合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并注意使用中耐药性的监测。

4.外科治疗

包括切开引流、手术切除病灶等。

(张才擎 刘粉)